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的深度阅读路径探索
眭阳
作者单位: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类智能设备的推广普及,海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与读取更趋便捷、多元,信息的传播与流通越发显现即时性、爆炸式、浅表化特点,技术允许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信息,人们的时间也被技术切割成碎片,有人称这种现象为“信息碎片化”。
在此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碎片化阅读诞生并流行开来,很多人热衷于使用手机、电脑,触网刷屏、浏览信息,满足于零碎阅读、浅层阅读带来的快感。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细嚼慢咽的深度阅读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如何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探索深度阅读的路径?本文据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现状梳理
(一)深度阅读不再是主流阅读方式
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三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分别为59.7%、59.8%、59.8%,数据走势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和期刊阅读率逐年下降,2022年降辐尤为明显;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三年来分别为79.6%、80.1%、80.3%,居各类型阅读方式之首,且逐年攀升。发布于202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的《2023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2023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7.49%,人均阅读超12本;市民纸质阅读覆盖率和阅读时长双提升,数字阅读率达98.20%,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视频读书成为市民日常阅读的有效补充。由此可见,数字阅读来势汹汹,依赖于纸质文本的深度阅读不再是主流阅读方式。人们在选择阅读方式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手机端、电脑端、网络端,更沉迷于“短平快”的阅读节奏。
(二)深度阅读缺乏充足的时长
再观近三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从阅读时长来看,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图书阅读时间分别为21.05分钟、23.13分钟、23.38分钟,相较于报纸阅读和期刊阅读,在传统纸质媒介中,图书阅读时间最长。而在数字化媒介中稳居第一的“手机接触”,三年来人均每天时长皆超100分钟。相形之下,图书阅读不足30分钟的人均每天时长,并无优势可言。手机阅读等轻阅读、浅阅读对于阅读时间的占用越来越多,相对地,可供给深度阅读的时间被压缩。时长不充足,条件不充分,深度阅读遭遇瓶颈。
(三)深度阅读“江湖地位”仍在
再观《2023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2023年上海市民纸质阅读时长正向增长,平均时长达44.2分钟。纸质阅读率达93.7%。59.2%的市民表示,纸质书的书香和触感是电子阅读无法取代的,纸质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纸张带来的细腻触感共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40.4%的市民评价自我阅读质量为“比较高”或“非常高”。61.5%的未成年受访者认为,纸质书有助于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超过51.3%的“银发族”青睐深度阅读。2021年至2023年,无论是纸质阅读覆盖率,还是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上海都呈现热度回暖趋势。除了部分市民对深度阅读给予肯定外,近年来,专家学者支持深度阅读的呼声也未间断,由此可见,深度阅读在文化发展中仍然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二、成因剖析
(一)“玩”法横生,深度阅读受众分流
社会发展带来科技的进步升级和设备的迭代更新,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算法,每天向人们推送大量资讯,依据个体的浏览足迹为其“画像”,从而揣摩个体的内在需求,并不断“投其所好”,对个体随机进行购物、娱乐、旅游、文化等个性化推荐。这不是一个资讯稀缺的时代,精神文化产品铺天盖地,人们可以选择的消闲方式有很多,打游戏、刷短视频、追剧、听书等等,各式各样的“玩”法对深度阅读造成了受众分流。
(二)“卷”到泪奔,深度阅读力不从心
现下,人们的工作生活普遍节奏快、强度大、竞争激烈,精神和身体内耗颇大,有人吐槽,日子过得很“卷”。因此,有部分人想要追逐一种“松弛感”,不想接触大部头书籍,不想消化艰深的知识,而是采用放空、休闲等方式纾解压力。应了“卷的尽头是躺平”那句网络语,这部分人主动避开了费工费时的深度阅读。还有部分人在“卷”的洪流中变得“功利”,试图通过诸如“3分钟让你读懂一本书”“5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碎片化阅读,直接获取他人提炼过、剪辑过的信息,却难以真正为一本好书坐下来、读进去,所谓的“拿来主义”让这部分人变得浮躁。
(三)“热”力不足,深度阅读回归缓慢
社会各界对深度阅读回归的倡导不少,例如,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的“阅读一小时”挑战,要求每位参与者静心读书一小时,期间不能使用任何电子产品,以期让人们找回深度阅读能力。类似的倡导此起彼伏,给足了“深度阅读”仪式感,但往往活动一结束,热度就减弱,深度阅读又退出大众视线,成为一些个体或小众圈子钟爱的事。这也反映出,氛围的营造和风尚的涵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呼吁到践行,深度阅读的回归还有一个漫长的培养和重塑过程。当前社会予以深度阅读的关注和扶持有待加强,深度阅读虽然具备一定的话题度,但“热”力不足,回归步履仍显蹒跚。
三、价值研究
(一)深度阅读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如果将浅阅读比作“水过地皮湿”,那么深度阅读就是水对大地的滋润、对根系的浇灌,是一种沉浸式的营养供给。碎片化的信息,即使其知识体系再完整,其带来的阅读也是浮光掠影。在不同“频道”之间切换,眼花缭乱的信息充斥眼球,人们容易被困在信息“茧房”中,懒于筛选,惰于思考,长此以往,思维能力会弱化。深度阅读恰恰相反,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正面影响,让思想更丰富、思维更缜密、思考更深入,更具决断力。自古以来,学与思就相辅相成。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光学不思,多学少思,会加重“罔”的产生;深度阅读足以打破这种迷惘,引领人们在咀嚼枯燥晦涩知识过程中,收获深层次的快乐。
(二)深度阅读有利于文脉的赓续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这里的“读”可以理解为“深度阅读”,这里的“好书”可以理解为“文化经典”。深度阅读是让人们真正走进书本字里行间,抵达作者内心深处,与之产生思想碰撞、灵魂共振的必经之路。当人们深读一本好书时,会自觉揣摩文字背后的内涵与逻辑,汲取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智慧。例如,细品历史好书,能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当下的问题。静读哲学好书,能够学会在矛盾面前强化辩证思维,避免认知和行为极端化、片面化。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皆是文化瑰宝,亟待人们慢品、精研、揉碎、深挖、重构,实现高质量的信息读取和思维观念的再造。毫不夸张地说,深度阅读对文脉的赓续有着深远意义。
(三)深度阅读有利于民族的复兴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深度阅读对于培养理论思维的习惯、达到理论思维的境界、形成理论思维的成果大有裨益。朝着目标而去、带着问题而去,深度阅读在转译、阐释、构想等过程中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养成提供了保障。“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鱼虾鲜美,蛟龙珍贵。一个民族只有善于深度阅读,才能在深潭见“蛟龙”、较高下、长本领、增智慧,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举措建言
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深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但其时代价值不容忽视。现就当下如何开展深度阅读,给出几点举措建言。
(一)要加强内容供给
要坚持内容为王,从源头上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即“读好书”。何谓好书?有学者建议“要读那些思想源头、知识源头的东西,读第一手材料,不要读来读去都是二手贩卖的东西”。他认为,这是甄别书籍内容良莠与否的关键。也有学者提倡读经典,赞叹经典名著是数千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的文化结晶,是人类知识生产的精华所在。为此,出版机构在选题策划、图书编辑过程中要付诸更多心力,推出更多图书精品优品。文化组织、社会媒体等要做好书籍的筛选与宣推。例如,上海读书节推出《悦读书单》、解放日报社推出《解放书单》、世纪出版集团推出《世纪好书榜》、商务印书馆推出《深度阅读推荐书目》,这些权威的良心书单,已成为广大市民和职工群众的选书指南。
(二)要推进资源融合
社会各方要打破壁垒,加强联动,注重创新,为广大市民和职工群众打造一系列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读书活动,擦亮读书活动品牌底色,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通过典型的人物、鲜活的案例,让“深度阅读”理念得到更广泛更持久的传播,以书香社会滋养深度阅读,以深度阅读反哺书香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例如,第26届上海读书节首创场景读书会,融合“场景、阅读、互动”三元素,在不同的文化空间深谈阅读热点,启迪阅读新知。2024上海书展大胆破圈,突出“书展+”“阅读+”产业集群跨界活力,吸引国内众多大社、名社、强社卡着“黄金节点”开展重点新书、文创新品、首发签售的投放,为书香之城更添书香。
(三)要深化机制建设
深度阅读要有定力,要保持阅读者或读书组织自身的节奏,潜下心去搞钻研。对于个人而言,要形成相对科学有效的阅读习惯。对于读书组织而言,要形成相对稳固且可操作性强的阅读机制。上海的民间读书组织“潘老师读书会”就办得很有特色,凝聚了近150位书友,书友们每人每年重点分享一本书,通过报选题、排课表、素人领读等机制,在快时代里慢阅读。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流行的“阅读马拉松”也越做越成熟,其赛制建设也是机制建设的一种体现。2023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期间,江浙沪皖四地图书馆组织1519支队伍、7816名选手,在6小时内完成了一本新书的略读和通读,上演了一场关于阅读专注力的极限挑战。
(四)要注重阅读转化
把“读完一本书”作为深度阅读的目标,这是远远不够的。深度阅读需要人们用平视的眼光去发掘书中的好与不好。人们既可以做阅读理解,还可以做阅读批判,让“阅读”这件事儿变得“挑剔”,这种“挑剔”并非贬义,而是阅读更加自主的表现。深度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很多企业在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引导职工阅读转化方面表现出色,例如,中交三航局重视阅读与业务的双融双促,不少职工勤“啃”专业书籍,攻克技术难关,成长为行家里手。东方航空地面服务部定期组织女职工参加主题阅读分享,女职工们不光捧卷而读,还撰写心得,将书中所学所悟内化为服务工作中的“她力量”。阅读转化,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践对知识进行检验,帮助人们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优化为人处世的心态,抵达“学以致用”的彼岸,升华“深度阅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