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融合”驱动数智化财会人才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
薛铃琦 姚丽*
湛江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基金项目:湛江科技学院2022 年第二批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ZLGC-2022553);2024 年度广东省教育统计科学研究
计划项目(2024TJ1007);中国商业会计学会职业教育分会2024 年度科研课题(2024ZJ075)
作者简介:薛铃琦(198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财务。
通信作者:姚丽(1986—),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与统计核算。
摘要:本文在教学管理服务创新的背景下,阐述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课堂灌输式学习转向小组讨论式、从被动接纳学习转向主动贪多学习、从依赖院内资源转向聚焦校内外资源的“五创融合”的教学管理特色,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五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服务创新的背景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旺盛。面对“互联网+ 教育”、智慧校园、新文科建设带来的变革和挑战,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向数字化转型新阶段,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新兴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为满足专业和课程交叉、融合及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着力培养数智化财会人才。通过本科财会人才培养改革方式的呈现,解析财会人才专业核心素养,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融合创新为改革引领,优化整体培养流程,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活跃、创新知识扎实、创新技能娴熟、创新人格完善和创业情怀满腔。
二、“五创融合”教学管理特色
(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智慧导师与积极促进者。教师需要具备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成长。
学生则需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当被鼓励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疑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能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课堂灌输式学习转向小组讨论式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或问题展开积极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讨论、质疑与解答,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掌握其逻辑与原理,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同时,学生需清晰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这些软技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将助力学生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三)从被动接纳学习转向主动探索学习
在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自主权与责任感,不再依赖教师讲解和教材指引,而是学会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主动探索学习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实验活动等形式,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检验理论,深化理解,形成独到见解与创新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从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转向重视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的学习成绩衡量标准已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价值。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学生的必备品质与能力,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更要在人格修养、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五创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的需求与期待,从而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从依赖院内资源转向聚集校内外资源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正逐步摆脱对传统院内资源的过度依赖,转而积极寻求并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教师资源的多元化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除了本校的优秀教师团队外,学校还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领袖等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讲师,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分享。这种跨界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思想与见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跨界合作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学校通过引入优质在线课程、参与课程联盟,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依兴趣自选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发展,并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基地的拓展深化提供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产学研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增强了学校教育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吸引社会关注与支持,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典型案例归纳与提炼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铸魂润心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构建“思创融合”的工作格局,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来凝聚人心、铸就灵魂,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中,强化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务实的创新创业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固本强基
在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具备高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第二课堂实践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中。在专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创新项目的实践,将学生分组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的能力。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将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通过组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竞赛融合:创新根基
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发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科竞赛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竞赛指导和支持,通过设立专门的竞赛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竞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竞赛要求,提供解决方案,以及协助他们进行项目规划和实施。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蓄势赋能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依托学院科研平台体系建设,搭建师生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师生团队开展科研项目创新性研究。以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为载体,拓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聚力转化
在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重要性。我们鼓励学生将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创新创业的灵感与动力,通过团队合作、项目策划、市场调研等方式,将创意转化为现实,将梦想照进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教与学实现了深度融合。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探索未知、实现梦想的引路人和伙伴。学生则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观念。
四、结语
以“五创融合”为抓手提高数智化财会人才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对1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汇总情况(表1),学生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jpg)
通过“五创融合”的教育模式,数智化财会人才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数智化财会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智化财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钱宇晴, 韦玮.数智时代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 2024(18):190-192.
[2] 刘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17):155-157.
[3] 王鑫.数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办公自动化, 2024, 29(18):1-3.
[4] 罗剑.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1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