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中数字经济的发展要素及特点研究
 

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中数字经济的发展要素及特点研究
冯钰雯 1 张宇薇 1 高军 2 黄伟 2 封清 2
(1,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2,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数字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非常明显,本文对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及问题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数字资产监管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分析数字化转型业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局与难点,并找出贵州省数字资产发展风险,进一步归纳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及数字经济发展规律。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资产;数字要素
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以大数据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使其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新兴力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了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大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1]。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高质量地发展数字经济,以期推动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确贵州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一、数字经济发展要素及问题分析
      贵州省通过推动大数据赋能“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提升了数字经济的服务支撑能力。这具体体现在数字化转型对各业务领域的支持上 [2]。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力引导了政府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如政务云、政务办公和智慧应用。对于企业单位,主要涉及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高校主要涵盖教育、学生工作、科研和综合管理;医疗行业则集中在科研、临床、采购和管理领域 [3]。
(一)构建数据能力所需关注维度
      随着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入,全域数据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各领域的组织期望通过全域数据能力加速数据流通,提升数据赋能业务价值和安全合规能力等。在构建数据能力的过程中,需优先关注以下几个维度(见图 1)。

      (1)数据文化,推动组织升级,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全域数据应用,创建全新商业模式。
      (3)知识共享,基于全域数据弥补认知误区,催生数字创新。
      (4)客观数据应用,助力组织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卓越运营。
      (5)高效数据互通,拓展数据生态的建设,提升客户体验。
      (6)以数据为要素,增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二)数据驱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
      国内外多家权威咨询机构的行业洞察报告和百余家大型组织 CEO 及决策者访谈结果显示,希望通过数据驱动提高运营质量、提升效率并精准控制成本的企业占多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常遇到三大难点:数据缺乏、能力不足和工具短缺 [4]。
      (1)缺乏全域数据,难以支持业务价值。特别是研发、生产、营销、客流、交易等有价值的数据被忽略或无法采集,无法通过分析提升运营效率或改善营销方式。
      (2)缺乏数据治理能力,无法进行业务分析。数据孤岛阻碍了数据资产的开发,离开业务谈数据价值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基于业务和数据的即时治理及关联能力来支持业务分析。
      (3)缺乏工具,难以优化业务。许多组织在进行数据分析后仍无法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缺乏高质量数据和支持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缺乏适当的技术、平台和合作伙伴,导致无法有效利用全域数据。
(三)贵州省在数字资产监管方面面临的挑战
      贵州省在数字资产监管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主要集中在统筹机制不健全、标准规范不统一、共享应用不充分及安全保障不完善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统筹难、治理难、管理难。单位数量多、资产总量大、数字资产种类繁多、行业属性高、供应商众多、管理人员少、项目多,导致政府数字资产的统筹规划、治理协调和日常管理难以有效开展。例如,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数字资产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权属界定不清晰。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数字资产的归属、使用和处置存在争议和风险。例如,部分单位将自己建设的数字资产视为私有财产,不愿与其他单位共享或交换。
      (3)价值评估不准确。缺乏统一的估值方法和定价机制,导致数字资产的价值挖掘不足,交易效率低下。例如,部分单位对自己拥有或使用的数字资产缺乏清晰认识,无法准确反映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
      (4)安全保障不完善。面临网络攻击、泄露和篡改等威胁,数字资产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受到损害。例如,部分单位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数字资产遭受外部攻击或内部泄露。
      (5)监管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监测、审计和溯源手段,导致数字资产的合规性、可信性和可追责性难以保障。
二、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
      数字经济发展的要素可以从人和技术两个方向展开,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要素也是人和技术。这里的技术主要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解决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难点、痛点,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5-7]。
      鉴于数字经济的显著贡献和巨大潜力,贵州省为了大力促进其发展,加大了对数字产业人才的培养。贵州省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已出台了多项政策,省内的教育部门也积极支持人才培养。贵州省内的高校积极开设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大数据学院,积极开展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贵州省内高校还在政府主导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其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经济人才,例如,部分高校与华为、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图 2 是贵州省 2022 年度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分析图。
      通过图 2 可知,贵州省尽管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的数字化人才数量不足。要推动贵州省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数字化人才数量不足,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2)培养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部分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3)缺乏培养高端数字人才的机制。贵州省在高端数字人才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匮乏。(4)贵州省内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人才主要集中在贵阳等中心城市,其他地区的人才培养资源相对薄弱,难以形成全省范围内的人才支撑。

三、数字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首先需解决的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政务机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广泛“连接”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政府机构、企业等调研,总结了以下应对策略:(1)扁平化双向互动。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转型,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渠道增多,需要进行扁平化双向互动。(2)跨部门协同交流。通过跨部门“双方互认”,解决跨利益冲突、责任纠纷等问题。(3)优势互补及整合。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社会等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不同优势,协调整合,让监管与协同能有效应对多元主体的问题,通过优势互补及整合来完成工作。(4)线上线下全业务覆盖,通过这样的双重业务管理与流程重塑,打破时空隔阂,实现对业务场景的全流程重塑,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5)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岗位需求差异导致实际项目与实际需求间存在部分差异,所以需要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结语
      本文通过调研全面分析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的要素,对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进作用及面临的多方面挑战进行了探讨。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过程中的数据能力维度对整个行业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在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可能制约长期发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短缺,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肖明月, 方倩, 徐晓慧, 等.中国数字经济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差异及其时空演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24,24(2):65-76.
[2] 苏越, 吴喜瑶, 伍靖博.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物流业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J].汽车周刊, 2024(2):166-168.
[3] 丁嘉辰, 车丽萍.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运筹与模糊学, 2024,14(2):642-651.
[4] 王恬, 苗春竹.数字经济提高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与路径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2023体育经济与管理论坛暨体育管理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西安: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2024:126-128.
[5] 余长林, 沈兵.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24, 45(6):62-71
[6] 董汕.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 2024.
[7] .薛楠 刘奥强.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论, 2024, 33(20):47-50.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