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形势下财政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模式的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财政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模式的策略优化研究
黄锦斐
作者简介:黄锦斐(1977—),男,福建仙游人,汉族,本科,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经济师,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摘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和财政投入逐步加大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项目资金日益增多,如何通过科学的预算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已成为其管理工作的核心议题。然而,伴随资金管理复杂性增加,各种潜在的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并对单位的日常运作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制约。通过引入并完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可以显著提升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效能,避免资金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现有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优化与革新,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确保单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治理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财政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模式;策略
    一、引言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推广,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步成为推动单位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还对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和长远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应对这些挑战,事业单位必须着力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管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确保绩效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反馈与应用更加精准和高效。优化预算管理流程,避免以往问题对事业单位绩效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1.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尚处于不够完善的发展阶段。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然未能完全建立,许多工作仍主要依赖于当时的政策执行,难以全面适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际需求。
    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绩效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无法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制约。
    2.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事业单位对财政项目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得到充分完善,导致其评价结果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现有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在科学性方面仍显不足,大多数评价指标由专家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行设定,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且未能形成一套能够准确涵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核心内容的指标体系。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财政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3.审计工作监督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审计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工作本应通过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及其收益的检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现实中我国部分审计监督人员虽认为对预算资金进行审计是必要的工作内容,但却未对预算资金所产生的实际效益进行深入监督,忽视了对资金发挥作用的有效性评估。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绩效评价结果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进而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效率。
    4.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相对单一
    在现行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中,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已成为制约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主要源于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尚未针对预算管理制定相应的科学化管理方法,未能形成具有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绩效考核制度作为支撑致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难以实现全面、深入的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和目标。
    5.评价结果激励约束作用不明显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逐步揭示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为优化行政管理体系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持。要实现这一目标,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仍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力。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后续预算管理工作的衔接性较差,各事业单位在申报预算时往往忽视了上期预算的评价结果致使这些结果的参考意义未能充分体现。与内部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导致预算调整工作难以有序进行。事业单位未能依据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合理分配财政资源,对于绩效较低的部门,上级领导未能根据问题进行及时改进,进一步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
    三、新形势下财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方案
    鉴于财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日常运作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未来在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须对财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制定与优化。通常情况下,涉及财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措施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新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完善预算绩效的编制工作。管理者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理顺相关的决策规划,确保各项工作内容和目标的清晰界定进而保障年度预算计划的合理性。其二是将预算绩效目标纳入项目库中以确保后续绩效资金评价工作的高效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应前置并提前做好事前绩效评审,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其三是强化预算绩效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对预算的各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特别是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确保绩效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事业单位应基于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设定事中控制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周期性监督分析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管理者则可据此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涵盖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等内容,全面了解各个方面的产出效益信息从而甄选出最优的预算项目。图1展示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首先对绩效目标进行管理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预算绩效。在绩效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并对预算绩效结果进行评估。评价结果应反馈并应用于下一阶段的绩效管理从而为下一年度预算提供指导。

    2.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财务部门在传统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实现与业务部门的高效衔接。各事业单位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引入新的投资项目并依据政府会计制度中有关“双基础”和“双报告”会计的核算要求,推动财务系统的升级与完善。事业单位应当引入财务共享理念,确保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对接,推动内部信息的高效传递从而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例如为了更好地支持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投资建设一个数据集成与分析平台以实现不同部门和系统数据的全面整合进而全面掌握资金流动、支出与收入等信息。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管理层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财政状况与绩效指标的变化趋势,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在引入新的信息化工具和流程时,培训与意识提升至关重要。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员工需要具备相关技能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3.全面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
    为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各部门应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并将其作为后续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严格遵循“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开展预算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考核结果应与绩效工资挂钩,以此增强各部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这一过程,各部门能够深入了解上一阶段预算绩效评价的整体情况,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项目,应在下期预算编制中予以撤销或大幅削减预算额度。事业单位还可以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合理对管理人员进行奖惩从而彰显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力度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效果还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预算管理目标的有序实现。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监督工作以优化预算绩效评价效果。各单位可以借助内部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制定后续监督管理程序。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通过财务系统申请资金,实时反映各部门的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管理者则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预算。系统还能够将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直观展现从而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管理者应定期对预算执行效率进行检查与监督,构建双轨监管制度以强化对支出管理的重视程度,使资金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标准化要求。如果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差异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绩效指标
    为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设立与实施,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通常情况下,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建设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也是推动其不断进步的关键环节。各事业单位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与合理。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审计部门的积极配合,还需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以确保各环节的协调运行。为促进工作有序开展,还需引入完善的奖惩制度,以此为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深远影响,进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建立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
    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以绩效目标为核心以绩效评价为手段,对项目绩效管理流程进行重塑。
    建立“三位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即将资金供给型财政流程转变为以绩效目标为导向,通过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实现规划目标、资金投入与业务成果的有机统一,构建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将事前绩效评估结果与项目储备挂钩,将绩效运行成果与项目进度挂钩,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政策调整挂钩。
    7.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力度
    全面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机制的转换,通过深化放权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使预算绩效管理实践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和程序化的发展目标。在数字化背景下,各部门的资金申请、分配、使用和管理行为将变得更加透明。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序的调整,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绩效管理纳入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最终实现预算绩效与行政绩效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标。预算部门应切实履行其职责,负责组织本部门和下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工作,督促并指导所属单位落实绩效结果应用的要求,及时整改存在问题,改进管理措施并调整预算,同时按时向省财政厅和相关部门报送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及其应用情况,以有效规范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四、结语
    事业单位通过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方式,能够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严格控制项目风险及其对财政工作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制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工作时,应从具体制度入手,不断创新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以展现出更好的预算管理成效,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提升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念利.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6):28-30.
[2]李素青.新时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3):43-45.
[3]郭华.高校预算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2):40-42.
[4]陈媛.关于新形势下推行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J].商讯,2022(25):124-127.
[5]张淑真.新形势下财政项目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模式的策略优化研究[J].财富时代,2019(11):194,19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