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驱动的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机理和政策体系逻辑构建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向自立自强的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形成机理分析与政策体系逻辑构建”(立项编号:ZR2023MG017),2025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济南实践研究:以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为例(项目编号JNSK2025C079)
陈积志 张文坤
【摘要】研究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机理和政策,是我国推进制造业强国和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本文分析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影响其技术创新形成机理的作用因素,以及潜变量和可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其技术创新形成机理的三阶段;收集政策影响度等微观数据,建立混合横断面双重差分数据模型(PSMDID)等,运用工具变量法等对促进其实现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效应评估;建立政策结构、政策工具和政策效力三维分析框架,运用PMC政策评价模型等,构建起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塔型逻辑架构,为企业实践、政府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撑。
【关键词】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数字化;形成机理;政策逻辑
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1.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技术创新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技术创新理论是从新古典经济学无视技术创新和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发展的。早期,国外学者主要以研究国家层面技术创新为主,后来开始关注技术创新与企业增长贡献的关系,一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因素纳入增长模型进行理论分析(Solow,Romer和Lucas,1958);二是用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法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发生的关键是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Davids和North,1977)。技术创新实现需要政策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的协调配合(Ruud Smits,2002);创新是一种资源,包括对各类资源的配置能力(Burgleman和Maidigue,1996)。王铁男(2024)研究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越强,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林汉川(2024)研究发现,技术发明专利比例持续上升成为近十年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显著特征,专利产出与技术创新投资呈现出倒 U 型关系。陈文晖(2022)等提出创新政策是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激励效应及其理论作用机制;董志勇(2021)提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应重点从政府政策、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方面发力;陈劲、阳镇(2022)等研究了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政策和企业家精神对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能产生显著的驱动促进效应。周密等(2024)提出加速培育数字化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持续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前,有关技术创新研究聚焦于技术创新与资源支持、政府政策和技术创新机理形成等。
(1)技术创新与市场规模和资源研究。不少研究认为,加强企业与市场联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才有技术创新动力(Mansfield,Carman和Wilkins,1968);有学者指出,创新是一种资源,包括对资源的配置能力(Burgleman和Maidigue,1996)等;技术创新实现需要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等的协调配合(Ruud Smits,200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程度与企业成长之间是倒U形关系(陈晓红等,2008)等。
(2)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研究。现有文献从多个角度论证政府政策能促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分析政府政策、技术创新与动态能力之间的理论关系(蓝海林等,2014);有研究指出,政府政策具有行政导向性、竞争性和稀缺性特征,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田志龙,2019);技术创新政策应形成金融、科技和政策法规结合的有机整体(林汉川,2018)等。
2.有关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当前有关“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提出创新分级测度理论与方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创新的具体机制(安同良等,2022)、探讨创始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和知识搜索的中介作用(王瑶等,2022)、提出“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董志勇等,2021)等。
3.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支持政策
专精特新企业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早,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根据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力度和紧迫性,国家支持政策大致可分为总体布局、央地联合和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2021年—至今是加速推进阶段。随着逆全球化环境变化和中美贸易摩擦,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受到严峻挑战,而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关键在于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短板”和“锻长板”,瞄准特定方向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在加速推进阶段,受国际环境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安全被提到新的高度,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固链强链的作用在维护国家安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如此,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二、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机理分析
有研究从动态视角探讨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机理,由产生、跨越、实现三个阶段形成(雷宏振和张子超,2010);从生命周期研究企业技术研发投资强度与其上市时间之间的关系(万伟等,2017);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将新产品或技术推向市场的系统行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李柏洲等,2006;张林等,2017)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命脉所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专精特新企业又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与一般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溢出性等特征不同,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其创新发展特征有其独特性。长期以来,企业注重规模扩张和增长速度,在特定阶段为经济高速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但也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同时超大规模企业主导下形成的不充分市场竞争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一直是块短板,因此以数字赋能数字化的发展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与一般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动态性和溢出性等特征相比,专精特新企业特征表现在高风险、超前性、非线性及市场效率转化度低、规模效益灵活度高,因此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有企业规模小、周转资金缺、抗风险能力差,具有高度经济外部性;并且存在创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高风险、超前性、非线性及市场效率转化度低、政策效应引导度强、规模效益灵活度高等特征。而数字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为数字化特点是创新,关键是先进,本质是进步,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过程也是技术创新不断升级的过程。
2.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机理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影响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形成机理的作用因素,以及潜变量和可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其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由技术创新量变阶段、技术创新聚变阶段和技术创新质变阶段三个环节组成,阐释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在量变阶段,技术创新各因素发生积累,技术创新氛围和创新团队合作逐渐形成,量变阶段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性环节;在聚变阶段,技术创新潜变量和可测变量因素发生相遇,从而发生聚合反应,成为新的创新体并聚发出较大能量,为下一步技术创新质变奠定基础,聚变阶段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性环节;在质变阶段,技术创新在原有体上发生质的飞跃,突破创新的原有度,从而呈现迅速、剧烈变化,实现技术创新,质变阶段是技术创新的决定性环节。
三、数字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逻辑构建
专精特新企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推动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到优的关键交汇点。如何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何用好目前国家支持政策,以期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到专精特新企业之列,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
1.数字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
数字化是形成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可以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经济价值。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即数字化的形成过程。从发展方向和驱动力来看,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与数字化具有一致性,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将加快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有力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数字作为一种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在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进程中,为加快形成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构建更为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核心产业技术瓶颈,让数字生产力赋能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形成数字化。
2.数字化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逻辑构建
技术创新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监管、服务、引导和激励等政策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本文建立起政策结构、政策工具、政策效力三维分析框架,运用网络分析法、政策工具法和PMC政策评价模型等,构建起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塔型逻辑架构,在这个逻辑中,以政策保障体系、政策服务体系为塔基(该部分以科技政策、制度政策为主),以政策支持体系、政策引导体系为塔身(该部分以金融政策、信贷政策为主),以政策激励体系为塔尖(该部分以财税政策为主),通过政策的服务作用、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形成技术创新梯次培育作用逻辑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政策逻辑架构。
参考文献
[1]安同良,魏婕,舒欣.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基于微观创新调查的跨期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20(3):99-122,206.
[2]阳镇,陈劲,凌鸿程.经历越多必然创新吗?——私营企业家职业经历多样性、政策感知与企业技术创新[J].管理工程学报,2022,36(6):30-45.
[3]安同良,闻锐.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实证[J].现代经济探讨,2022(5):1-14.
[4]许庆瑞,李杨,吴画斌.市场机理与非市场机理下的技术转移,哪种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J].管理工程学报,2020,34(4):196-206.
[5]王瑶,曾德明,李健,赵胜超.桥接科学家创始人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1-17[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