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张凯宪 姜洋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 , 大连市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部署下 , 积极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立足于大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局现状 , 分析目前存在的海洋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严峻、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 ,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升级、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东北亚旅游胜地、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干部科研骨干、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助力大连市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2023年 9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责无旁贷。
一、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大连市是中国重要的海洋城市之一。2023 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 4 200 亿元,增长 9% 以上。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开局良好。
(一)海洋经济全产业链持续升级
大连市海洋经济全产业链持续升级,促进了大连市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是海洋船舶工业,通过加快产能调整、转型转产和技术创新,保持大型船舶设计总装能力的国内领先地位。同时,拓展高技术船舶产业链,加强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形成智能化、综合化、高端化、多样化的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提升特定船舶产品的设计建造水平,并加速智能船舶、生态环保船舶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其次是海洋渔业,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发展深海养殖产业,并依托大连的沙滩、海岛资源发展休闲渔业,推动海洋渔业三产联动发展。最后是滨海旅游业,以滨海旅游度假区和特色海岛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挖掘海洋生态、历史和人文资源,发展“文化 + 旅游”模式,促进滨海旅游新业态和国际化发展,将大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养生度假胜地 [1]。
(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海洋是大连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优势,大连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快推进美丽大连建设。大连市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务落实,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大连人的新时尚,蓝天常驻、绿水长清、青山萦翠、碧海流云成为大连最鲜明的底色 [2]。
(三)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大连市积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吸引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海洋科技水平;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大连在海洋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海洋强市新征程。
二、大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海洋是大连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海洋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系列重要的物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海洋的控制与开发,海洋经济势不可挡。
(一)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仍需优化
与邻近的山东省烟台市相比,大连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方面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从宏观角度讲,大连市海洋产业比较偏向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首先,虽然大连海洋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但其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低于烟台市。其次,由于海岸线过长,特色旅游业发展需求过高,大连市第三产业发展也滞后于烟台。而山东省除了一、三产业发展较快之外,第二产业特别是在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海洋石油、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和海洋电力业等部门都较辽宁省发达 [3]。
( 二 ) 海洋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近年来,海洋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水污染、海岸破坏等致使海洋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日本政府排放核废水后,不仅造成了海洋污染,也降低了民众对于海产品的购买,对大连进出口水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大连市传统海洋产业以海洋渔业、海产品生产及水产品加工为主,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新兴行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对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不够,竞争形势严峻 [4]。
( 三 )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是大连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是大连抓住未来经济发展机遇的重要引擎。大连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优势发挥不充分导致创新效率不高。虽然大连在海洋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上持续加强,但制约海洋科技产品升级的“卡脖子”技术尚未破解,尤其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表现突出。
二是创新载体量级不够,优势发挥不明显。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山东省烟台市相比,大连现有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数量较少,尤其是高层次、顶尖级、战略性的大平台。目前,大连聚集涉海领域科技创新平台61 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2 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24 个,而山东省截至“十三五”末,全省拥有 55 家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建有 236 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这些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连市海洋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连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短板,技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创新驱动远不能适应海洋经济新形势的需要。
四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供给老化”,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而增值型、高层次、深加工的海水利用、海洋电力及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这不利于海洋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和应用。
五是人才与投入不足。大连市从事涉海领域工作的人员及涉海研究项目总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近 5 年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涉海研究占项目总量比例不足1%。从事涉海研究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近 5 年涉海领域入选省“兴辽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仅占总人数的 3% 左右。大连市涉海机构与相关人才缺乏,海洋科技投入低,科技力量分散,“政产学研”之间创新合作机制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5]。
三、大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海洋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做好大连市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能够打开新的战略窗口,提升地区经济实力。
(一)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产业升级
当前正处全球经济周期的新阶段,大连面临着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的双重挑战。
首先,大连应高度重视并加大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布局。作为“海洋强市”的关键基础和有力支撑,先进、高端的海洋工程装备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大连应积极引导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聚焦大中型豪华游轮、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等高端产品,加大研发与制造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6]。
其次,大连应促进和扩大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大连应把握机遇,加大在海上风电、深海矿产勘探与开采、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投入,推动相关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再次,大连还应关注新兴的海洋装备产业,如新型深海空间利用装备等。这些新兴领域不仅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大连应积极探索并培育这些新兴产业,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
最后,大连应充分利用近海能源发展、近海油气工业、海洋牧场等产业中存在的协同效应。通过加强产业间的融合与协作,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东北亚旅游胜地
目前大连市大多数旅游产业以观光旅游为主,产品文化含量不高以及创新度较低,可开发旅游产品的类型很少。大连的旅游产品开发属于单一类型,缺乏创造力。为了满足游客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大连可以将休闲渔业作为之后发展的侧重点,同时加大对长岛县渔业的发展,通过抖音、微博、快手等媒体渠道向广大旅游爱好者进行主动宣传,促进长海县休闲渔业在国内外的推广,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三)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
海洋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其繁荣与否,关键在于人才。大连市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优秀的高等教育基础,为海洋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应充分利用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一流学府,培养海洋产业相关人才,为海洋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引进人才方面,除了与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向培养优秀人才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产业精英了解大连的海洋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8]。
(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辽宁省应精准明确海洋创新方向,立足省情以适应海洋强省建设之需。可考虑设立辽宁省海洋发展委员会,充分发挥其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与督促落实的效用,进一步压实责任,凝聚合力。应积极制定并实施《辽宁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打造出较为完备的政策规划体系。
其次,要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市应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海洋科技研究院、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海洋科技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国际先进海洋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大连市海洋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9]。
再次,要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连市应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融资担保等方面。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项目对接、融资支持等服务,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要推动海洋文化创新。海洋文化是大连市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大连市应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加强海洋文化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洋科技的认知和兴趣。同时,鼓励和支持涉海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海洋文化创新活动,推动海洋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10]。
参考文献
[1] 黄萍萍.海洋产业对沿海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 36(2):1-3.
[2] 乔雯, 王进华, 张涛.威海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J].山东宏观经济, 2023(4):81-85.
[3] 谢宝剑, 李庆雯. 新质生产力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东南学术, 2024(3):107-118.
[4] 徐靖雯. 大连市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洋大学, 2021.
[5] 郭宇剑. 大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与预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21.
[6] 黄盛.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7] 杨晓惠, 王天蛟.以科技创新锻造辽宁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J].辽宁经济, 2023(10):45-49.[8] 卞纪兰, 封睿.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长海县休闲渔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23, 51(11):109-110, 123.
[9] 李芳芳, 冷传慧.鲁辽海洋产业及经济总体的比较研究[J].山东经济, 2008, 24(2):154-159.
[10] 卢柳匣,杨文华,黄昭.日本核废水排海对我国水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 2024(9):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