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数字乡村背景下广西德保县“互联网 + 医疗”问题探究
 

数字乡村背景下广西德保县“互联网 + 医疗”问题探究
韦利荟 覃娜温倩 许倩本 黄志安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摘要: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出台了如《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强调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及“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本文通过对德保县的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居民认知不高、电子病历普及程度与使用效果一般、宣传不固定且部分居民未接触宣传、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略显缺失等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目的是提升德保县“互联网 + 医疗”应用水平,并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
      关键词:数字乡村;“互联网 + 医疗”;电子病历;普及程度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互联网 + 医疗”的应用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为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强调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大力推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互联网医院发展。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互联网 + 医疗”能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居民通过远程医疗获得大城市专家的诊疗服务,提升医疗质量。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 医疗”
      在“互联网 + 医疗”模式下,患者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平台,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获得医疗建议和诊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互联网 + 医疗”还包括医疗健康管理、在线预约挂号、药品配送等服务,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二)数字乡村
      2024 年 5 月 16 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2.0》,明确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应接入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纵向医疗数据联通、横向检查结果互认、信息互通和结果共享。
二、广西德保县“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一)广西德保县基本情况
      德保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下辖县,截至 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 26.74 万人,有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还有多家口腔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
      本文在研究数字乡村建设的“互联网 + 医疗”应用情况中,对百色市德保县的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共计发放 200 份,回收 200 份,有效问卷 196份,有效率为 98.00%。
(二)电子病历的普及程度与使用效果
      从表 1 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各项“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服务中,预约挂号占比为 36.22%,在线支付的占比为 22.45%,查询检查结果的占比为 12.76%。在线疾病咨询、在线购药和远程诊治的占比分别为 9.69%、8.16%和 8.67%。而未使用过“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服务的居民仅占 2.04%,表明大部分居民对“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服务有一定的接触和使用。

      通过对“互联网 + 医疗”健康的服务是否满意的调查数据(表 2)可以看出,对“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服务表示较为满意的人数占比为 41.33%,有 19.39% 的居民表示非常满意,也有 32.14% 的居民表示不满意,6.12% 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满意,未使用该服务的居民占比仅为 1.02%,这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该服务提供了广泛的反馈基础。

(三)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的知晓度
      通过分析相关医疗团队宣传频率数据(表 3)可以看出,对于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的知晓度而言,经常有宣传的占比仅为 17.86%,偶尔宣传占比最大达 71.94%,而 10.20% 的居民表示没有宣传,这部分居民很可能对在线咨询平台一无所知。

 


(四)“互联网 + 医疗”居民信任度
      从居民对“互联网 + 医疗”信任度的数据(表 4)可以看出,仅有 7.65% 的居民表示非常信任;54.59% 的居民持一般态度,而不信任的居民占比达 37.76%,这反映出当前“互联网 + 医疗”在赢得居民充分信任方面面临挑战。

 

 

 

(五)“互联网 + 医疗”人员专业技能分析
      为了使得调查数据更加准确,笔者对 5 名医疗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问题一:您认为政府在“互联网 + 医疗”方面应加大哪些方面的投入?
      A 医生:主要是设备方面,目前乡村都存在器材不全的问题。
      B 医生:应该是医疗人员的培训方面吧,很多医生对于“互联网 + 医疗”的使用方法不了解。
      C 医生:医生的专业技能需要提高,政府应该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
      问题二:目前德保县“互联网 + 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如何?影响有哪些?
      D 医生:还可以,影响方面是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E 医生:一般吧,很多时候由于缺少医疗设备,病人需要去省级医院治疗。
      通过和医疗人员的谈话得知,目前德保县“互联网+ 医疗”服务的医疗设备不全,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医生对“互联网 + 医疗”的使用方法不熟悉,专业技能也有待提高。三、广西德保县“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病历的普及程度与使用效果一般
      经过分析使用效果得知,德保县的居民对电子病历的认知不足,不清楚其使用方法和重要性。大多数的居民可能习惯了传统的纸质病历,对电子病历不够了解。医生由于自身原因无法全面向患者普及相关使用流程,进而导致电子病历的使用效果一般。
(二)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的知晓度较低
      从表 3 的宣传情况分析得出,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知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偶尔宣传虽然占比较大,但这种不固定的宣传方式很难让居民对医疗方面建立起稳定的认知。居民可能在某次宣传中对平台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后续宣传不到位,很容易遗忘或无法了解平台的其他功能。
(三)“互联网 + 医疗”政策法规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服务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以一般了解为主。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互联网 + 医疗”服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指引。而且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开展“互联网 +医疗”服务时可能存在顾虑,不敢大力推广和宣传,从而影响了居民对该服务的认知。
(四)相关人员技能有待提高
      通过对德保县医疗人员的访谈可知,医生对“互联网 + 医疗”的使用方法不熟悉,这极大地限制了“互联网 + 医疗”模式在当地的推广和应用。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医疗服务带来诸多便利,专业技能不高也可能影响医生对互联网医疗资源的利用,使其无法充分借助在线专家的指导和先进的医疗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
四、基于数字乡村的广西德保县“互联网+医疗”提升对策
(一)加强立法途径,完善“互联网 + 医疗”政策法规
      应该建立健全“互联网 + 医疗”相关的立法途径。可以组织一部分专业法律团队和医疗专家共同参与立法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 + 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核、服务内容与标准、患者隐私保护等。与此同时也要建立投诉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居民在使用“互联网+ 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提高“互联网 +医疗”的普及。
(二)针对乡村医生开展信息化培训,提高电子病历使用效果
      针对居民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建议提高乡村医生对电子病历的熟悉程度和使用能力,以便其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在培训时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考核和反馈,确保培训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电子病历的共享。这样,医生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治疗情况,帮助患者进行连续诊疗,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的知晓度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百色市德保县“互联网+ 医疗”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宣传不到位导致的使用受限。建议向居民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社区宣传栏、线上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形式,提高居民对电子病历的认知度。另外,平时要多介绍平台上的专业医生团队和成功案例,增加居民的信任度。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场所设置引导标识,提醒居民可以使用在线咨询平台获取医疗建议,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四)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为了鼓励医生们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将医生的技能提升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挂钩;可以拓宽培训渠道,开展线上培训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医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互联网 + 医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医疗的专业人才来到德保县,为当地的“互联网 + 医疗”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德保县“互联网 + 医疗”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电子病历普及与使用效果一般、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知晓度低、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略显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立法途径、完善政策法规、针对乡村医生开展信息化培训、提高电子病历使用效果、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居民对在线咨询平台的知晓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等建议,以期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