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周金玲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要:地震灾害不仅会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直接打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本文利用 1991—2023 年 X 地地震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数理分析法,对 X 地近 30 年地震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系统探讨地震灾害对 X 地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升建筑抗震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经济的冲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地震灾害;经济发展;影响;防震减灾
引言
      地震作为一类具有突发性、强大破坏力及广泛影响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X 地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导致了该区域地震活动的频繁发生。历史记录显示,X 地曾多次遭受不同级别的地震灾害侵袭。例如,1976 年 4 月6 日,H 县东南部遭遇了一次 6.2 级地震,震源深度达18 km,地震烈度达 7 度,此次地震影响了 67 个乡(镇),造成 28 人遇难,865 人受伤,共计 30 542 间房屋倒塌。再如 1996 年 5 月 3 日,B 市和附近发生了 6.4 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 40.8°、东经 109.6°,导致 26 人死亡,45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6.83 亿元人民币 [1]。上述两次地震事件均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鉴于此,深入探讨 X 地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具备显著的战略价值。本文将基于对过去三十年内 X 地地震灾害变化趋势的分析,从多维度分析地震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为 X 地应对地震灾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统计数据来自 X 地地震局,包括 X 地地震局统计记录的 X 地 1991—2023 年间的年地震次数数据。采用数理分析法,通过计算线性倾向率来分析 X 地的年地震变化特征。
二、X地地震灾害变化特征
(一)地震次数年变化特征
      通过分析 1991—2023 年间 X 地年地震次数变化特征(图 1)可以发现,统计期内,X 地年地震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其线性变化倾向率是 -6.006 次 /10 年,r=0.501 2,通过了 α=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 X地年地震次数减少趋势极为显著。此外,年平均地震次数为 19.8 次,最高值为 45 次(1996 年),最低值为5 次(2011 年、2021 年),最高值是最低值的 9 倍,表明地震次数年际之间波动幅度较大。

(二)地震次数月变化特征
      通过分析 1991—2023 年间 X 地年内各月平均地震次数分布(图 2)可以发现,3 月份平均地震次数(16.5 次)最多,占全年的 83.3%。4 月份平均地震次数(3.0 次)次之,占全年的 15.2%。5 月份平均地震次数(0.3 次)第三,占全年的 1.5%。年内其他月份均未发生地震灾害。表明 X 地地震灾害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征特,且集中在 3—5 月,尤其 3 月份最多。

三、X地地震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地质构造背景
      X 地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北缘,处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该区域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的双重地质动力作用,形成了多条重要的断裂带,如阴山断裂带、大兴安岭断裂带及乌拉山北侧断裂带 [2]。阴山断裂带贯穿 X 地中部,是一条重要的地质构造线,其北侧为 X 地高原,南侧为黄土高原。阴山断裂带是 X 地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大兴安岭断裂带位于 X 地东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地质构造带,也是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乌拉山北侧断裂带位于 X 地西部,是 1996 年 B 市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这条断裂带的活动对 X 地西部地区的地震灾害有重要影响。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得 X 地成为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
(二)地震活动规律
      X 地的地震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地震活动的周期性、集中性和群发性等方面。首先,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1976 年 H 县地震和 1996 年 B 市地震之间相隔约20 年。这种周期性可能与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有关,当地壳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的发生。其次,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性,即地震往往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或构造带上 [3]。这些区域或构造带往往是地壳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热点地区,因此地震活动相对频繁。最后,地震活动还具有群发性,即地震往往以震群的形式出现,多个地震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这种群发性可能与地壳应力的多次释放和地壳运动的复杂性有关。
四、X地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直接经济损失
      X 地地震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破坏,以及企业停产和经济活动受阻上。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往往会导致房屋结构受损,严重时甚至倒塌,这不仅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地震还会对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影响灾区的交通、通信和能源供应,进一步加剧经济损失。企业方面,地震可能导致生产线中断、设备损坏,进而引发停产或减产,对当地工业和商业活动造成直接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特定基础设施或原材料供应的企业来说,地震灾害可能直接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
(二)间接经济损失
      X 地地震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旅游业作为 X 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灾害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 [5]。地震可能导致旅游景点受损,游客数量减少,进而影响旅游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此外,地震还可能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投资环境恶化。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担心地震风险而减少或撤回投资,进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失也是地震灾害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之一。地震发生后,部分居民可能会出于安全而选择离开灾区,特别是那些拥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劳动力,他们的流失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种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失不仅减少了当地的劳动力供应,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X地地震灾害的应对策略
(一)地震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
      为了有效应对 X 地地震灾害,首要任务是加强地震预警与监测体系的建设。这包括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确保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到地震活动的发生。通过增设地震监测站点、优化监测设备布局、提升数据传输速度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同时,还需要提升地震预警技术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实现地震预警的及时发布。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为公众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优化城乡抗震设防标准
      在 X 地,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是确保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为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需要优化城乡抗震设防标准,制定更加严格和科学的抗震设计规范。这包括对不同类型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的抗震等级进行明确划分,并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要求。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如桥梁、道路、电力设施等)抗震性能的提升,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此外,通过推广使用新型抗震材料和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三)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是保障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6-7]。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规划应明确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资金筹措方案等,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加强灾后重建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加大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此外,还应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六、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不仅会对 X 地的经济发展造成直接打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通过加强地震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抗震设防标准、完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加强地震灾害防范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也是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灾后恢复与重建方面,本文强调了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加强灾后重建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必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不仅可以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树红, 姜毅, 邹丽华, 等.云南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26(5):426-432.
[2] 王朋, 张蓓蓓, 雷田旺, 等.西安地区地震灾害引发的经济脆弱性研究[J].四川环境, 2017, 36(6):28-35.
[3] 周丹, 王建飞.地震灾害对汶川地区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8, 38(6):8-16.
[4] 张弓强.试论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灾害学, 2012, 27(1):121-124.
[5] 赵丹辉.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2):8.
[6] 郑长德.汶川大地震对全国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75-79.
[7] 张红, 左娅菲.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汶川地震及其影响为例[J].特区经济, 2013(2):145-14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