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2024年度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商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4CSLKT3-339)2024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绿色供应链金融支持经济绿色发展的“盐城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 24skA62)
黄晓艳
【摘要】“双碳”目标要求企业生产实现绿色转型,这需要投入巨量资金,且投入资本要实现最优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融合了供应链金融和绿色金融优点的绿色供应链金融,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弥补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缺陷,一方面使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创新、市场份额增大,另一方面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绿色转型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小微企业迫切的融资愿望,能够实现融资效益和绿色效益的协同。
【关键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发展;金融科技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社会发展摒弃过度消耗资源型模式,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之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供应链金融被提升到战略地位,其既能实现环境保护,更注重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还能使绿色效益在供应链上传导,实现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一体化。其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本在供应链上的配置,提高资本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流向真正的绿色领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并且通过供应链的绿色管理,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又对小微企业实现绿色效益评估,促进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仅靠政府财政力量无法实现社会绿色转型,需要社会资金全力援助,其中商业银行是资金来源方的主力军。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既能使自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转型升级、突破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能担负起服务实体经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担,可成现阶段银行业务转型的突破口,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模式
1.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将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绿色产业领域,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供应链上企业的绿色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关注资金的融通,更强调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以供应链绿色发展为首要任务,引领社会资金扶持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规避了环境风险、提高了资产质量、实现了业务创新和市场份额增大,避免了短视的过度投机行为。同时使供应链上原本绿色效益良好的企业以更低的融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获得金融支持,采用更加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环保的长期环境效应。尤其是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绿色供应链金融可以突破其融资约束,极大地调动了小微企业减碳、减排的积极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速“双碳”的实现。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1)“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模式
将供应链金融已有工具投放到绿色项目、绿色产业上,实质就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创造性地运用于绿色项目、绿色产业,这是目前国内的通用模式。商业银行以绿色导向为原则进行逐笔信贷投放,对目标企业贷前是否符合绿色环保标准不作要求,贷后也不作持续跟踪。金融服务重点依旧是与核心企业关系紧密的一级供应商,未能很好地延伸到整条供应链,尤其是链上的小微企业常常被忽视,还处于“短链”阶段。
(2)“绿色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模式
供应链核心企业从降低环保风险、提高企业形象等相关诉求出发,借助第三方评估公司的专业技能对相关企业就环保信息进行长期、持续的评估,只有一直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才能获得持续金融支持。融资时既要考察目标企业的财务指标、技术水平和市场因素等,还要重点考察企业的环境绩效、碳排放量,根据这些指标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服务。
(3)“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模式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良好的企业,银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更多行业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达到绿色供应链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目的。此模式实践较少,是商业银行今后金融创新的新领地。
三、商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当前,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诸多银行针对具体绿色项目提供专项贷款、开展绿色票据贴现、设立绿色基金等。还有一些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和发展。
1.以重点产业为抓手
在本区域内重点产业率先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助力优势产业优先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例如,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引导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与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银行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推进金融支持汽车产业绿色供应链发展达成系列合作意向,通过充分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产品,推动汽车产业链绿色升级,满足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汽车产业链的创新、平稳发展。
2.创新金融业务
商业银行将现有的融资工具创造性地运用于绿色产业,由点到线及面,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向前发展。这种模式较容易落地实施,其核心就是集合绿色考核因素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借此引导资金向绿色领域聚集。以兴业银行为例,其2023年ESG报告披露,本年度绿色贷款余额为8090.19亿元,绿色贷款当年新增额1839.21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连续三年新增超千亿。绿色信贷涉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生态环境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等多领域,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占比最多约48%。
四、商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机遇
1.政策红利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法律文件,进一步强调金融需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应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合理规划、稳妥有序地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自身风险识别和管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产业链供应链绿色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
要实现“双碳”目标,宏观经济必须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一是全新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比如清洁能源、绿色出行等,符合社会发展主流价值观。二是高碳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运用新兴的碳捕获和封存、碳储存等技术、购买碳排放指标等手段实现碳中和,银行对此展开专项金融服务。
3.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完善
全球性的供应链价值链评估不能只看单一的经济指标,需要同时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维度指标,供应链管理变得异常复杂。ESG评价体系被广泛运用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商业银行沿着绿色价值链的轨道,为全链条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开展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五、商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挑战
1.缺乏统一的绿色供应链融资评价标准
绿色信贷业务衍生出绿色融资标准,但其不包含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不适用于绿色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目前只能依赖自身对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判断标准或者供应链核心企业绿色管理理念开展业务。由于各银行对绿色生产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核心企业的绿色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统一的绿色供应链融资评价标准的缺失,无法引领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
2.覆盖范围狭窄,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处于初级阶段的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类型单一,业务主要围绕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以清洁能源、绿色出行、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兴绿色低碳产业链;另一个是以绿色电能改造、购买碳排放指标为主的传统高能耗产业的绿色转型。大多集中在碳交易、节能减排设备购买,未能覆盖到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尤其是迫切需要资金助力的小微企业。
3.数字化服务能力弱
绿色供应链上经济主体多、业务流程纷繁复杂,金融服务关键看交易各方经济活动的绿色性、经济活动的标记是否清晰、识别是否容易、流程是否有造假嫌疑。另外,绿色供应链金融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环保属性,业务活动隐含极大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升经济活动的透明度、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帮助各方建立绿色信任机制。商业银行应重视科技赋能,提升自身数字化融资服务能力,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六、商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扫清发展障碍
按照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规范实施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要求,健全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完善绿色信贷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绿色股票业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立工业绿色发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多层次、高价值数据共享,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2.完善公众监督和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仅依靠政府力量还不够,必须充分运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支持信用评级机构构建包含ESG等因素在内的评级方法与模型,形成评级体系。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还需要设立诸如担保增信、政府贴息等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同时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将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纳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
3.自我突破,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稳健发展的关键在于风险的量化与管理,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构建风险量化模型。选择合适的风险指标,构建量化模型,对绿色金融服务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预测风险水平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失;二是建立绿色评级系统。根据ESG绩效形成对企业的综合评价,判断其市场竞争力和信用风险水平,银行据此对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制定差异化的融资策略。三是建立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实时关注政策、气候变化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及早发现潜在风险。运用金融科技构建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风险识别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四是制定风险缓释措施。金融机构可与政府、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合作,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信用保证、再保险等手段降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达到缓释风险的目的。
4.提升业务创新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尚在起步阶段,供应链延伸性不足,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首先产品创新,通过开发绿色信贷产品、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 (ABS)及与绿色产业链核心企业密切合作,创新性地为全供应链提供全方位的绿色融资服务,有助于满足绿色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其次技术创新,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金融科技构建绿色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风险;最后业务模式创新,通过创新公私合营 (PPP)模式、绿色金融合作社、绿色金融专区、绿色金融科技平台等业务模式,开拓金融服务新渠道,优化绿色融资结构升级,实现全社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1):1-25.
[2]丁洁,童元松,王光伟.区块链赋能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西南金融,2023(10):31-40.
[3]夏平.“双碳”目标下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22(9):3-10.[4]潘悦,石聪颖.绿色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23(1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