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双创”背景下“三课堂”联动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双创”背景下“三课堂”联动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谢梦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双创”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构建“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课程实验、企业实训、创新创业竞赛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及真实项目的参与,能使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形成高效、实用的培养路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双创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三课堂;创新创业能力
引言
      双创教育已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其实践教学体系亟待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在全球竞争加剧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企业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双创”背景下的“三课堂”联动改革整合课程实验、跨学科竞赛和企业实践,形成了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还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一、“双创”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现代企业更加重视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领域,企业对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突破,注重招聘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应聘者。同时,国家通过“互联网 +”行动计划等政策,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和行业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高校需顺应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应对市场变化。
(二)传统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明显局限,尤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模拟实验室和课内实践作业,缺乏与真实市场的深度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1]。高校课程设置仍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师缺乏实际指导企业项目的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实践,导致外贸课程等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多。为应对市场需求,高校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三课堂”联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课堂:课程实验与企业实训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实验主要以模拟操作为主,虽然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但缺乏与实际市场的互动,跟不上前沿知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一课堂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实训环节,将课堂实验与真实市场环境对接,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感受到实际业务的运作逻辑。许多高校与大型跨国公司、跨境电商公司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短期见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践课堂所学的知识。这种结合不仅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动态,还培养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对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大有裨益。(二)第二课堂:竞赛与跨学科学习的融合
      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互联网 +”创新创业系列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通过这些竞赛,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现实中的商业案例,还可以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合作,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2]。跨学科学习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尤为重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学生需要掌握更多元的知识体系,如法律、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很多高校已开展跨学科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跨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提升综合能力。这种竞赛与跨学科学习的融合,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教学的壁垒,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复杂市场环境的创新型人才。
(三)第三课堂:企业项目与科研合作的结合
      第三课堂的重点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项目和科研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与传统课堂和实验课程相比,第三课堂更注重与行业、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研发项目或科研机构的创新实验中。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开展了多个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到最终的商业化运作,全面参与项目过程。科研项目合作也是第三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参与高校的研究项目,了解当前行业内的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三、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路径
(一)企业实训项目中的创新创业实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与数字经济新领域的公司合作,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双创”素养。在 2023年,国内多家知名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以阿里巴巴的创新研发项目为例,120 名学生参与了为期 6 个月的实训,并创造了 35 项创新成果,其中 10 个创业项目成功孵化。而华为的 5G 网络技术开发项目为期 12 个月,90 名参与学生完成了 28 项技术创新,并孵化出 7 个创业项目。腾讯的大数据与 AI 研发项目吸引了 150 名学生参与,项目周期为 10 个月,学生们共完成了 40 项创新成果,并孵化了 12 个创业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为其提供了在真实市场环境中进行创业实践的机会,直接推动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创新合作。
(二)校企联合培养对实践教学的推动作用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深化发展。这种模式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企业的真实项目中得到锻炼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通过产业学院的模式,将产业、企业、政府三方联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加速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跨学科与国际化融合
(一)跨学科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
      经济、贸易、法律、科技等学科的交叉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掌握经济学和贸易理论,还能运用法律、金融、科技等多领域的知识来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比如,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大数据分析、区块链应用、Python 技术、电子商务等多种新兴技术。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经济与贸易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与数字化经济相关的技术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清华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了经济学与数据科学、法律与国际经济贸易等跨学科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复杂市场的多元工具。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从更广泛的知识背景中思考全球经济和市场动态,提升其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外实习与国际交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真实的国际环境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文化差异以及国际贸易规则,通过实践积累应对复杂国际市场的经验。海外实习项目已在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广泛推行,例如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跨国企业合作,学生通过参与跨国公司项目了解全球市场的实际运作模式,培养其国际贸易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 [4]。
五、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基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随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单一考试或成绩评估方式已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逐渐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对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还涵盖项目执行、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在浙江大学,学校引入了基于学生实践成果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企业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和跨学科竞赛的成绩,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在企业实习项目中,学生需要独立负责项目的某一环节,如市场调研、财务分析或国际贸易流程管理,导师与企业专家会依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分。竞赛成绩和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也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获得国际竞赛或创新专利的学生,在这种多维度评价体系中可以获得更高的评价。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为了应对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路径。在这个模式下,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通过与华为、京东方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或行业创新实践,从而提升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5]。
六、结语
      “双创”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构建“三课堂”联动模式,结合课程实验、企业实训、竞赛与科研项目,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跨学科教学与国际交流项目៿宽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增强了其适应复杂市场环境的能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助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迪.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4(8):79-82.
[2] 陈宏.新时代“双创”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6):33-34.
[3] 沈树明.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为例[J].今日财富, 2020(9):197-198.
[4] 何智娟.“互联网+”背景下广西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 2020(15):52-54.
[5] 谢媛.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16):52-53,65.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