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王轩
(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2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在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赋能作用,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对特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等,以期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特色文化旅游;科技创新
引言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1]。本文将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如何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助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其内涵丰富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升级或改造,更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入并重塑生产体系的新形态。这一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其技术创新性,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再创新,不断推动生产力边界的拓展。同时,新质生产力展现出显著的产业融合性,促进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智能化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又一显著特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与污染,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全球化特征,跨国合作与技术交流成为常态,进一步加速了生产力的全球化布局与优化配置。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上,推动了生产力的根本性变革。高效性和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标志,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管理手段,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飞跃。跨界融合性是新质生产力的又一重要特征,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促进了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持续性是新质生产力不可忽视的方面,它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逻辑机理
(一)新质生产力与特色文化旅游的内在联系
      新质生产力以其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为甘肃特色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新质生产力的融入,则使得甘肃这些资源得以更高效地开发、更生动地展现。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甘肃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也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甘肃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其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二)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的价值意蕴
      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甘肃特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展现出深远的价值意蕴。它不仅是推动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更是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甘肃特色文化旅游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实现产品升级和服务优化。这不仅能够提升甘肃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还能够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促进了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使得原本分散、孤立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这不仅丰富了甘肃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也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在甘肃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新质生产力展现了巨大的赋能潜力,但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挑战依然显著,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甘肃在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导致关键技术突破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较弱。这不仅限制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高品质、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科技创新成果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转化效率不高。部分企业在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技能,导致技术创新难以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二)文旅融合深度不够
      当前,甘肃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与融合。这种融合不足,导致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呈现得较为单一、刻板,难以充分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从而影响了游客的全方位、深层次体验。此外,文旅融合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现有的融合机制往往缺乏系统性、长效性,难以形成持续、深入的融合动力,导致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在整合利用上存在障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在资源配置上往往存在地域性差异,部分地区资源集中而开发不足,而另外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却盲目开发,导致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使得部分资源被过度开发或闲置浪费,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创新资源的不足也是一大问题,包括科技创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短缺,限制了甘肃特色文化旅游在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甘肃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文旅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转化应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优质资源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项目倾斜。在具体的特色旅游中,既需要保证原有的旅游产业,也需要将创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其中,不仅可以让游客体会到原生态的旅游场景,还可以将 VR 技术运用到其中,通过 3D 影像呈现在游客眼前,丰富旅游地的内容,通过科技提升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甘肃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文旅产业间的跨界合作,推动文化、旅游、科技、农业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文旅综合体、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新型业态,实现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依托甘肃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品牌,如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等。同时,加强品牌的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甘肃的文化旅游魅力。比如,之前全网爆火的甘肃天水麻辣烫,既可以线下售卖相关的速食产品,也可以通过电视屏幕播放天水麻辣烫的历史,加深人们对甘肃文化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甘肃的印象,进一步扩大甘肃的吸引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
      在甘肃旅游业中,合理的资源配置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最大化地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的质量和效果,助力甘肃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甘肃旅游业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的资源配置机制,明确资源分配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资源能够精准投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旅项目。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游客需求变化,引导资源向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流动,避免资源的盲目投放和浪费。通过跨产业合作,将甘肃的文化、旅游、科技、农业等资源有机整合,开发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这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升游客体验,还能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环扣一环,从当地特色旅游业,到周边农产品的售卖,再到旅游地各种产品的输出,整个形成一个闭环。这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实现甘肃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促进甘肃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甘肃天水特色的花牛苹果,则可以实现旅游业的环环相扣,包括苹果的观赏、苹果的采摘等一系列过程。尤其在苹果成熟时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这对于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业,增加当地的农产品附加收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业在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服务行业,只有给人们带来好的体验,好的服务,才可以实现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声名远扬。在甘肃的各个旅游景点,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对游客笑脸相迎,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才有利于当地特色景区更好地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则需要强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旅游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规范。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体验。通过收集和分析游客的行为数据,精准把握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旅游信息的透明度和可及性,方便游客获取旅游信息和享受旅游服务,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增强游客对甘肃特色文化旅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结语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可以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在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应继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特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J].中国科技论坛, 2023(8):11-1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