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价值的农电企业多维精益管理模式优化
陆广辉
徐州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新沂分公司,江苏 新沂 221400
摘要:农电企业引入多维精益管理模式是提升运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农电企业在数据采集整合、部门协同、绩效评估、员工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了精益管理效果的发挥。未来,农电企业应着力优化数据采集与整合流程,建立部门协同管理平台,构建数据驱动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员工精益意识培养,促进管理模式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激发组织变革活力,不断开创农电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农电企业;多维精益管理;数据驱动;协同管理平台
作者简介:陆广辉(1978—),男,本科,助理工程师,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生产管理。
引言
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背景下,农电企业面临着管理模式转型的迫切需求,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急需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1]。多维精益管理以消除浪费、创造价值为目标,通过持续改进来提升管理效率,已在制造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多维精益管理引入农电企业,并结合数据价值优化管理模式,对于提升农电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维精益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多维精益管理是一种集成多领域理念和方法的系统化管理模式,以实现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卓越运营为目标。它融合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敏捷管理等先进理念,通过价值流分析、过程优化、质量控制等手段,持续识别并消除各环节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创造客户价值。多维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数据驱动、快速响应、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该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应用,为管理决策提供精准依据[2]。例如,通过在生产设备上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结合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同时,多维精益管理注重流程再造与优化,通过价值流图、时间-功能映射等工具,识别关键流程中的瓶颈和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流程效率。例如采用数字化作业指导书,细化作业步骤,实现工序间无缝衔接,减少工序切换时间。此外,多维精益管理着眼于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标杆学习、持续改进等机制,营造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激发员工创新创效的内生动力,形成组织自我进化、自我超越的良性循环。总的来讲,多维精益管理立足系统思维,推动组织流程、人员、技术、文化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实现组织效率和效益的双提升。
二、农电企业多维精益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数据采集与整合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农电企业在数据采集与整合方面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制约了精益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仍是主流,电表数据录入系统后需经人工校对,耗时耗力。即使采用了自动抄表系统,也面临着通信网络不稳定、数据传输延迟等技术挑战,影响了数据实时性。各业务系统数据交换接口缺失,数据孤岛问题突出[3]。用电信息、地理信息、故障信息等缺乏实时共享,影响了线损分析、故障抢修等业务效率。海量电力运行数据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缺乏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挖掘与价值转化不足,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能力亟待加强。例如,负荷数据、线路状态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未能有效整合分析,难以精准预测负荷变化趋势,削弱了电网优化调度的针对性。
(二)部门间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电企业普遍存在部门间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影响了多维精益管理的推进。当前农电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按职能划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业务流程衔接不畅,难以形成合力。以配电自动化建设为例,涉及发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需要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部门密切配合,但在实践中,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建设进度迟缓、系统性能不稳定等问题[4]。在电能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发用电计量、监测控制、运维抢修等业务,需要多部门实时共享信息、协同决策,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和数据交换标准,部门间信息不对称、措施不同步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快速响应和问题解决的效率。
(三)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绩效评估是农电企业推进多维精益管理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普遍存在指标体系不完善、导向不清晰的问题。一方面,农电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评估偏重于工作量等显性指标,对技术能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等隐性指标关注不足。例如在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开发中,缺乏对算法优化效果、系统可靠性等指标的科学评估,难以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偏重于经济效益指标,对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等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合理。比如在农村电网改造中,片面追求工程进度,忽视了施工安全管控,引发了一系列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5]。此外,农电企业普遍重结果轻过程,对对标找差、持续改进等过程性指标缺乏应有的考核力度,难以形成可量化、可持续的精益管理闭环。
(四)员工精益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农电企业要推进多维精益管理,离不开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组织氛围,但当前员工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普遍不高,精益意识有待提升。农电一线员工长期习惯于按部就班开展工作,对精益管理的认知存在偏差,往往将其等同于一般的降本增效措施,忽视了其系统性和持续性。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员工在面对新技术、新流程时,缺乏学习和适应的动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在配电自动化升级改造中,一些基层员工难以快速掌握智能开关、故障指示器等新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影响了设备利用率和系统可靠性。类似地,在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改造中,抄表人员对新型智能电能表的功能认知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其用电信息采集、负荷分析等功能,未能将数据价值有效释放。此外,一些农电企业对员工的精益管理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量化考核和正向激励,难以调动员工参与持续改进的积极性。
三、基于数据价值的农电企业多维精益管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优化数据采集与整合流程
针对农电企业在数据采集与整合效率方面的短板,需从管理流程优化入手,构建一套高效协同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首要任务是优化电能计量装置配置,大力推广智能电表和低压集抄终端,实现电能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实时回传,减少人工抄录环节,提高数据时效性。在此基础上,梳理各专业数据采集需求,优化数据采集粒度和频率,并统一数据采集规范和接口标准,为后续数据整合奠定基础。例如,变电站环境监测系统改造中,可结合传感器选型、布点优化等措施,提高环境数据采集的精度和代表性,为设备精准运维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应加快推进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共享,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台,打通局域网、业务网、生产控制网等多网数据的交换渠道,实现业务协同。比如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关联融合,可实现设备缺陷的精准定位和趋势预警;营销系统与生产系统数据的双向流转,可实现计划检修期间的精准停电和高效抢修。数据采集整合后,还需规划数据应用场景,提炼数据质量要求,建立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机制,明确各环节质量考核标准,将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于流程优化和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数据管理水平,促进数据价值转化。
(二)构建部门间协同管理平台
农电企业要破解部门间协同难题,需要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系统重构双管齐下,构建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
一方面,应开展业务梳理,围绕供电服务这一主线,精简流程节点,打通业务壁垒。以故障抢修为例,传统模式下从故障上报到故障判断、派工、物资调配、现场勘查、设备检修等环节,涉及营销、调度、物资、运检等多部门,流程节点多、时间周期长。优化后可将故障上报、故障判断、抢修派工等环节前置或并行,减少流转时间;引入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故障智能定位与隔离,缩短停电时间。同时,营销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的计划检修信息、配变运行信息等应实现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多头派工、重复作业等问题。
另一方面,应构建部门协同管理系统,为业务协同提供信息化支撑。协同管理系统应打通各专业系统,通过SOA、微服务等技术实现各系统的解耦与融合,建设统一的数据总线和业务服务总线,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举例来说,建设农村低压运维云平台,通过配变数据采集终端,汇聚低压台区运行数据,联动营销、运检、物资等系统,实现停电影响分析、配变健康管理、运维策略优化等场景应用。类似地,建设农村电商服务平台,通过居民用能大数据分析,为电商企业提供区域用电负荷特性,帮助农户优化农产品生产与存储方案,拓展增值服务空间。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同步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协同机制,从管理制度、流程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保障。
(三)建立数据驱动的绩效评估体系
农电企业要提升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建立以数据为驱动的绩效评估体系,将精益管理理念内嵌其中。第一,应围绕农电企业战略目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KPI 指标库。一方面,指标应具备全面性,覆盖安全、质量、效率、成本、服务等各项业绩维度;另一方面,要兼顾指标的差异性,结合不同岗位、专业的特点,设置个性化指标。例如,变电运维人员可重点考核设备健康水平、检修合格率、故障处理时长等指标;营销人员则应聚焦线损率、电费回收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第二,要建立指标的量化考核标准和统计规则,明确指标项、指标值、数据来源、统计周期、计算公式等要素,如线损率可细化为理论线损率、统计线损率等二级指标,依据电量平衡表、抄表数据等开展考核,明晰低压集抄系统、营销系统等数据来源端,增强指标的可考核性。第三,要强化日常过程管控,加强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的关联,做到重结果也重过程。例如,可以将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故障抢修应急演练次数等纳入供电可靠性指标考核,将产销差异异常处理及时率纳入线损管理指标考核。第四,要做好指标的监测分析与持续优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绩效指标驾驶舱,多维度呈现绩效现状,开展纵向、横向对标分析,挖掘差距原因,为管理改进提供抓手。同时,还需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定期开展指标适用性评价,动态优化指标项与权重,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四、结语
本文立足农电企业发展实际,分析了多维精益管理模式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优化数据采集整合流程、搭建部门协同管理平台、建立数据驱动的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员工精益意识培养等优化对策,以期为农电企业管理变革提供参考借鉴。未来,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农电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数据价值释放为引领,持续推进精益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打造具有农电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范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捷.新形势下对变电企业管理中危险点与控制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 2021(7):100-101.
[2] 陈昕.新时期农电营销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及方法分析[J].今日财富, 2023(24):77-79.
[3] 路颖.助农电商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优化研究[J].新农业, 2023(23):87-88.
[4] 廖葱.农电员工队伍管理提升探索及实践:以国网德阳供电公司为例[J].现代企业, 2021(5):19-20.
[5] 韩瑞龙.风电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分析[J].审计与理财, 2024(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