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全覆盖视角下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孙娟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XJK23BCJ026)
作者简介:孙娟(1990—),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摘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面临从合规性监督向治理效能提升的转型需求。本文基于审计全覆盖理论,结合地方高校运行特征,探讨了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制度 - 技术 - 人才 - 协同”四维驱动模型,通过夯实制度保障基础、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协同联动机制等路径,实现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与风险防控效能提升,促进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引言
随着国家审计全覆盖战略的推进,地方高校作为重要的公共资金使用主体和人才培养基地,其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 [1]。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着监督、评价和建议的重要作用,对于保障教育资金安全、提高办学效益、防范风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当前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在制度建设、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部门协同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理论价值。
一、审计全覆盖对地方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
高校审计全覆盖是指高校审计部门全面覆盖审计对象、全面发挥审计职能、全面开展审计项目、全面提升审计效能。
其一,全面覆盖审计对象要求地方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一定周期内对校内所有人、财、物进行审计。对人,即对所有二级单位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约领导干部的权力;对财,即对学校各类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进行审计,关注挪用挤占等问题,确保资金使用效能;对物,即审计全校各类资产,防止资产的管理脱离审计。
其二,全面发挥审计职能要求从传统的监督职能向服务职能和研究职能展。服务职能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帮助学校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提高绩效,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研究职能要求构建研究型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对审计项目的研究,包括审计流程的全链条研究和审计计划的统筹研究,找准审计全覆盖的重点;同时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研究,促进审计有效闭环。
其三,全面开展审计项目要求依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4 号——高校内部审计》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预决算、建设工程项目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落实教育部新要求,探索专项审计、跟踪审计等,同时紧扣新时代新重点,开展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聚焦资金效率的预算管理审计、全过程导向的国有资产审计,并强化提前介入展经济责任审计,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2]。
其四,全面提升审计效能要求强化党建引领,提高审计工作站位;履行主责主业,改革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推进数智化转型,宽审计广度深度;构建审计服务新格局,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加强巡审联动,挖掘审计监督深度,形成监督合力;坚持以审代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建立有效机制,确保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从而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二、地方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层面: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不足
首先,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行政层级偏低,大都为副校级以下,且审计报告直接呈报校领导的占比不多,导致审计监督难以有效覆盖校级决策和高层管理活动。其次,审计建议落实率低,整改问责机制不健全,许多审计发现的问题未能得到彻底整改,形成“屡审屡犯”的恶性循环。再次,现有审计制度滞后于高校治理的新需求,例如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科研经费审计缺乏针对性指引,难以适应政策变化。最后,审计职能定位模糊,部分高校将审计部门视为单纯的合规检查机构,忽视了其在风险防控和治理效能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
(二)技术层面:数字化转型滞后
尽管部分高校开始尝试信息化审计,但整体水平较低,仅部分地方高校建立了审计数据分析平台,且现有技术应用多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层面,缺乏深度挖掘和风险预警功能;“数据孤岛”现象严重,财务、资产、科研、教学等业务系统数据未能有效整合,导致审计线索发现率不足 [4]。此外,缺乏针对高校特点的专用审计工具,如科研经费偏离度分析模型、合同文本智能解析工具等,制约了审计效率的提升。同时,审计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不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充分发挥技术赋能审计的潜力,导致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和质量难以满足高校现代化治理的需求。
(三)人才层面: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具备注册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等专业资格的占比不足,且知识结构老化,多局限于传统财务审计,缺乏政策审计、绩效审计等新领域的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对大数据分析、Python、RPA 等智能审计工具的使用不熟练,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此外,针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审计人员对新政策、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不足,导致审计方法和技术创新滞后,难以应对高校治理中的复杂问题。审计队伍中复合型人才匮乏,缺乏工程、IT、法律等跨领域专业背景的人才,制约了审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风险敏感性较弱,难以在审计实践中主动发现深层次问题,限制了审计效能的提升,使得审计工作难以满足高校现代化治理的高标准要求。
(四)协同层面:联动机制缺失
首先,尽管部分高校尝试建立了“审计 - 纪检 - 巡察”联动机制,但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部门间数据壁垒严重,信息共享不畅,导致审计线索发现和核查效率低。其次,联席会议制度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审计成果运用不足,整改落实率低,且整改责任不明确,问责机制不健全,导致“屡审屡犯”现象普遍。再次,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审计建议往往难以融入实际管理流程,进一步削弱了审计监督的实效性。最后,外部协同不足,与地方财政、审计机关的数据接口建设滞后,难以获取供应商行政处罚记录等校外关联方信息,限制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审计工作难以在高校治理中发挥应有的协同增效作用。
三、地方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夯实制度保障基础
高校应加强党委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隶属关系,确保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直接向党委汇报工作,避免行政干预;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由校领导、外部专家及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审计计划、监督审计实施及评估审计结果,落实专题会议和全体会议的召开频次,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制定针对校企合作、数字资源采购等新兴领域的审计规范,增强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时限,将审计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实施预算扣减或通报批评;推动审计职能从合规性监督向治理效能提升转型,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在风险防控、内控优化等方面的决策建议权,全面提升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5]。
(二)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智能审计升级
高校应围绕教学、科研、基建、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搭建审计项目数据库,加大数据采集归集力度,展数据采集面,将分散在各层级、各部门、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和整合,解决数据管理问题。要加强数字化审计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联网审计平台,通过审计平台建立各类数据的标准化执行标准,并对各类数据的特征构成进行检验,这样有利于采集数据和适时把握数据质量,极大地提高数据的核查效率。应探索构建数字化的审计中心,以便更好地整合高校各部门信息资源,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深度分析;开发专用智能审计工具,提升审计效率和精准度;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现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对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审计溯源中的应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全面推动审计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校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高校应通过系统性措施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实施“审计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审计人员考取注册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造价工程师等专业资格,力争3 年内持证人员比例提升至 60% 以上;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引进工程、IT、法律等跨领域专业人才,组建复合型审计团队;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针对前沿领域的学习,提升审计人员的数智能力并增强其创新意识;建立“审计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指导新人,加速人才成长;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审计专家津贴,对在审计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队伍活力;强化针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依法审计和廉洁自律意识;推动审计人员参与跨部门项目,宽视野,增强综合能力,为高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高校应通过构建“审计 - 纪检 - 巡察”协同联动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深挖疑点线索,开展可视化对比分析,提升监督效能;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明确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主体和时限,确保整改落实率提升至 90% 以上;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考核和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实施问责;加强与外部审计机关、地方财政部门的协作,建立数据接口,获取校外关联方信息,展审计监督广度;探索“交叉审计”模式,联合不同高校审计人员开展异地审计,提升审计独立性和公正性,形成内外联动、上下协同的审计监督网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协同保障。
四、结语
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地方高校内部审计应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定位,紧密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将内部审计工作与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更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效能。内部审计应助力地方高校有效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升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自觉服务于高校综合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谭婧钰“两统筹”思维构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长效机制[J]会计师,2021(12):83-84
[2]夏午宁,张键琦 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治理研究:基于《“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启示[J]会计之友,2022(19):24-29
[3]魏妮,司晓宏 高质量审计助力大学治理现代化:逻辑必 然 与 功 能 优 化 [ J ] 西 北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2024,54(2):172-182
[4] 蒋 变 琴 研 究 型 审 计 研 讨 会 会 议 综 述 [ J ] 会 计 之友,2024(4):24-26
[5]刘军,王会金,陈卓 新时代国家审计新定位、新使命、新要求: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 会计之友,2023(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