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研究
 

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研究
常涛 时培凤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教育数字化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示了“岗位主线、平台赋能、融合共赢”模式在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探索,包括优化人才培养定位、创设虚实结合教学场域、夯实完善数字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及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具体措施,有效解决了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育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对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
引言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是塑造教育新优势的关键举措”,这一论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兼具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的教育类型,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且与各行各业紧密相连,对接市场需求,助力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转型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教育政策的实际行动 [1]。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成功构建了以“岗位主线、平台赋能、融合共赢”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围绕精准定位、岗位主线、平台赋能、融合共赢和机制保障等五个关键维度,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旨在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目标。
一、精准定位,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使命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精准定位和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岗位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职业院校需紧跟行业步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院校应通过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市场营销人才具体要求的准确把握,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将数字化技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策略制定和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平台赋能为支撑、合作共赢为目标”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2]。
      同时,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的初心,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推动教育向以学习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智慧教育转型。这涉及定制化教学内容的构建、个性化学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精准化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完善,以引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此过程中,院校应鼓励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组织校级教学比赛、“一师一优课”等活动,总结并推广优秀教学案例,激发教学创新动力。
      此外,持续深化数字教育教学研究,支持智慧教育教改项目的立项与深入研究,促进智慧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是关键课程教学理念、内容、模式、评价等全方位数字化重构与升级的必要途径。通过这些措施,职业院校将更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岗位主线,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场域,激活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潮流,职业院校需深入分析岗位需求,精准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强化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企入校、引匠入堂、引技入课”的策略,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
      为适应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学校应采用职业能力模型来重构“数字化 +”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时效性又实用。教师需深入企业,与企业紧密合作,获取第一手数据支撑课程调整,保证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学校需密切关注行业新业态、新模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职业能力模型,明确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
      学校应重视数字技术课程的开设,将数字化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加强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还应设计“数字化 + 教育”能力递进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促进其个性化与全面发展。项目化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同时,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实训课程资源,融合线上线下学习方式,构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内容与实训模式的创新,៿宽实践领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集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科普教育、技能竞赛于一体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面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三、平台赋能,夯实育人过程的数字基础,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优化
      职业教育需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资源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校内校外设施,增强共享性与兼容性,解决重复投资、封闭运营等问题,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输出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突破育人时空限制;同时提升校内数字化管理平台服务能力,解决学情分析不精准等问题,加速优质资源覆盖与延伸。
      学校要建设智慧教育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全光网络覆盖,升级智慧教育计算大脑,提供充足计算与存储资源,构建生态型数字化资源分享系统;构建全域数据交互平台作为智慧教育核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与服务整合,促进新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软技能。教学活动应引入双向互动模式,打破传统界限,营造师生共促氛围。要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率。还要利用数字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场域无缝切换,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营造真实工作情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评价平台扩展评价途径,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还要分析学习行为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建议,同时助力教师评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四、融合共赢,拓展产教融合的改革路径,优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校企融合共赢旨在构建命运共同体,需建立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保障:以紧密合作机制确保长期稳定合作;以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以项目合作与研究提升教育质量与企业创新能力;以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推动合作的持续深化。
      学校可以实施“多情境轮换、多岗位进阶、多导师指导”的校企融合育人模式,让学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适应多样化的市场环境,拓宽视野,丰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通过四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智能化教学、数字化实训、智能化评价)协同,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实现个性化学习,增强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实施路径包括:第一学期,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第二、三学期,通过专业实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第四学期,采用企业学徒制,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五学期,让学生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团队创新创业设计,提升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第六学期,让学生去合作企业岗位实习,实现从学徒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巩固数字化操作与实践技能,以实际工作业绩获得企业认可。
五、机制保障,强化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夯实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师资建设
      2023 年 4 月 27 日,《教师数字素养研究报告》于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发布,其基于对 17 个省市 150 万余名教师的测评分析,指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存在四大问题:数字技术学习应用与创新不足,对新兴技术影响认识不足且应用不熟练,技术赋能的专业提升缺乏合作与创新,以及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制定了《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案》以强化师资建设。具体措施包括:
(一)营造创新型教育氛围
      培育创新理念,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开展针对性培训,增强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方法的认知与接受度,表彰数字化优秀教学成果,激励教师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 [5]。
(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制订政策指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确保经费支持,以保障教师能够持续进行学习和交流。定期举办经验分享会,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设立数字化培训团队
      开展进阶培训,关注教师全面成长,构建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持续跟踪和评估培训效果。
(四)鼓励自主与合作学习
      利用数字技术平台和研修社群,促进教师与双高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建立教学联盟,共同推动教育创新和个人职业发展。
六、结语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宗旨在于提高人才输出的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技术的赋能真正服务于人,扭转“人围绕技术转”的现状。同时,还需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明确数字化转型依然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推动行动教学的实施。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精准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以及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多方面的举措,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整体转型,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职业院校应深化转型探索,推动育人过程向“数智赋能”“需求导向”和“主动参与”的转变。同时,密切关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及时调整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玲.“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精品课融合推广路径与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4(12):8-11.
[2] 汪茹霞, 胡水星.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演进逻辑、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46(4):29-36.
[3] 周驰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路:何以必要、何以为忧与何以化忧[J].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7):13-19.
[4] 王阳, 柯小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关键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2):3-11.
[5] 刘献君.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探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4, 18(1):24-32.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