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基于 SWOT 分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 SWOT 分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 W 市为例
吴向龙(中共无为市委党校,安徽 无为 238300)

      摘要: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通过调研 W 市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探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环境的影响,针对其发展现状运用 SWOT 分析,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探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县域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启示和未来战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县域经济;SWOT 分析;营商环境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1] 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安徽省 W 市成功将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发展为首位产业,县域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因此,以 W 市为例,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述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徽省内发展概况
      在安徽省内,汽车产业已经是“首位产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合肥一路“疾驰”,依托大众、蔚来、江汽、比亚迪、长安、安凯等车企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资源,实现产销两旺。合肥致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汽车出口走俏,增长势头始终强劲 [2]。2024 年 1—8 月,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出口 45.7亿元,同比增长 2.6 倍。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 W 市发展概况
      2021 年 7 月,W 市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成功引进迄今招商引资投资体量最大、质量最好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比亚迪作为“链主式”龙头企业,正引领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自 2021 年以来,该市共落户招商引资项目 373 个,其中“凤还巢”项目 149 个(占落户项目总数的 39.9%),投资金额 621 亿元。2023 年该市两大主导产业电线电缆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均超200 亿元,比亚迪弗迪电池产值超 200 亿元、楚江高新产值超 100 亿元 [3]。二、W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
      1. 资源丰富
      W 市地处皖中,临江滨湖,区位优越,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轴”之上,处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马芜铜经济圈的交会区域,交通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现有户籍人口 117.9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44.37 万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汽车相关资源。
      2. 土地成本
      W 市全市总面积为 2 022 km2,土地成本较低,利于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和发展。2024 年 9 月,某工业用地(29 629 m2)挂牌出让起拍价仅 326 万元(出让年限 50年)。2023 年,W 市开发区在建项目(供地)共计 31 个,主要包括比亚迪产业园(六期、七期)、同泰新能源等项目。目前,W 市正逐步完善园区空间规划,完成开发区调区及主导产业变更,调区后城东园区面积将增加约5.86 km2。
      3. 政策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补贴、土地、税收优惠等,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2023 年以来,W 市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商专班,打通产业上下游,推动新铝时代等二十余家重点配套企业落地,始终围绕国家、省市政策要求,给予最大支持力度。
      4. 营商环境
      W 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学习借鉴溧阳市“溧即办”品牌矩阵做法,打造“最濡意”营商环境,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探索实施工业项目审批“不见面”,开展“在线评审、电子审图、远程踏勘、模拟审批”,实施“并联”审批改革,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二)劣势
      1. 企业技术水平有限
      县域地区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企业科研机构数量不足,科研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高端人才缺失等。企业对于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不足。
      2. 企业资金短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部分下游企业体量很小,不能做到因市场需求扩大生产,导致企业发展规模不大,融入产业体系能力不强,而县域财政实力有限,政府对企业资金扶持力度较小。资金短缺可能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高端人才匮乏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差异,县域吸引人才能力相对较弱,在全国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人才稀缺的大环境下,县域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机会
      1. 市场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据预测,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 1 700 万辆,我国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跃升至 1 000 万辆左右,约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 45%[5]。县域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扩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2. 科技创新推动
      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W 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2022 年 6 月开工建设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研发中心和零部件生产项目,是 W 市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发测试创新平台;某材料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动力电池胶粘材料;某科技公司引进中科院博导团队落户 W 市,主要就锂电池导电剂研发生产形成长期合作机制。      
      3. 产业链条延伸
      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汽车线束行业的产业链重构。特种电线电缆是 W 市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拥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当前,W 市正在加快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升级,一批电缆企业可生产新能源汽车线束产品,部分企业将铜导体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且这些企业都已与奇瑞、比亚迪、小鹏、上汽等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延伸了 W 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四)威胁
      1. 产业生态不健全
      目前,W 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较少,产业内其他企业规模体量较小,同时在汽车芯片、电池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仍缺乏行业领军企业。
      2. 技术研发不足
      共性技术研发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源头。W 市缺少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专利融资服务等专门的研发机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关键技术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产品泛用性有待加强。许多中小企业并未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在技术成果及转化方面有待提高。
      3. 政策供给针对性不强
      现有的产业集群相关政策缺乏对不同主体和不同产业环节的针对性和协调性,对于企业政策供给精确度不足。政府在提供政策和制度供给上需要根据企业诉求加以差别化对待,并且适时动态调整。
      4. 环境风险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对县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土地占用、生态破坏等。需要企业加强对技术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培养,同时对此加强监督。
三、 推动W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 健全产业生态
      发展是第一要务。县域要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强市”目标,围绕“工业化、城市化”两大主题,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县域主体更是要主动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紧盯大项目,做好延链、补链、强链的文章。沿着“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发展思路,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开始,依靠产业体系衍生作用,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2. 抓住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引领对于地区产业发展非常重要 [6]。当前W 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当属比亚迪,作为一家横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四大产业的国际型企业,其实力非常强大。政府应依托比亚迪这一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等类型企业,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解决产业发展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企业层面
      1. 加强产业协同
      加强产业协同是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一是要加强供应链协同,通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优化产业集群供应链布局,如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周边就配套了很多零部件企业,形成了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协同,定期开展技术共享交流,鼓励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发展;三是人才协同,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训项目,探索人才共享模式。
      2. 加快创新研发与人才引进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要注重创新为魂,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团队,特别要注重引进长三角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结合本地资源、人文优势,与高新技术团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并积极促进成果不断转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4-11-07].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ztzh_uuid=wap_50759910.
[3]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4-11-07].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
[4] 李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4-03-12)[2024-11-07].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9153.htm.
[5] 李润媛, 艾米.“合肥造”新能源汽车加速“起飞”[N].合肥晚报, 2024-09-25(5).[6]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合肥: 聚焦“首位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EB/OL]. (2024-01-09)[2024-11-07].https://jx.ah.gov.cn/public/6991/149061501.html.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