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融资策略问题及对策探究
刘红叶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现阶段,企业为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行融资可谓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它对于企业经营稳定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将对企业发展目标形成直接影响,尤其是对于过分关注资产和运营的企业而言更加重要。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同时对融资方式进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中,国有企业占据重要地位,综合实力较强,对融资的有效管理更加具有意义,本文就此展开相应探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国有企业;融资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国企融资模式弊端凸显,单一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渠道,已难以满足国企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国企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企等诸多掣肘。破解国企融资难题,优化融资结构,已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企业管理视角切入,剖析当前国企在融资策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优化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模式、加强融资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通过系统研究国企融资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为国企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为推进国企融资变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一、国有企业融资管理的意义
从企业管理层面来看,国有企业融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充足的资金,以此及时对债务进行偿还,为员工支付相应的薪酬,同时可使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以及对外扩张的需求得到满足 [1]。企业对融资较好管理,可帮助企业对自身资金进出节奏进行更好把握,合理安排资金盘,使资金在使用中具有更高效率。第二,满足企业运营资金使用需求。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国有企业的责任更加重大,融资的有效管理,能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使用资金。第三,有助于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调整。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中,所能够取得资金的渠道过于单一,缺乏较多的直接融资,通过对融资的多元化进行,能够使企业在对内部股权资金不足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实现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
二、国有企业融资策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重偏低
当前,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重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虽然相较于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导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例明显偏低。据统计,2020 年国有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占企业总融资规模的比重不足 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国有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拓展不足,难以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因此,优化融资结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国有企业破解融资困局的关键举措。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风险较高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风险较高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国企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过高,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同时,国有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也不尽合理,过度依赖短期借款,长短期债务比例失衡,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不匹配,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对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负债过度;二是国有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融资决策机制和风险管控措施,难以及时识别和化解企业经营和管理风险。此外,国有企业在筹资成本控制和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部分央企下属子公司资金集中度不高,存在资金沉淀和闲置现象,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三)外部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有企业融资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掣肘。比如,在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时,国有企业仍需履行较为烦琐的行政审批流程,影响了融资效率。又如,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在信用评级、发债规模、期限错配等方面受到较多监管约束,制约了融资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中小国有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开展股权融资等方面的可得性仍显不足,难以与大型国企和优质民企竞争。此外,国有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为突出,国企真实的信用风险状况外部难以准确判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化融资的效率。
三、国有企业融资策略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国有企业要主动顺应资本市场发展新形势,加快融资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第一,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不同板块择机上市融资,拓宽权益性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融资能力。第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进一步丰富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探索发行永续债、可交换债等创新债券工具,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支持国有企业利用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缓解银行信贷依赖。第三,积极稳妥开展结构化融资,盘活存量资产。利用资产证券化、项目收益票据等方式,加快低效资产处置,化解债务风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第四,合理把握融资节奏,在稳步发展债券融资的同时,逐步提高股权融资占比,优化负债结构,形成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融资结构,实现股债融资比例均衡,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国有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创新融资模式,拓展低成本融资渠道
国有企业要顺应金融创新大势,主动探索融资模式和工具的创新变革。一方面,要积极尝试供应链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进行质押贷款融资,盘活闲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共享信用,获取优质、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深度合作。在坚持国有资本控制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入股国企的机制,放宽限制性规定。支持民营企业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发展,形成多元化投融资合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同时,国有企业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审慎开展结构化融资、夹层融资、私募可交债等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优先股、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资金活力。积极利用资产证券化、项目收益权融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化解债务风险。此外,国有企业要主动顺应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快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融资服务,建立高效便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融资服务体系,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国有企业还要高度重视与各类金融机构的长期战略合作。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争取专项授信额度、优惠利率等金融政策倾斜。发挥国有企业信用优势,提高市场议价能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与金融机构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只有以开放创新的思维整合内外部市场化资源,打破路径依赖,在融资模式、融资工具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才能不断拓宽低成本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制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的资本供给,焕发国有企业发展新活力 [3]。
(三)加强融资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为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有企业要着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统筹,加强资金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决杜绝过度负债、高杠杆运营等行为,从源头遏制企业债务风险。与此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效无效投资,坚决摒弃盲目冒进、重复建设等误区,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要完善融资风险管控机制,建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预警和处置的全流程管理闭环。加强融资风险动态监测,及时评估政策变化、市场波动等因素的潜在影响,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隐患,要高度重视,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预案,严守风险底线。建立融资风险责任追究和考核问责机制,将防控融资风险的责任落实到人,强化风险意识。同时,国企要树立大局观念,将自身融资风险管理与宏观审慎政策相衔接,积极配合和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在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中实现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 [4]。
国企融资管理的优化离不开公司治理机制的持续完善。推进国企公司治理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夯实国企融资微观基础的治本之策。要通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决策权、监督权与经营权相互制衡,形成权责明晰、运转协调、风险可控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理顺出资人与企业的关系,完善出资人制度,切实落实董事会职权,推动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和职业化发展,为融资决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国有企业要牢固树立资本效率意识和价值创造导向,建立健全融资问责和绩效评价机制,将资金使用效率、融资成本等纳入经营业绩考核,并与薪酬分配挂钩,将价值创造落实到人。通过规范内部融资决策程序,厘清融资授权与审批流程,健全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促进融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确保融资策略符合企业实际,助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四、结语
破解国有企业融资之困,关键是立足企业实际,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融资策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拓宽融资渠道,在提高资金效率上下功夫。这需要国有企业苦练内功,提升融资能力,更需要政府部门优化融资环境,完善金融服务,形成支持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国有企业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主动作为,在融资模式、渠道、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融资变革,不断开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轩.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今日财富, 2024(4):26-28.
[2] 张芳.国有企业融资成本管控策略研究[J].广东经济,2024(2):25-27.
[3] 陈婷婷.国有企业投融资策略选择与实施研究[J].财经界, 2021(10):94-95.
[4] 李威.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解析[J].财会学习, 2023(28):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