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
 

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
雷秋红
巩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监督站,河南 巩义 451200
    摘要:财政税收是国家治理的支柱,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展开分析,分析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创新的新要求,且针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财政税收;税收体制;体制改革;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雷秋红(1968—), 女,本科, 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财政税收。
    引言
    财政税收体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其改革和创新对推进国家发展产生的作用很大。但就目前而言,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常规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税收结构不合理以及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影响到了财政的发展。因此,必须做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工作,从而推进国家经济发展。
    一、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财政收支失衡
    财政收支失衡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手。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一方面,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在内的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经济增速减缓、税源减少、征管难度加大等使财政收入增长面临不少挑战。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为了实现财政的平衡,不得不采取抑制财政发行国债等方式,但这种方式只是在短期之间内缓解了财政压力,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收支失衡情况[1]。
    (二)财政收入体系问题
    当前财政收入体系中存在税收结构不合理、征管效率不高、非税收入占比过高等问题。其中,税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等方面,部分税种存在重复征收、税收负担不公平等问题,而部分潜力较大的税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征管效率不高,导致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受到税收流失的影响。另外,非税收入占比过高,也加剧了财政收入制度的不稳定性。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因此,财政收入体制的问题,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还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二、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创新的新要求
    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财政部门积极响应时代呼唤,从“收、支、管、调、防”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推进现代财税体制的构建。
    (一)“收”
    “收”是建立现代财税体系的基础,也是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在新的时期,我国税收体系逐步朝着更加公平、更加绿色、更加高效的方向前进。一方面,为了更好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通过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来优化税收结构;另一方面,为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增值税改革,简化税率档次,实行减税降费更加精准的政策。同时,为保证税收制度与时俱进、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加大对新兴业态和数字经济的税收征管力度[2]。
    (二)“支”
    “支”,即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为目的的金融支出。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财政支出更应该关注重点领域,如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通过加大对民办民生领域的投资,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加大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优质发展的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还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等。
    (三)“管”
    “管”即金融管理现代化和法治化。要通过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制建设,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来保障金融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金融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不断提高金融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调”
    “调”,是应对经济波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调整经济和财政政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要按照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财政政策的走向和力度,使经济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运行,从而达到逆周期调节以及跨周期调节相结合的目的。
    (五)“防”
    “防”即财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确保财政安全稳定运行的底线。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等潜在财政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领域的系统性风险。
    三、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思路
    (一)财政税收体系需要权责分明
    第一,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权责划分。在新形势下,需要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中央政府应主要负责全国性、全局性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调整税收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而地方政府则应根据本地情况,在遵循中央政策框架的基础上,自主决定地方财政税收的具体管理措施。如地方税种的设立、税率的调整以及地方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等。
    第二,强化财政部门与税务机构的职责分工与协作。规划、制定和监督实施财政税收政策,保证其合理有效,是财政税收管理的主要职责。同时,保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也需要财政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税务机构则主要担负着税收征收、管理和稽查等工作。对财政税收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财政部门和税务机构要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来提升财政税收管理整体效能。
    第三,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才能有效贯彻落实财政税收体系权责分明的原则。包括建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督机关,检查考核财政税收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同时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如接受人大监督、审计机关监督以及社会大众监督,从而保证公开、透明、合法合规地开展财政税收管理、监督工作[3]。
    (二)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完善税负征收标准
    第一,加强对财政监督的力度,促进财政监督工作取得新成绩。财政监督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益,又要深入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环节,确保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财政监督既要关注资金的流向,也要关注强化财务内部审计、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健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等在内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财税管理监管网络,在加大财政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的同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维护财税秩序稳定,形成有效震慑力。
    第二,完善税负征收标准,实现税收公平与效率。具体来讲,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的企业以及个体的现实情况来制订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应该适当地提高税负。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工业等则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高新技术工业的转轨,促进高新技术工业产业的转型,同时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及测算,来保证真正惠及需要扶持的领域及群体,避免税收资源的浪费及被滥用[4]。
    第三,强化税负征收标准协同财政监督。一方面,财政监督与征收税负的标准是相通的。财政监督的加强能够保证税负征收标准的准确实施;另一方面,完善税负征缴标准,能够为财政监督工作提供更明确、更具体的依据。因此,要在不断完善税负征收标准的同时,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三)财政预算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
    第一,强化财政预算的法制化建设。确保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管理的基石就是财政预算的法制化建设。要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和调整的法定程序和权限,增强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制定和完善与财政预算有关的法律法规。把财政预算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法制化手段,确保每个环节的预算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大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维护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第二,优化财政预算的编制。增强经费管理效能和经费运用效益的关键是优化财政预算编制。编制预算时要兼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保证经费筹集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保证预算均衡、循环往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合理确定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同时要在经费筹集、经费预算、财政收支、财政预算等方面做到细化管理、细化预算项目,做到预算使用、经费使用两不误[5]。
    第三,加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保证公开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要建立和完善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决算等各个环节信息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财政预算信息。
    (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
    第一,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是财政转移支付的核心目标。因此在设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财政能力的不同、公共服务需求的不同等因素,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公共服务薄弱领域准确流动。要保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机制。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转移支付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在发放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区间的发展水平、财政收支、人口规模、公共服务需求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的结果,及时调整分配计划,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另外,还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做到防微杜渐,确保在公共服务领域安全、高效地运用资金,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三,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系统建设。增强转移支付管理水平、提高转移支付管理的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系统建设。建立健全转移性支付资料管理系统,一方面需要健全转移支付信息系统建设,从而达到支付数据的快捷更新以及共享,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改进转移性资金的发放流程,使申办手续更加简化,有效提高资金发放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强对转办制度的维护和升级,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增强系统的安定性和安全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优化税收结构、完善征管机制为重点,同时以提高征管效率为目的,着力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丽娜.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分析[J].质量与市场, 2020(6):31-33.
[2] 朱永霞.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 2021(8):70-71.
[3] 段敏.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研究[J].财经界, 2021(31):166-167.
[4] 周冲.新形势下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探讨[J].质量与市场, 2022(9):169-171.
[5] 杜燕.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纳税, 2023, 17(15):31-33.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