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习型组织内驱力,塑造卓越学习文化
姚津
中电伟恒(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120103
摘要: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某集团将塑造卓越学习文化引进企业学习型文化建设工作中,极大激发了员工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使员工能够把企业远景与个人意愿统一起来,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本文就塑造卓越学习文化,激发学习型组织内驱力展开讨论,探究塑造卓越学习文化的践行策略和应用价值,希望对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所参考。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塑造卓越学习文化;践行策略
作者简介:姚津(1987—),女,硕士,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
一、塑造卓越学习文化实施背景
企业文化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把企业远景与个人意愿统一起来,促使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员工全面持久的学习氛围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1]。因此,只有进行学习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提升工作绩效和企业的向心力,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二、塑造卓越学习文化的践行策略
某集团坚持把“增强全员行动学习意识,提升全员行动学习能力,丰富全员行动学习方法、营造学习文化氛围和培育全员行动学习文化”作为推动“学习型组织”构建和深化的动力[2]。其以强化实效为基础,以卓越为目标,以行动学习为抓手,通过一系列行动学习主题活动,培育学习文化土壤;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学习文化平台;通过培育全员学习文化,激发员工自觉学习、自我提升、积极参与培训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推进学习文化落地,形成了“我要学、学中做、做学赛”的闭环管理,激发了全员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一)氛围与理念并行,培育学习文化土壤
为培育学习文化土壤,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某集团以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广泛宣传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某集团全员树立学习文化的理念。
1. 多手段全方位营造学习氛围
某集团为保证主题活动能够深入全体员工,采用了视觉传播、微视拍摄、互动交流三种宣传方式进行学习文化土壤的培育;并充分利用培训学堂这一信息平台搭建了学习文化宣传阵地[3]。在视觉传播方面,其制作了学习活动的宣传海报、易拉宝,将其张贴在工作间、电梯间、茶水间、走廊及大堂等处,通过视觉冲击全方位营造全员学习氛围。此外,某集团还在培训学堂张贴最新的培训通知、培训动态等,以此传播全员促学活动,营造出全员学习的浪潮。
通过积极搭建宣传平台,传播全员促学活动,某集团调动起了全员自我学习的热情,营造出全员学习的热情与浪潮,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2. 多形式多角度开展主题活动
(1)“悦读·悦分享”读书活动
某集团面向企业全员,开展了“悦读·悦分享”读书活动,活动采用学以致用“拆书帮”学习法分为三个阶段开展。“悦读”阶段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目标,包括荐书、拆书和读书等环节。“悦分享”阶段,通过组内围绕阅读中个人感想体会及应用实际案例进行交流分享。“悦收获”阶段,将活动中产生的优秀成果结集成册,进行公开发布,促进了经验共享,建立了企业常态化自主学习机制。
(2)“卓越管理”论坛式工作坊培训
某集团面向管理和技术人员,立足于管理及技术实践课题和重点工作,开展论坛式工作坊。通过采集工作中管理课题、学员带着课题参加工作坊培训、在培训中共研解决方案、在课堂中发布行动计划、现场点评等措施,让培训学习直接来源于工作现场,将培训学习效用直接应用于工作现场[4]。
同时,开展以课题为导向的模块化工作坊学习培训,并对培训活动中产生的优秀课题、解决方案暨行动计划进行现场表彰奖励。培训后2 个月内跟踪推进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二次激励,助力企业打造卓越团队。
(3)“卓越班组”创新实践活动
某集团面向基层班组,基于班组业务实践问题,运用TRIZ 创新管理工具的理论与实践,引导班组在各领域的既有解决方案中,快速检索出适用于解决当前问题的解题原理、思路或方法。此外,活动中选择试点班组,组建“班组行动学习工作坊”,开展“小组型课题、教练型培训、辅导型催化、持续化提升”进阶式实践活动,形成班组问题解决模式,实现问题解决和人才培育的一体化。
(4)“精彩案例大讲堂”活动
某集团面向基层管理人员、各项目经理及广大员工,开展“案例分享大讲堂”活动。活动中以班组为单位挑选参赛代表,一方面可以检验参赛代表在语言表达、舞台表现及临场反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持续强化学习文化的推行和落地效果。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学习文化平台
1. 建设“e-learning”平台
某集团通过“e-learning”平台实现了学习管理、考试管理、知识资源管理、海量课程分享等功能。在学习管理模块,及时将培训课程视频上传,实现知识的系统管理,也可以组织学员在线学习与培训及对学习后进行跟踪与管控。考试管理模块实现了试卷对考试题库的随机抽取,通过考试管理可以更直接地跟踪学员学习的效果。知识资源管理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分享,打造完善的知识体系。海量课程分享模块下拥有某集团的课程库,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实现在线学习,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进度及内容。某集团通过这种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的e-learning 培训平台,大大提升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氛围。
2. 建设微学习圈
针对阅读中个人的感想体会及应用的实际案例,某集团通过组建微讨论让组内成员在第一时间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学习体会,通过一个小小的学习小组实现了多人同时互动。
(三)系统化设计培训,推进学习文化落地
1.“师带徒”,明确导向
某集团面向新员工,开展引路人计划- 新员工导师项目,制订新进员工职业导师管理制度,开展“师带徒”活动。其在广大一线员工中选拔骨干作为职业导师,针对企业新入职员工开展“师带徒”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普考、岗位胜任力等检验师带徒效果,给予师徒津贴。以此拓新新进人员职业引导机制,加快新进人员融入团队,推动其快速成长,确保队伍稳定。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既可以评估新员工职业倾向与能力优势,协助其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使其更快步入职业化轨道,又加强了集团对于各部门、班组新员工培养工作的统一管理与规范化督导。
2. 权威讲授,知识储备
日常培训计划的整体课程设计以业务发展为主线,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业务问题为导向,通过权威专家的现场讲授,大大提升了员工技术能力水准,增加了员工的知识储备。
3. 竞赛比武,技能提升
某集团以强化实效为基础,以卓越为目标,以行动学习为抓手,面向企业全员,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员工自觉学习、自我提升,检验全员学习成效,形成了“我要学、学中做、做学赛”全员学习成长的生动局面,促进了员工队伍素质的快速提升。
(四)科学评估手段跟进,形成学习管理闭环
依据四级评估模型,某集团对培训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跟踪,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及不同对象参加的培训,采用不同深度的评估方法。对于不可量化或不可衡量的培训项目采用一级评估;对于可以量化的或是很容易检验学员培训后的效果和收获的项目采用二级评估,在考核被培训者在工作中对培训技能的应用情况时进行三级评估,对直接影响企业业绩的项目或是量化指标采用四级评估。通过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跟进学习内化效果,动态改进学习组织部门工作方法。
三、塑造卓越学习文化的应用价值
某集团的学习文化建设创新实践不仅调动了全员自我学习的热情,而且提升了某集团的学习文化氛围,促进了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
(一)内化于心,学习文化理念成为员工精神追求
某集团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技能竞赛、精彩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学习文化理念渗透于员工思想和心灵深处。员工在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有了新变化,公司全员团结一心,已形成了“我要学、学中做、做学赛”的生动局面。在“学习型组织”建设期间的员工思想动态调查显示,员工对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实施的改革方略是非常赞同的,均表示作为企业的一员,会立足本岗,为实现企业安全科学发展、企业和个人价值而努力工作。
(二)外化于行,企业人员整体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某集团把每一位员工都看作一座金山,组织全员促学系列活动,营造出了全员学习的热情与浪潮,使每位员工切身感受到了学习在自身成才与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与自豪感[5]。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管理人员服务一线的能力明显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强,员工成长感、价值感进一步显现。
(三)固化于制,建立员工典型经验案例库
某集团面向全员展开系列促学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心得分享机制的积极作用,在系列主题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课题解决方案。
四、结语
某集团把营造学习氛围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全员促学系列活动,使员工在吸纳知识、增进技艺的同时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团队学习将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了组织的力量,为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打造了持久动力引擎,走出了一条推动企业发展、员工成长的新路,助力了公司的卓越运营。
参考文献
[1] 振星, 纪国涛. 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初探[J]. 中外企业文化, 2023(9):100-102.
[2] 王芳. 铁路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 2023, 38(1):22-24.
[3] 李永超. 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策略研究:以汾酒集团为例[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2(20):65-68.
[4] 孙雨生, 涂诗琪, 翟世赟. 我国知识管理加持的学习型组织研究进展[J]. 图书馆论坛, 2022, 42(11):33-41.
[5] 张妍. 学习型组织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