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角下公共服务质量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
农玉娟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公共服务质量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能显著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城乡人才发展格局、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公共服务质量;城乡消费差距;人力资本;中介效应
引言
城乡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推动公共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效率的提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关注到了政府公共服务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降低居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比重,促进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提高最终消费率(蒋园园,2021)。王金营等(2018)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能显著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弱。常文涛(2020)的研究指出,财政基础公共服务支出通过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品供给差距和改善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禀赋积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也有研究持不同的观点:虽然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促进了居民消费,但教育和医疗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并不显著(肖建华等,2015)。本文尝试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探讨公共服务质量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
一、研究假设
本文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三个层面使用 18 个指标构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限于篇幅,指标内容备索),分别使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得分 [1]。
(一)特征事实
在对研究样本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本文绘制了公共服务质量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间关系的散点图与线性拟合曲线(限于篇幅,图片备索)。此图表明,无论是采用城乡居民消费泰尔指数还是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作为城乡消费差距的代理变量,公共服务质量指数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更换公共服务质量指数的评价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以后,这一负相关关系依然成立。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H1 :公共服务质量与城乡消费差距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传导路径
当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相对更为完善、优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居民也倾向于选择在城镇定居,享受城镇地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同时,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低、规模小,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最终致使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有所拉大 [2]。
因此,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能缓解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领域的供需矛盾,吸引高层次人才定居农村,收窄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距,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据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 :公共服务质量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了以下三个计量模型对上述研究假设展开实证检验:

式中,Urgit 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Pqiit 表示公共服务质量;Asyit 表示人力资本水平。
控制变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城乡收入比、进出口总额占 GDP 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地区市场化指数。本文的研究区间为 2008—2021 年,涵盖大陆地区 31 个省份,共计 434 个样本 [3]。
(二)直接效应分析
基于计量模型(1),检验公共服务质量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结果见表 1。
(三)间接效应分析
本文基于计量模型(1)、(2)和(3)就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展开实证检验。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回归(1)~ 回归(3)报告的是使用城乡消费泰尔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回归(1)显示,公共服务质量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2)显示,公共服务质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3)显示,在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后,公共服务质量指数 I 的系数依然显著为负数,且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系数也显著为负数。这说明,公共服务质量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存在关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部分中介效应。此外,回归(4)~ 回归(6)在将被解释变量更换为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以后,人力资本的部分中介效应依然存在。这验证了假设 2[4]。


三、结语
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公共服务质量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并基于 2008—2021 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公共服务质量与城乡消费差距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构建规范高效的财政支出监管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考核评价,推动实行预算绩效指标的公开化、透明化与动态化管理,稳步提升地区公共服务质量。
二是强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加快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人才布局。
三是健全财政体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理顺央地、省地之间财力与事权的关系,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困境,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参考文献
[1] 蒋园园.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消费平等化与我国消费经济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 2021 (3):43-45.
[2] 王金营, 李庄园, 李天然.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199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1(6):92-99.
[3] 肖建华, 黄蕾, 肖文军.社会性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200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 36(2):89-94.
[4] 常文涛.财政基础公共服务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效应检验[J].学习与探索, 2020(3):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