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州进一步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议
2023年度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徐州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立项号:23XSM-010)
刘 苑
【摘要】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商业和交通干线的中心位置,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能力的重点城市。本文研究发现,近年来,徐州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徐州市人口净流出指数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城市缺乏人口聚集力,实体经济缺乏竞争力。徐州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聚集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创新力,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其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议
一、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功能
中心城市是区域内城市体系等级最高的城市发展形态之一,处于商业和交通干线的中心位置,向整个区域输送物资、服务及资金等。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与省域主中心城市相对于存在的,是在一省的城镇体系中,仅次于主中心城市的地位。2017年国务院明确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2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支持徐州等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是连接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等4大经济板块的枢纽之地,处于区域内商业和交通干线的中心位置,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能力的重点城市。
二、徐州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1.徐州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规划方面城市更新改造升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据徐州市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徐州全市总人口约908.38万,主城区(中心城区)人口235.15万;城镇人口596.19万,城镇化率65.63%,基本符合规划预期目标。2022年,徐州市常住人口901.85万,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8%,比2020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此外,截至2022年12月,徐州市轨道交通地铁1号、2号、3号线已开通使用;4号线一期工程开启了正线车站建设,计划2027年12月通车试运营。徐州市逐步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巩固大交通格局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居于区首位。据徐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见表1),2022年,徐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457.84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快于全省0.4个百分点,居区域首位,占区域比重为11.7%。
.png)
近年来,徐州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力推进工业立市进一步深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如表2所示,2023年1~5月,徐州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016.25亿元,同比增长7.08%,其中,第一产业值113.69亿元,同比增长8.44%;第二产业值752.98亿元,同比增长3.50%;第三产业值1050.59,同比增长9.33%。与2022年1~5月数值相比,2023年1~5月,徐州市三个产业值整体呈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长率最大,产业结构优化明显。
.png)
(3)城市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12月5日,“徐州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启动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自监管平台上线以来,徐州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表3和图1依据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所制,数据显示,2019—2022年间,徐州市PM2.5浓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优良天数大体上呈增长趋势。2.徐州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人口与社会问题彭明唱(2019)曾指出,人口净流入不仅可以推动区域人口快速增长,还可以给人口流入区域带来集聚效应。然而,人口流出不仅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还会影响中心城市的引领与辐射功能。表4为“2018—2022年徐州市年末常住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不难看出,近5年,徐州人口净流出指数高。
.png)
.png)
此外,徐州市人均收入与江苏省其他城市相比较低。表5统计了2018—2021年徐州市与江苏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难看出徐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常年低于省平均水平,且差距明显。综上所述,徐州市人口净流出指数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城市缺乏人口聚集力。
(2)实体经济与竞争力问题
徐州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修复矿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虽有明显增高,但与苏南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图2为2020—2022年苏州和徐州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图。其中,2022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3958.3亿元,是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8457.84亿元)的2.8倍,徐州与苏南地区城市差距明显,城市整体实力缺乏竞争力。此外,王剑锋(2022)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徐州聚力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还需加大力度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png)
.png)
三、思考与建议
上述分析显示,徐州市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城市发展依然存在短板,缺乏实际竞争力,政府联合企业和社会资源,协力共创,逐步提升。
1.政府方面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优化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出台惠及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从群众利益出发,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相关政府部分发挥主导作用,带领下属各单位齐力打造全国独一份的“汉文化”文明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例如,设立“游客中心”,提供便民服务点,存放带有“两汉文化”“徐州美食”特色的城市地图等。
2.企业方面
徐州是从以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的中心城市,很多大型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提升自身创新力和竞争力内。具体来说,徐工集团的新技术、新产品实验测试基地,徐州市内有条件且有需求的企业可以优先使用并提供测试数据,可以有效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一旦产品、技术完善,提供帮助的企业可以优惠购入,双方互惠。
3.社会方面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政府和企业很多时候也要主动与商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各方面资源推进徐州城市建设。例如“徐州温州商会”,商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商人之间交流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共享资源,有助于企业经营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徐州在城市规划方面、经济建设方面和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城市环境方面的建设,成绩突出。但是,徐州当前的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人口流出问题显著,城市聚集力不足,城市整体实力缺乏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业,整合市场资源,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出台惠及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企业自身也需要转型升级,本地大型企业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与中小型企业建立合作,互相促进;同时政府和企业要灵活运用社会资源,与民间商会团体多交流,多合作,共同推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省生态环境厅大事记(3月)[EB/OL].(2020-04-07)[2023-08-06].[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22[EB/OL][2023-08-06].
[3]彭明唱.新时代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路径——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9(4):92-96.
[4]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23958.3亿元,同比增长2.0%[EB/OL](2023-02-01)[2023-08-06].
[5]田艳平,秦尊文.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兴起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22(7):71-80.
[6]王剑锋.聚力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J].唯实,202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