信用理论视域下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
高宁宁
【摘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金融成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血液。本文从信用视角探寻发现,数字金融影响传统金融业背后的逻辑在于,以数字信用作为媒介产生了效率优化效应、创新效应、信息垄断效应三重效应并表现出了明显的二重性。因此,必须着力发挥数字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边界约束、空间壁垒以及疏通传统金融“淤血”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削弱数字金融冲击金融稳定性加剧社会矛盾的不利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信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系统性金融风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其中数字金融已成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血液。因此,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一、信用视角下数字金融的三重效应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后,数字信用成为了金融的新媒介,衍生出新金融业态——数字金融。从信用视角分析数字金融,能厘清数字金融二重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1.信用共治共享,产生效率优化效应
数字时代所有的行动轨迹都可通过数字手段收集形成个人数据集,在大数据平台下数据共享成为了现实,打破了信用数据壁垒,有效降低金融活动中的信息摩擦,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建立统一高效的金融信用数据平台,发挥信息共享优势,可快速了解个人信用资质,简化借款人贷款手续,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降低不良贷款率。因此,数字信用推动下的数字金融的效率优化效应主要体现:提高数字金融普惠性、减少了金融征信成本、推动金融“脱媒”。
2.科技赋能信用,形成创新效应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四大数字技术是支撑数字信用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总账技术,为金融“脱媒”提供了技术条件;云计算和大数据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库,为数字信用发展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基础;人工智能则成为数字信用加以分析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依托科技带动的数字信用体系赋能金融形成创新效应,这种创新是科技主导下的综合性金融创新,其应用也日益普遍化生活化。银行结算体系、证券交易和结算体系、个人征信系统、企业流程管理等处处都有数字金融创新的身影。
3.利用信用扩张,形成信息垄断效应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信息爆炸充斥,面对庞杂信息,普通消费者会依赖于信息中介来获取信息,这就使得信息中介逐渐壮大形成垄断势力,而这极有可能会使消费者接受不客观的信息。与此同时,与传统信用形态不同,数字信用形式从场景到交易载体再到信用关系本身虚拟性都在加强。而数字金融以数字信用为媒介,在发展扩张过程中易形成垄断效应,危害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处于优势地位的少数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利用自身技术和信息平台优势,钻监管和制度的空子,利用垄断地位绑架群体利益。
二、我国数字金融的二重性表现
1.有效打破传统金融的边界约束
数字金融遵循了信用节约成本的逻辑,不仅能降低流通成本,还能运用数字技术降低融资和风控成本。一方面,数字金融机构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边界约束表现在数字信用信息共享性的支持下,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风控,降低对抵押物的依赖性,降低风控成本,提供的低价的信贷服务,提高长尾人群的融资可得性。另一方面,数字金融服务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结构相对简单,金融类型并不丰富,或者在个别应用领域面临着相当的资金缺口。但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以移动银行、网上银行作为新场景,利用新技术手段,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合一的智能金融网络平台,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时空束缚”,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服务口径和服务范围。数字金融服务覆盖领域不断延伸,进一步增强了金融的普惠性和触达率。因此,数字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业态,能够突破边界束缚,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能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进一步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2.有效打破传统金融的空间壁垒
数字金融的效率优化效应,可以打破传统金融的空间壁垒,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为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数字金融打破传统金融在实体空间的束缚。数字金融可以没有柜台、没有网点甚至没有银行,在无限的数字空间中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数字金融作用凸显,很多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开辟绿色通道,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另一方面,数字金融能冲破中国传统地域条件的束缚。胡焕庸线是我国南北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分界线,数字金融的出现为通过引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空间流动,进而为解决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产出难以跨越胡焕庸线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3.有效疏通传统金融的“淤血”
数字信用能疏通传统金融的“淤血”是因为遵循了信用制度可快速积聚社会资本的优势,全方位地提升金融系统的组织和管理效率。首先,数字金融通过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如支付宝中的余额宝,以及微信的零钱通快速多渠道的积累社会财富。其次,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型把目标客户网络踪迹形成个人的数字信用系统和信息库,形成个人信用评估。再利用互联网等金融服务平台在原有大量客户群体基础上黏合了信贷场景,延伸了金融“触角”,有效打破金融孤岛提升融资供需匹配度,从而降低了信贷融资成本。最后,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性。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风控,可预判个人信用情况,有助于提高金融信贷的安全性。
4.发展失衡易带来市场垄断
数字金融在发展成熟后,成为了金融市场中新型竞争武器。数字金融使得社会资本更易积聚,而这巨额资本掌握在了较少的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形成事实上的行业垄断,无法发挥数字金融普惠优势,反而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一方面,数字技术初期投资规模大、对专业要求门槛高,导致中小企业无法进入该领域竞争。而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则凭借自身优势先行先试,快速占有市场份额,通过多种信用场景积累海量用户,使之变成数据巨投,甚至进一步发展为数据寡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事实上的行业垄断。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平台的逐渐壮大,许多机构已不满足仅作为商业银行的转账支持平台。金融科技平台在现有庞大用户信用数据和技术优势基础上,开始拓展向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直接融资和投资业务,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已成为了商业银行主要竞争对手。
5.创新速度过快增加监管难度
科技赋能信用,推动数字金融产生了创新效应,在推动传统金融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并且数字金融产品创新过快加剧了金融投机行为,扩大了金融风险来源。一方面,数字金融依托数字力量不断研发出众多金融创新工具导致传统金融监管部门的标准和监管技术跟不上数字金融的创新速度。甚至有些机构利用数字技术过度包装自身的金融产品,不仅吸引欺骗客户,还使得监管机构无法透过层层的包装看清产品实质,导致早期互联网金融诈骗丛生,问题频发,这是互联网金融一词被败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数字金融不断创新推出多样化数字金融产品,打破原有子行业间的围墙,一家平台可以经营多种业务,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愈加明显,金融业整体从分业向混业方向发展,这对有关监管当局的责任划分和职权界定带来了重大挑战。数字金融不应该成为金融领域的“飞地”,数字金融带来的业态创新和多元化也需要监管机制的及时跟进。
6.易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数字金融会加速金融风险,导致金融风险复杂化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数字金融把原来分散的个人和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格局,金融风险的传导链条随之变得多维且复杂,例如传统金融业务若出现失误引发安全风险也只是局部风险,但在数字金融业务办理中,数字技术将业务过程串联,局部安全风险处理不当很有可能牵动全局,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数字金融的垄断性不仅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挑战,而且少数大互联网金融平台会绑架群体利益,利用快速积聚的社会资金来进行投机,用社会群体的利益为其高风险高投机行为买单,导致收益私有化,而风险社会化。最后,数字投资市场的网络和电子信息化特点,将使得资金风险极具传递性和溢漏性,更容易产生系统性财务风险。数字金融的混业经营将风险跨产业、跨领域快速扩散,易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数字金融作为互联网浇灌下的“胚胎”,发展必须警惕高虚拟性,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用实体经济支撑来降低风险因子。
三、推动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推动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依托数字技术增强金融普惠性、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扎根实体经济,把关数字金融发展方向,坚持数字金融稳健发展,为民发展,为实体发展。以有效规范数字金融发展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1.依托数字力量增强金融普惠性
数字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的边界束缚和空间壁垒,可服务于传统边界之外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农户等长尾端的微观经济主体。因此,数字金融要继续依托数字力量,提升数字金融普惠性,彰显社会主义共享本质。一是要推动数字金融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延伸。必须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积极构建数字金融发展生态系统,尤其是保证基本配套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使数字金融触角能及时有效延伸到中西部偏远地区。二是要发挥数字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作用。要积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在制定服务模式时必须要考虑到农村主体的生活习性以及文化水平,根据当地村民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数字金融创新,制定具有乡土特质的数字金融服务。三是要建立数字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化数字金融改革,降低数字金融征信成本,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低价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2.打造技术优势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数字金融能推动传统金融转型升级重要驱动因素就是数字技术。因此,必须推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大数字技术引进力度,打造技术优势发挥数字力量,实现传统金融全领域全方位全员革新,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推动数字金融纵深发展。要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科技落地,实现数字金融智能化数字化转变,业务模式精细化发展。二是要建立金融创新共治共享模式。针对数字金融产品开发,要建立各部门协同管理共治共享模式,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共同参与审核,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三是要建立科学风控机制,提高数字金融安全性。
3.推动数字金融扎根实体经济
数字金融冲击金融稳定性加剧社会矛盾,这是数字金融的高虚拟性加剧了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对此,数字金融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以降低虚拟性。坚持“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的发展理念,助力实体经济,释放实体经济活力。一是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目前我国产业链纵向深入不足,核心科技面临“卡脖子”风险,数字金融应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提供资金需求满足产业链高精尖发展需要。二是要利用数字金融赋能企业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数字金融赋能实体企业创新。三是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定位。要求数字金融发展要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制度层面把控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导向,扎根中国实体企业,解中国实体企业之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于江波,白凯,王晓芳.数字金融能否引领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产出跨越胡焕庸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2):31-46.
[3]王茁洋.数字金融对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影响[J].上海商业,2024(1):10-12.[4]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9):29-36.
[5]尹栾玉,张驰,肖双娇.数字金融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1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