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微商业”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微商业”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以福州市鼓楼区3个社区为例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394032)

庄叶慧如 雷鸣 林彤瑶 吴孟广 王津慈

      【摘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基于此,全面推进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重视对流动摊贩这一类“微商业”进行有序恢复与规范管理,能有效畅通社区“微循环”,实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本文深入分析福州市鼓楼区3个社区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背景下,针对“微商业”管理的典型做法,按照参与主体影响“微商业”形态演变所起作用的不同进行划分,并展开分析。最后,在责任落实、供需平衡、居民自治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与展望。
      【关键词】微商业;博弈;协同治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框架
      1.复杂社会结构,主体博弈: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的是各个理性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博弈的行为主体均是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则表现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目标群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决策。博弈论认为每个人的决策都会影响其他人的收益,关注参与者如何根据对手的行为选择最优策略。政府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这之中会涉及社区、商家和居民的不同利益诉求。其互动为动态博弈过程,各行为主体根据对方的行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博弈论应用于商业微形态建设的关键在政府和社区的正确引导和控制,政策成功执行取决于居民和商家的策略选择。
      2.凝聚多方力量,共谋发展: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强调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通过结构性协同机制(structural mechanisms)和程序性协同机制(proceduralmechanisms)的建立与运用,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在建立结构性协调机制上,需要通过促进政府、社区、商家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此实现合作共赢。同时,协同治理理论还强调功能倍增和成本最小化作为管理协同的充分条件。功能倍增意味着通过协同作用,便民生活圈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成本最小化则要求尽可能降低协同过程中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困局:“微商业”管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1.缺乏有效管理与长效机制
      “微商业”形态从业者所具有的流动性增加治理机制设计的难度, 其时空分布的复杂性对基层治理提出考验。“微商业”形态从业者的核心需求包括逐利与低成本运营,无法负担过高的治理成本。并且“微商业”依赖原有社会网络,长期的经营与稳定的客源,不愿轻易改变经营场所。伴随执法环境和空间环境的挤压,社区无法给予从业者所需的基础安全感。相关运营规则和制度设计尚未完全调整完善,制度保障的缺失却对管理主体参与治理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微商业”形态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缺乏明确的退出机制,难以制定针对行业长期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量低效或不合规的商业实体出现,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2.布局不合理与服务不匹配
      “微商业”布局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均、选址与目标群体需求脱节。服务不匹配则是源于商户对居民需求的识别不准确,服务项目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符。目前,“微商业”形态在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无法提供多样化或高质量的服务,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以适应市场变化。此外,社区难以获取准确的“微商业”数据,影响向上级提供决策信息和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居民对于“微商业”形态的期望远高于传统“守株待兔”式的演进轨迹,创新“微商业”经营模式迫在眉睫。居民下单,平台派单,“微商业”从业者接单的服务模式尚未确立,微商业服务与居民需求难以精准对接,数智化升级举步维艰。
      3.多方利益冲突难以协调
      在“微商业”形态构成的城市生活脉络里,协调多方利益以汇聚管理合力,是治理症结所在。同时,市场机制使社会呈现不同层次,群体的行为选择受经济条件和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由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居民团体之间存在着行政性与自治性、公利性与私利性、持续性与短视性价值的认知偏差,在成本与收益的影响下,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导致各主体通过不同的行为策略提升获益,易出现合作或干预的博弈行为。利益分配是涉及“微商业”经营主体、监管主体、收益主体行为博弈的根源,而利益失衡或内心期望与现实获益的比值差异在量变积累上达到一定界限,极易引发主体行为集体性冲突。
      现实中商户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自发地规避公共责任。居民作为“微商业”形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具有双重身份间的行为博弈,其利益点在于个体性的需求满足,个性化目标极为凸出,对于整体性社区发展关注较少,缺乏公正意识,权责界定模糊。因此,社区的工作常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尴尬局面,分身乏术,无法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协调商户与居民的诉求上。
三、破局:“微商业”管理典型做法分析
      1.“强社区—强商户”:H社区的竞争合作形式
      H社区创新治理模式,鼓励居民参与微商业选址和服务评价,提升服务效率。社区规划露天便民服务点,如修鞋、缝补衣物摊位,减轻摊贩租金压力,提升服务点的惠民优势。此外,社区盘活周边空闲用地,筹办得贵市集,便利居民生活消费。
      在推动“小修小补”行业回归的同时,H社区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摊贩维护市容市貌。社区与M17文化广场形成竞合关系,一方面利用其人流量做大得贵市集,另一方面扩充市集的“微商业”数量,只要通过社区的备案,就能免去营业执照的办理,在社区便民服务点进行商业经营。H社区强调顺应市场需求,先民生后提升,将政策落实到居民身上。社区和商户共同目标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微商业”新格局,探索社会资源共享,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共同承担责任。
      2.“强社区—弱商户”:D社区的高位推动形式
      D社区的东水路曾是早市的所在地,聚集一百多个摊位,提供各类日常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市逐渐演变成社区管理的“痛点”。早晨四五点钟开始摆摊,持续到上班高峰时段,交通堵塞成为常态。噪音扰民、环境卫生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D社区取消早市,引入厚发生鲜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再利用空置店面,完成街道招商引资任务,引入批发超市(谊品生鲜)。不仅为居民日常购物提供便利,也为摊贩提供稳定的经营场所。同时,还通过与物业的合作,确保环境卫生和秩序管理,设置垃圾分类房,一改曾经“脏乱差”的现象。
      D社区线上推动的“微商业”管理方式,解决早市带来的问题,平衡居民生活和摊贩生计。但社区的管理责任被主观放大,众多繁琐的事务都由其处理,导致职能混乱,效率低下。由此,基层单元的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同一街道社区间的无序竞争,容易触发“业绩锦标赛”,商户入驻意愿低,且社区管理效能较差。
四、新局:“微商业”管理优化研究展望
      在破局阶段,H社区的竞争合作形式通过党建引领和居民参与,实现社区与商户共赢,但在促进商户的长期发展和激活社区内生性供给方面存在局限性。D社区的线上推动形式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为摊贩提供稳定的经营场所,但限制商户的自发性和创新性。J社区的服务为主形式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知晓和使用,但供需精准对接尚未完全实现。综上,3个社区管理困境主要体现在对商户长期发展支持不足、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程度不够及信息和支付流程的不互通。
      目前,福州市鼓楼区3种“微商业”运行形式均是社区或商户的“独角戏”,忽视居民的主体地位。未来,理想的管理形式应为“弱社区—弱商户”。居民贯穿“微商业”形态全生命周期,包括业态选址和规划,大小事宜皆通过居民委员会商讨,民主决策后,交由社区负责协调处理。社区应回归“微商业”建设的初衷,在坚决执行上级政府政策的前提下,将居民的需要列为社区工作的优先级。
      对此,提出以下三点措施,以期提高社区“微商业”的服务质量和居民的满意度,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微商业”形态的管理和决策。
      第一,探索“1+1+N”证件管理制度,一店一证多功能。允许一证可覆盖多种经营活动,减少重复申请。推行“一站式”服务窗口或在线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手续。建立街区代表责任制,落实主体和监督责任,补齐管理短板,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为“微商业”经营者提供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服务水平和合法经营意识。此外,完善消费者反馈机制,通过街区负责人热线,倾听消费者声音;成立监管小组,不定期抽检,维护微商业生态。
      第二,深化便民惠民数字化建设。完善摊位预订、投诉反馈等线上功能。连接城市智慧监管系统,实时监控摊位区域的安全和秩序,并利用大数据监测消费者偏好变化,指导摊贩调整经营策略,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同质化,打造群众和微商业主体线上的智慧生活场景服务。同时,探索社区规划导师制,引入高校管理人才,推动“校社联动”,并回访调查建立长效机制。建立智慧能人数据库与“商户-居民-社区”交流平台,将“手艺人”信息纳入数据库,精准对接用户需求与商户技能。
      第三,协调多方利益,凝聚居民自治合力。建立协商联动机制,成立社区工作者、商户代表、居民代表及承包企业在内的多方协商小组,定期开会讨论。鼓励社区共建,促进内部资源共享互助,设立社区基金,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强凝聚力。此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微商业”的运营效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服务质量。最后,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完善评定标准,推进升星定级和“样板圈”建设,让便民惠民服务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幸福元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胡希宁,贾小立.博弈论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48-53.[3]赵泽洪,罗辉.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248-252.
[4]周志忍,蒋敏娟.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28-3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