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放管服”背景下M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难题与解决思路探究
 

“放管服”背景下M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难题与解决思路探究
陈晓雯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高校承担着让科学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接轨,实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责任,需要在如何使用好科研经费上下功夫。在“放管服”政策的指引下,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极大地提升了项目负责人经费使用自主权,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高校为应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挑战,需要在“放”与“管”之间寻求平衡点与发力点。在此契机下,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成为最适宜的管理方法。当前,需要进一步加深对预算绩效的认识与理解,找到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难点,融入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构建以监管为基础、绩效目标为指引、信息化流程为保障、绩效评价应用为依托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使得科研经费在“简政放权”与“优化管理改革”中做到两全,从源头上防范资金使用风险,使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透明化、科学化。
    关键词:放管服;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目标
    作者简介:陈晓雯(1988—),女,本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经费。
    引言
    2018 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要把“放管服”政策落到实处,着重要求要根据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推动项目管理的转变[1]。高校身为科研经费的管理主体,一方面要踊跃响应国家的“放”政策,另一方面则需提高“管”的水平,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对财务支出行为予以规范,保证能够承接住“放”的权限,支撑起“管”的艺术,给科研人员提供安心做研究的环境与氛围。
    高校在科研管理中应引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对绩效结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打通“放管服”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一、“放管服”背景下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使有限的科研经费精准流向最具潜力和价值的研究项目与领域,防止资源出现浪费和不当配置的问题,提升科研资源的使用效能。其次,能够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明确的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和规范的流程能够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清晰可查,减少违规操作和不当使用,增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公信力,保障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与安全。再次,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通过对科研经费使用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经费投入方向,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最后,能够推动科研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促进科研管理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2]。
    二、“放管服”背景下M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淡薄
    近年来,M 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措施,但对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M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重投入、轻考核、轻产出、科研经费利用率低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缺乏信息化管理体系
    M 高校缺乏统一的预算绩效管理平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和整合,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协调困难、决策失误等问题。
    (三)科研经费预算松弛
    项目申报预算环节,项目负责人会凭借以往经验自主计划项目预算,而财务部门只能根据相关文件审核预算,由此引发预算松弛的问题[3]。既破坏了预算刚性的基本要求,又出现了科研资金被无端耗费的现象。
    (四)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一,M 高校项目立项时,仅以经费多少“论英雄”;在项目执行中,仅仅以经费支出进度作为预算绩效评价的关键参考依据,只衡量经费支出进度,未评估经费支出质量;结项时,只是机械地审核经费支出与预算的相符程度,或者只关注预算调整与经费支出的审批,并未
关注预算调整的必要性。第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中考核指标不合理。M 高校一直采用包括论文、项目、专利的定量评价指标,这样容易导致出现将数量置于质量之上的管理问题。科研经费可以用于评定科研项目的规模及难易水平,但科研项目的考核体系中,频繁利用科研经费金额的多少、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的数量进行评价,容易引起“鱼目混珠”现象,难以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质量[4]。第三,经费使用过程中缺乏对绩效评价及结果的应用体系。最大限度运用考核结果是绩效评价方法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而M 高校的实际情况是,使考核结果流于形式,未对现有项目进行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评价监督,当初设置的预算与绩效目标相分离,违背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初衷;没有形成严格且有效的奖惩机制,科研人员一贯保有科研经费是“自有资金”的错误观念。
    三、对“放管服”背景下M高校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升科研经费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理念先行,浸润预算绩效管理
    M 高校应持续宣传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与目标,借此提升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数据赋能,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目前,云服务等模式在各个领域运用很成熟,高校应运用集成的数据信息系统展开管理,形成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活动,增强科研管理工作的辐射率。第一,创建涵盖业务和财务数据的集成信息系统,确保科研项目的业务进展、经费使用等信息能够实时、准确地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共享和传递。第二,设立专门的协调岗位,解决信息传递中的障碍和冲突。第三,建立数据标准化制度。对预算绩效相关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确保不同部门的数据能够相互兼容和理解。第四,优化组织架构,强化跨部门合作文化。鼓励各部门及时反馈信息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增进部门间的合作与信任,促进信息的顺畅交流。
    (三)创新方法,推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一,要在科研团队内部配置、培养精通财务、业务专业知识的科研财务助理,通过过硬的专业素养实现经费测算与管理,确保经费测算精准化。第二,财务部门应围绕预算编制原则与方法,向科研人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服务,提高其预算规划能力和财务知识水平。第三,应引入滚动预算方法,根据项目实际进展和变化,定期对预算进行调整与优化。第四,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定期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松弛问题。
    (四)完善制度架构,筑牢监管基石
    第一,完善监管制度。要制定详细、明确且具有操作性的科研经费监管规章制度,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审批流程和违规责任。第二,明确责任主体。要清晰界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在经费监管中的职责,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监管漏洞。第三,财务部门应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过程管理,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多的财务分析和决策建议。第四,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专业的审计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独立监督与评估。
    (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精准衡量绩效成果
    1. 绩效引领,预算同行
    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充分考虑绩效目标,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确定预算分配,同时通过预算的执行来实现既定的绩效目标,实现两者相互促进与协同。
    2. 分类细化指标,客观评价绩效
    第一,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获得专利数量、完成的科研项目数量及级别等科研成果产出角度设置评价指标。第二,从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开发等,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数量和合作金额等科研成果转化层面设置评价指标。第三,从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团队成员的学术成长情况,如职称晋升、获得学术荣誉等科研团队建设方面设置评价指标。第四,从预算执行率、经费节约情况等经费使用效率层面设置评价指标。第五,从对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对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贡献等社会与经济效益层面设置评价指标。
    3. 聚焦日常,严格检视科研经费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检视团队。组建由财务、科研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检视小组,负责对科研经费进行定期检查,查看设备购置、实验进展,核实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其次,要对数据进行监控与分析。利用信息化系统对经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支出和潜在问题。最后,要设定风险指标,制定风险预警机制。
    4. 精准考核,推动科研经费管理进阶
    第一,应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学科领域、规模大小等进行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第二,应设立阶段性考核节点,在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第三,应建立考核数据收集与管理机制,规范科研成果、经费使用数据等的收集渠道和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四,应跟踪考核整改情况,对考核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 反馈有道,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效能
    M 高校应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加强评价结果应用体系,推动评价结果的公开和报告机制趋于完善。首先,在考核结束后要第一时间采用书面形式正式将考核结果告知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其次,要为每个被考核的科研团队提供详细的考核结果报告,召集项目负责人或团队成员召开考核解读会议,对于考核结果存在的重大、特殊问题一对一沟通,深入了解情况,共同探讨改进方向。再次,要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项目与团队,给予经费追加、优先立项、荣誉表彰、职称加分、提供培训与晋升机会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理的项目团队,给予经费削减、项目暂停、通报批评、限制申报、法律责任追究、追回经费等处罚。通过激励与引导,规范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和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增强责任意识,保障科研质量。
    四、结语
    总之,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对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助益,能增强科研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还能为科研创新塑造优良的环境与情境。高校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管理机制,为高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芳.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经济师, 2022(4):105-107.
[2] 吴丹璐.管好“钱袋子”引发更深层改革[N].解放日报,2024-01-26(4).
[3] 苏静.财务绩效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 2022(11):110-112.
[4] 黄梅宇.科研经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 2023, 33(9):29-3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