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创新医疗器械商业化
——从电生理到血管介入,贾洋如何借力集采政策加速商业转化?
特约记者 李 娜
.png)
当配合专家在内蒙古完成首例三维射频房颤手术时,贾洋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医疗器械创新的终极意义——让前沿技术走出顶级医院,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如今,作为上海恩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经理,他正将十余年积累的“医工结合”经验转化为系统方法论,推动包括混合结构静脉支架在内的多个创新产品快速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使用的跨越。
一、临床初心:从“技术推广”到“医疗平权”
2010—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0%,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指出,创新产品“科研—临床”的转化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3。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贾洋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从技术专家到医疗普惠践行者的蜕变。
记者:您如何理解医疗器械创新的核心价值?
贾洋:2012年在呼和浩特,一位家乡老人握着大夫的手说:“我们也能用上北京的技术了。”那时我刚协助完成内蒙古首例三维射频消融手术。手术台上跳动的电生理信号和手术室外患者家属的眼泪让我意识到:创新不是论文影响因子,而是让技术跨越地域鸿沟。
这个认知推动了后续的每个商业决策,随着行业经验的积累,我逐渐形成了快速推进创新产品落地的方法。在推广震波球囊、血栓抽吸导管等创新产品和术式时,我帮助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维赋能”模式。
• 技术赋能:将复杂的操作流程简化为易懂的“三步法”,通过标准化操作指南和视频教程,使基层医生能在短期内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要点。团队还开发了模拟训练系统,让医生可以在不接触真实患者的情况下进行反复练习。
• 人才赋能:建立“1家中心医院带教周边数家基层医院”的星火培训体系,即1家中心三甲医院带教多家基层医院。这个网络不仅包括定期的线下培训,还建立了实时在线会诊系统,让基层医生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能及时获得专家指导。
• 数据赋能: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收集手术数据,建立完善的数据分析模型。这些宝贵的一线临床数据不仅用于产品优化,还为后续的适应证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维赋能”模式不仅是一个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医疗创新的价值内涵——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先进,而在于能否让技术突破地域和层级的限制,普惠更广泛的患者群体。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获益为初心的创新理念,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创新永无止境,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平等地享受医学进步的成果。
二、落地方法论,助力商业化
记者:创新医疗器械常面临“叫好不叫座”困境,您的解决方案是?
贾洋: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核心环节,这来源于我们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
1.临床价值验证阶段
• 与10~15家具有代表性的临床中心建立深度合作。
• 系统收集国内外临床数据,建立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链。
• 重点解决“这项创新真正解决了什么临床问题”的实质性质疑。
2.政策资源整合阶段
• 深入研究各类创新医疗器械相关政策。
• 根据产品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申报路径。
• 建立专业团队,与监管部门进行持续沟通。
3.市场准入阶段
• 制订分阶段的医院准入计划。
• 建立完善的医生培训体系。
• 重视对真实世界数据的收集和应用。
产品商业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技术创新、临床需求和政策环境有机融合,构建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商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强调“临床价值为本、政策资源为翼、市场落地为果”的理念。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化,这种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全链条资源整合的创新模式,必将推动更多优质医疗器械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三、时代机遇:集采不是“寒冬”,而是创新加速器
记者:集采导致利润率下降,为何您反而视作机遇?
贾洋:对真正有临床价值的产品,集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我们的混合结构静脉支架为例。
1.市场覆盖加速度
入选第五批国家集采后,产品直接进入全国31个省级采购平台,省去了传统模式下平均18个月的医院准入周期。更关键的是,医保部门同步推进支付衔接,让创新产品真正实现了“上市即可及”。
2.临床数据反哺研发
集采后支架使用量将有快速跃升,相当于传统推广模式3年的临床积累。这些真实世界数据直接推动了我们第二代产品的升级迭代。
3.生态位重构
在集采形成的规模效应下,我们与多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了“研发—临床”直通机制。临床团队提出的结构改良建议将助力工程师在更短的时间,将临床的真实需求转化为产品。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当创新产品通过集采实现快速普及后,实际上构建了“临床验证→产品迭代→医保覆盖”的正向循环。去年我们的静脉支架虽然单价下降80%,但市场总量增长数倍,这才是创新医疗器械该有的发展逻辑。
在医疗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贾洋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真正的医疗器械创新,从来都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将技术创新、临床需求和商业逻辑融会贯通的系统工程。
展望未来,随着医疗支付制度改革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双轮驱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需要清醒认识到,创新产品的商业化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效率,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创新动力,将是行业持续探索的课题。
“我们正在经历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医疗可及性的革命。”贾洋最后说道,“创新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时,就能创造最大的价值。”这番朴实的话语,或许正是医疗器械创新最本真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