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双碳”目标下连云港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的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连云港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的路径研究
胡艺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摘要: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中国正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2024 年 2 月 2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 年版)》,相较于 2019 年版,新增“低碳转型”内容,进一步突出了“双碳”目标的政策导向,为转型金融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分析其绿色发展水平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创新能力薄弱等制约低碳转型的核心问题,从政策、市场、产品、技术四个层面提出路径构建策略,旨在推动连云港市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关键词: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排放;连云港市
一、“转型金融”的含义“ 
      低碳转型”是《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 年版)》(以下简称“2024 年版目录”)增添的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工业低碳转型”与“能源低碳转型”两大方面。在工业低碳转型领域中,2024 年版目录增添了“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二级目录,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能源低碳转型领域中,则扩充了煤电作为调节性电源建设的相关内容,还新增了原油清洁生产的相关内容,在目录名称与结构方面强化了低碳转型的相关内容 [1]。这一新增内容的指引,对于转型金融标准的出台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够有效助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
      “转型金融”的概念源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9年 3 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定义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转型过程提供资金的融资行为 [2]。2022年 11 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即 G20 峰会)批准通过了《2022 年 G20 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内容。该框架从五个层面给出了转型金融发展时间的规范性指导意见与指导原则,为转型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标准范式 [3]。
二、连云港市绿色金融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的绿色发展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尤其是绿色金融依旧处于从空白向萌芽阶段过渡的探索期。目前来看,连云港市的绿色金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绿色发展水平低位徘徊与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的双重挑战
      虽然近年来连云港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但从江苏省横向比较来看,连云港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在全省所有地级市中排在倒数第二位,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耗能产业占比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据统计,连云港市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 51.2%,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高达 93.3%。从 2003 至 2015 年,江苏省内只有连云港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所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 [4]。重工业与能源产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导致连云港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压力格外突出。
(二)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与环保节能技术滞后并存的问题
      目前连云港市的大部分企业在环保节能低碳技术上的运用较为欠缺,在废弃物处理技术上明显低于行业相关水平,新技术和新工艺尚未得到有效推广,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与科技的发展创新结合度依旧不够高,技术进步对于产能和绿色发展水平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促进作用。从整体层面来看,科技投入较少。根据连云港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现存问题包括产业发展不充分、科技企业不多、创新投入总体不足、科技服务发展滞后等。全市范围内的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培养能力也较弱。自主创新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与改善空间。
(三)绿色发展资金短缺经济落后背景下的资金短缺与金融手段匮乏
      相比于江苏省其他地级市,连云港的经济水平依旧较为落后,对于资本来说,吸引力有所不足。从研发经费投入来看,连云港市仅占 GDP 总额的不足 2%,市级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不足 1 亿元 [5]。同时在连云港市,主要由商业银行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不足,绿色产业相关企业可选择的金融产品数量和种类均比较少,大部分是绿色信贷,缺乏以市场化手段直接融资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
三、连云港市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的阻碍问题
(一)衔接预留时间窗口较短
      在我国稳步推进碳达峰进程的过程中,2020 至 2030年是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便是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转型金融在这一阶段中将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连云港市的转型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转型金融活动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不高,金融产品与服务品类创新能力不足,这与转型金融发展的急迫性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领域之间的衔接时间窗口较短,金融体系的构建十分紧迫,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与市场实践脱节,非常不利于绿色金融向转型金融的衔接与过渡,因此,加快构建高效的衔接机制刻不容缓。(二)转型金融标准尚未统一
      统一的概念与标准框架是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进行有效实践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阶段下,转型金融的相关概念尚未在经济社会领域达成共识。目前转型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筹措资金时依旧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供需错配现象。国内各大机构的行业标准尚未得到完全统一,地方政府和各大机构各自为政,这种分散化的运作模式严重阻碍了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对二者协同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不利于金融资源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亟待通过系统性的整合与协同机制建设加以改善。
(三)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缺乏
      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较晚,与国际一线水平依旧存在着客观上的差距,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细分领域也不例外。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能够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和密切联系,助力中国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和绿色发展的产业转型。然而这种衔接意味着机遇,但也将金融体系置于扩散的风险之下,加剧了对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破坏性,使得波及范围变广。目前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的缺乏,使得面对这一风险的压力显得尤为紧迫。
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的路径构建
(一)政策层面:构建激励与引导机制
      政策层面是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的基石,完善金融政策体系是支持并规范金融实践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部门要将转型金融条理化、制度化,将相关标准清晰化、明确化,将转型经济的相关活动分门别类,详细归档,明确其产业特点、上下游链条形成方式、技术开发规律、绿色转型目标达成情况和评价标准,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明确指引,降低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提升政策效能。
      其次,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对转型金融的支持;出台对转型活动具备有效支持作用的金融工具,以增强正向激励引导、杠杆撬动作用。政府可以借鉴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或采用担保、贴息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支持连云港企业的绿色转型。此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激励更多企业参与绿色转型。
      最后,政府部门需要发挥统筹作用,通过政策规范的方式建立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体系,实时监测绿色主体与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影响,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的采集、核查、管理和评价体系,在垂直领域与行业建立绿色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转型主体信息披露常态化、规范化、透明化,确保资金投向真正符合绿色发展目标的领域。
(二)市场层面:促进市场融合与拓展
      金融体系本质上是市场主导的,除政策上的引导与监管之外,市场工具的使用与市场的调节也是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衔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需要与碳金融、气候金融、可持续金融等金融体系形成合力。如何让不同金融体系形成合力,是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也是促进金融领域可持续转型的重点所在。要想达成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衔接,就需要打破市场壁垒,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实现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产品层面:丰富产品种类与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推动绿色金融向转型金融发展的衔接过程中,银行系统也需要发挥相关作用。银行系统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开发并推出多样化、高适配性、强针对性的绿色金融产品,真正做到从金融系统角度匹配企业需求,符合企业特性,助力企业发展。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设计具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方案和金融服务,甚至可以直接参与转型金融的标准和政策制定。
      另外,银行需要转变自身观念,灵活应用“单向”和“双向”融资成本调节机制,强化对企业低碳转型的成本激励体系,还需要降低企业低碳转型的融资门槛,对企业的融资方案进行协助与指导,完成从“信贷资金提供者”向“金融服务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转变。对于信用评级较高、综合实力较强、转型意愿较为强烈的企业,银行可以优先选择,给予一定优惠性服务,促进其优先转型,之后视情况在一般性企业中推广。
(四)技术层面: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水平
      21 世纪是信息化技术的世纪,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在金融转型发展过程中,银行、政府与企业都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立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让申报流程简单化、审核方式云端化、处理流程数字化。同时,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在操作上的私密性、服务上的智能性,提高服务效率。另外,还需要建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预警和追责机制,确保交易数据安全可靠,让企业免于后顾之忧。
五、结语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连云港市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对于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揭示了其绿色金融在发展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及资金支持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应用四个层面的衔接策略。这些策略为连云港市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具体方向。未来,连云港市需通过明确转型金融标准、完善激励机制、拓展市场合作、丰富金融产品和运用数字技术等措施,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 琦, 王涵, 肖鑫利, 等.转型金融:推动“绿色”与“转型”有效衔接[J].现代商业银行, 2024(5):35-37.
[2] PIEMONTE C, CATTANEO O, MORRIS Ral. Transition finance: introducing a new concept[R]
[3] 程涣.《G20转型金融框架》的主要内容及启示[J].黑龙江金融, 2023(1):72-76.
[4] 李凯风, 吴伟伟. 绿色金融规制下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J]. 生态经济, 2018, 34 (12): 99-105.
[5] 光琳. 绿色金融促进连云港绿色发展的对策研究 [J]. 黑河学刊, 2019 (2): 4-7.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8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