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提升
——以保险实务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
叶健 符茜 李方超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期保险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保险人才的重要阵地,对推动保险业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关键。而教学资源库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教学质量提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保险实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阐述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教学资源库;职业院校;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台州市2023 年度产教融合 “五个一批”项目(台州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6 号);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240406)
作者简介:叶健(1986—),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引言
保险行业的创新主要通过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数字保险和保险资金运用四个途径,为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1]。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保险人才的重要阵地,对推动保险业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关键。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新质生产力环境下被视为重要的数据资源,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于校内和实训室,更应延伸至行业前线;开发者不应仅是高校教师,而应由应用型教师和行业导师共同组成教研团队。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如何赋能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面临哪些困境?是否有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背景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动的一项重要教育信息化项目,于2010 年启动。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目前,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已接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 173 个[2]。其中,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03 个,覆盖19 个专业大类,高职专业覆盖率在25% 左右,并带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资源库建设力度,有效提升学校专业(群)建设水平。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高效能和高质量为核心,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显著特征。它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等要素紧密结合,催生出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托海量数据资源,融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打造符合高质量、高科技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支撑教育强国策略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要素与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可以重塑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并有望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数字化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资源库是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建设院校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形成国家—区域—院校三级联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满足“数字+”复合型人才的学习需求,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乐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策略。
(三)支持职业院校发展
数字化资源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其能全面赋能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各要素和全链条的转型升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3]。高质量共享的教育资源库不仅是高职院校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抓手。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激发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组织的积极性,夯实基础,整合资源,着力构建行业优质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超市”。校企研联合多方协作,共同开发面向学习者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级认证标准等,将新技术、新标准融入教学实践,重点开发颗粒化教学资源、课程思政案例、典型工作技能包、企业案例等,开发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包,形成模块化、组合化、项目化的职业培训资源,以满足行业内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适应新质生产力建设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对劳动者的学习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4]。这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一要素提出了全方位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产业需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资源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侧重于解决当前的任务和问题,建设者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完成建设指标上,而忽视了整体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和功能定位,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此外,部分资源库建设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功能方面,资源库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引领性不足,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资源更新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保险行业为例,大语言模型使得人工智能实现了巨大飞跃,推动了保险业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变革,使得保险业急需大量掌握数字化工具的人才。然而,保险实务专业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的问题成为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高职院校使用的保险专业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无法反映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进步,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行业需求。第二,许多高职院校在数字化和在线教育资源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高质量的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限制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提升能力的机会,也影响了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工具的能力。第三,资源库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资源库中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如部分资源存在非原创、制作粗糙、内容陈旧等问题,影响了用户的学习效果。
(三)资源库建设缺乏跨界与整合
前沿技术的有效应用通常需要学校和企业跨界协作,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往往缺乏这种整合与合作。首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前沿技术和案例难以融入教学资源库。这限制了资源库对前沿技术的全面展示与应用,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实用性。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面临高成本和低效益的困境。其次,院校之间的资源协同不足。尽管各个资源库都会建立校企联合的建设联盟,但是建设任务多由学校完成,且大部分院校倾向于独立完成指标,院校之间的联合教研活动较少,难以发挥联盟的交流作用。
(四)资源应用效率低,受众群体单一
教学资源库建设投入巨大,但是资源的应用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培训和配套管理制度。因此,长期的“应用”比短期的“建设”更为重要。但是,目前已建成的资源库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使用人群少且单一,缺乏有效利用。例如,部分资源库仅在本院校推广,使用人群主要是学生,没有向教师、企业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推广,资源利用率低。很多资源库仅仅是资源的简单堆砌,缺乏有效分类。 这导致资源库的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一破、二立、三融、四步”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台州科技职业学院项目团队在保险实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践中,按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的要求,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多场景应用”的建构逻辑,以保险实务专业为核心,服务金融服务与管理、金融科技应用、财富管理、国际金融、大数据与会计五大专业,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建设理念,聚焦资源库“能学、辅教、促改”功能,围绕着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了“一破、二立、三融、四步”的建设路径。
(一)打破职业教育院校的“围墙”,搭建虚拟教学团队
联盟由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组成,覆盖全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涵盖全国60% 以上开设保险实务专业的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协同,形成由专家指导、名师领衔、企业支撑的“名师+”资源库开发和研究团队,进行资源联合开发、专利联合研发和课题联合研究,推动文化、技术和资源的融合。
基于“名师+”的建设团队,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联盟负责人推进会议和课程资源建设培训会议,并进行五次以上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可借助VR、元宇宙等技术实现从平台交流到可视化交流的转变,搭建虚拟教学团队。
(二)立足区域经济和岗位需求,资源开发兼顾普适性与地域性
坚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确保资源库中的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脉搏。依托国家级小微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明确相关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以区域龙头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互补的特色资源体系,兼顾资源的普适性与地域性。在资源开发中,积极与本地企业合作,引入真实的岗位案例和前沿技术应用,确保资源既具备理论性,又能在实际工作中为学生提供直接指导。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了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紧扣“三融”理念,打造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强化“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思政融入”和“政校行企融通”的“三融”理念,围绕高素质保险人才培养定位,重构课程内容以匹配岗位需求。首先,要将思政教育、技能大赛和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并贯穿于资源建设中,强调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学习者了解保险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其次,要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资源。设计资源内容时要贯彻“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价值的观念、涵养学生的德行,突出个体精神的灵魂作用[5],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要实现政校行企融通,借助市域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力量,将数字化资源按照“积件、模块、课程”的形式搭建,使资源、数据的集成组合形式更加高效精准,打造多元化数据资源库。
(四)资源库建设“四步法”,提升资源库建设管理
依托保险实务专业资源库建设联盟,将资源库建设归纳为“统、定、用、评”四步法。
(1)“统”指的是资源库的顶层设计。保险实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一个专业建设园地;课程、产品、培训三大中心;行业信息平台、保险科普315、典型工作任务、“三色”保险、校企立交桥等五个特色模块。如表1 所示。其中,“三色保险”为重点打造特色模块,包含红色保险、绿色保险、特色保险三个子库,包括中国保险大事记、劳模风采、保险素养展示,国家绿色保险战略“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等(见表1)。
(2)“定”指的是确立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内容规范。确保数字资源在格式、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技术标准上需确定资源格式、平台兼容性、数据接口标准。内容规范上需规范资源内容的编排、命名、分类及审校流程。按照既定标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具备创新性、实用性、前沿性和普适性。从各专业课程、企业案例和行业实践中选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确保资源来源丰富、内容专业。
.jpg)
(3)“用”指的是确定应用推广目标,并分解到联盟的各个单位。依托资源库联盟、保险行业协会等,构建“主持院校—参建院校与企业—其他院校与企业—社会从业人员”的影响扩散路线,全方位推进应用推广工作。通过资源库应用培训、专家在线答疑、资源库公众号、资源库应用分享、资源库应用激励等各种形式对资源库的应用进行推广,增加用户黏性。
(4)“评”指的是学习效果的自评和资源定期评估。强化AI 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开发智能评价系统,融合智能评价算法,形成科学精准的评价模型,提供精准的学习全景画像。引入保险业常用的排行榜式激励机制,创设“提分榜”“达人榜”等资源库学习榜单,激
发用户学习热情。同时,基于用户的使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评估维度包括资源的使用频率、用户满意度、学习效果等。
四、资源库建设成效
在保险实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联盟的共同努力下,资源库依托国家级小微金融示范区建设,以国家“智慧职教”为载体,推动教学资源库的数字化转型,助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资源库已建成34 门专业标准化课程,包含3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3 门省级课程,上传素材资源总计3 477 个,其中动态素材2 434 个。依托数字金融“元宇宙”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搭建了4 个线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了多门专业实训课程。资源库覆盖全国1 043 多所院校和339 个企业,对接承保和理赔等岗位职业标准,实现了服务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国际合作和保险文化传播四大功能,有力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升级。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必须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等关键环节进行改革。构建互利共生、合作共赢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有助于加速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点燃产教融合的“双引擎”,并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的紧密协同。针对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点,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通堵点,共建教育链,突破校企合作的束缚与障碍;精准定位,强化专业链,提升服务产业链的适应能力;协同发力,加强供应链,提升服务人才链的供给能力;持续赋能,延展技术链,增强服务创新链的转化能力。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人才供给、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势赋能,展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担当与作为。
参考文献
[1] 周雷, 殷凯丽, 车旻昌, 等.保险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风险特征、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J].西南金融,2024(6):94-106.
[2] 霍丽娟.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2):3-11.
[3] 郭轶锋, 高珂.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34-40.
[4] 林思杏.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逻辑与实践理路[J].大学教育, 2024(13):60-67.
[5] 张立榕.数据生产要素化的历史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J].东南学术,2023(5):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