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新财经”背景下OBE 理念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研究
 

“新财经”背景下OBE 理念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研究
郎郸妮 王宇森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本文以河北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为调研和教改项目实施对象,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基本目标、OBE 教学理念为基础,通过对基本学情的问卷调查和典型用人单位访谈的方法梳理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征,发现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英文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数字技术学习能力、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总结出符合人才培养方向的整改措施,明确了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为后续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财经”;OBE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22—2023 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2GJJG170)
    作者简介:郎郸妮,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教学与科研。
    引言
    “新财经”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领域,不仅继承了新文科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特点,且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是当今时代经济、科技、教育融合发展的最前沿的产物[1]。现阶段关于“新财经”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多数学者已形成共识,认为“立德树人”是“新财经”教育的根本任务[1-3],学科融合是其重要内涵[4-5],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6]。
    现阶段专门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研究十分少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专业之一,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出现新变化、新趋势,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要求,迫切需要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趋势、专业演进趋势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本研究将“新财经”的教育改革目标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明确新时代人才需求后,利用OBE 教学理念,展开“靶向”培养方案设计,尝试将英语实践能力、数字贸易、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优化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服务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国家开放型经济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卓越人才。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摸清国际贸易人才供需矛盾,为“新财经”教育改革提供基础。
    (一)英文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的英语要求较高,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能达到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但口语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在校生英文的读写能力明显高于听说能力。通过四级的比例达到90.2%,但拥有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的同学占比仅为11%。相比于口语证书,学生更加重视笔试,不能充分认识到英语实践能力在专业素养中的重要性。在招聘中,外贸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英语或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该类专业毕业生的英文函电和口语沟通能力明显占优势,国际贸易相关业务能力的培养相比于英语沟通能力的培养要快速且容易,这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力不突出。
    (二)专业实习对口程度不高
    学生专业实习经验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5% 的学生有在外贸公司的实习经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习与国际贸易无关。学生多倾向于到银行、社区、小微企业进行实习,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专业领域的实习机会多集中于省会级别的城市,考虑到暑期实习的食宿费用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回家乡找其他实习机会。另外,有考研计划的学生,也不会在暑期专业实习中分配较多时间和精力。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无法有效结合,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普遍问题。
    (三)数字资源和技术关注较少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求职者而言,掌握数字化技术、具备快速应用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在校生在数字资源的利用和数字技术学习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理解较为浮浅,且在面对海量搜索结果时,缺乏必要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也限制了他们在未来的职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在校生的数字素养教育,提升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四)商务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相关政府部门和外贸企业指出,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在商务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高效沟通、跨文化交流、与同事及客户的互动中,许多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用人单位强调,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国际商务环境中,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灵活应对变化是工作的核心要求。因此,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任务。
    二、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一)调整课程顺序,优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效果根据OBE 理念,人才培养应以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为核心。现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同一学期内,既有专业理论的讲解,又有英语实践课程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术语的掌握上出现滞后。为解决这一问题,课程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进行了调整,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英语应用训练,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师―生―机”交互模式,强化英语口语练习
    OBE 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能力提升,尤其是在语言类课程中,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应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为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引入“师—生—机”交互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使用智能手机App 实现每日口语练习。这一模式通过AI 技术提供个性化的语音纠错与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监督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三)设置前沿课程,精准对接用人单位需求
    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应增加《数字贸易学》等前沿课程,并在大数据、跨境电商等领域进行课程更新,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新兴知识与技术。优化课程设置,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又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与全球贸易环境。这一调整符 合OBE 理念中“需求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精准对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与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应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资源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线上与教师进一步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增强了课堂互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
    (五)优化“新财经”课程体系,巩固育人效果
    在“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分为基本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模块。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模块间的有机协作,能够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增强其创新、综合与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其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OBE 理念中“整体培养”的目标的达成。
    (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创新意识
    OBE 理念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通过比赛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更能在竞争和合作的环境中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此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未来职场中的挑战。
    三、“新财经”教育改革未来的工作方向
    (一)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征需及时跟踪
    为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与需求接轨,需要进行长期跟踪调研。计划采用的形式包括:针对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人才市场的咨询调查、针对用人单位的实地调查。在调研活动中应重点关注新需求市场的特点,包括新领域、新能力、国际商务
新技术、新方式的应用和要求,便于后续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新财经”课程展开形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体系尚不能完全达到国际商务活动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例如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长期持续培养的结果,不能仅依靠某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而实现。因此,应挤出课时安排与新业态接轨的课程,在第二课堂安排活动,敦促学生养成自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培养的意识,提高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
    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合作的效果和反馈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应根据双方的需求,持续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比如,可以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学校和企业应共享各自的资源,如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理论教育和研发支持。
    (四)探索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式
    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以及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提高重识程度,是未来一段时期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努力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培育国际化视野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全部基于国际经济,理论知识和实践均在国际化层面展开,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国际视野标准已经达成。但国际化的学科交流、专业交流活动当前较为有限,今后应努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 刘兵, 刘培琪.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内涵与路径探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 23(3):5-10.
[2] 董兆伟, 柳天恩. “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J].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3):72-81.
[3] 宋咏梅, 洪震. “新财经”教育改革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 34(1):62-65.
[4] 王重润. 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及案例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12):57-62.
[5] 彭青.“新财经”建设: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8(5):82-87.
[6] 张希颖, 李清.“新财经”建设内涵初探[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11):155-15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