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前调查在内部审计中的探析实践——以A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例
魏意
作者简介:魏意(1972—),女,本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财务。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审计分中心,四川 成都 610095)
摘要:本文围绕审计调查对象主责主业,紧扣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部署,梳理相关政策、制度,筛查体制机制上可能存在的障碍和管理薄弱环节,梳理近年来审计发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评估审计风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找明方向;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政策落实等多方面的研究,摸清家底,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提前研判审计疑点,编制调查提纲,科学制订实施方案;将研究型审计思维贯穿审计全过程,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服务企业发展。
关键词:审前调查;内部审计;实践应用
一、审前调查概述
(一)审前调查的含义
审前调查是指在下发审计通知书之前,审计人员就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重点到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订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范围和内容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审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内部控制等;探究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研究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1]。
(二)审前调查的特点
1. 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企业发展规划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事项置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聚焦主责主业,厘清被审计企业重点工作和肩负的职能责任,分析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风险,提高审计的前瞻性和精准性。聚焦微观,精准画像,摸清底数,锁定重点,准确把握审计尺度,打开工作思路。
2. 以提升审计价值为导向
应从目标出发,下好审计“先手棋”,发挥审前调查指挥棒作用;针对审计对象特点提前部署,吃透相关领域重大政策;通过拓展审计调查广度和深度,进行数据的快速排查,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由全面到重点,找到关键领域关键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以多样化调查分析为基础
应通过采取审前调查业务培训、熟悉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召开各层次座谈会、查看文件资料、询问、现场观察、抽样调查、证据检查等方式,掌握企业的总体情况,力求突出重点,确定有价值的审计线索,为审计实施阶段快速进入状态建立扎实基础[2]。
二、开展审前调查的必要性
(一)是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领域的需要
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全面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经营特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管理体制以及以往的审计情况等,从宏观层面把握审计方向,梳理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风险点,准确地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二)是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的需要
通过审前调查,能够预估审计工作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从而合理安排审计人员、时间和技术手段等资源,优化审计流程、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
(三)是增强审计方案的针对性的需要
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等,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四)是建立审计良好沟通的需要
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减少对方的抵触情绪,促进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与协作,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的需要
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能提前识别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避免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审前调查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一)被审计单位背景
A企业领导离任,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企业主营业务为装备制造加工。营业收入在完成产品交付时确认,相对来说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生产成本在供应商提供发票时确认,成本入账整体滞后,造成年度间收入成本不匹配,跨年不均衡。上级对该企业连续四年的业绩考核结果均为盈利,但在2022年末该单位突然爆雷,存在预期大额亏损。
(二)审前调查方案编制
考虑到本次离任经济责任的重点为预期经营损失,常规的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审计小组召集会议,一是与被审计单位重要部门进行业务流程的交流,了解企业产品结算方式、生产工序、会计核算模式等,根据收集的情况筛选重点;二是在取得的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总体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对重要性风险水平、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定审计抽样标准和审计风险管控措施。
(三)审前调查工作实施
1. 目标导向
审前调查要紧紧围绕着立项的目标展开,把准方向。审计小组通过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分析情况,围绕A企业近四年执行合同的总体收入、各主要产品成本构成、综合边际贡献、固定费用的方式开展核查,计算毛利情况,还原各年度真实损益, 测算出企业整体预期亏损为4838.57万元。
从分年度经营情况分析,亏损主要产生在2019年和2022年,其中2022年因工作量减少等原因的影响,亏损幅度较大。
2. 风险排查
(1) 项目收入结算滞后,存在结算风险。截至审计日,该企业已完工交付,成本归集完毕,收入未结算项目52个,未结算金额合计3074万元。
(2) 应付款项长期挂账,涉及诉讼风险。截至审计日应付账款余额4318万元。该企业收到多份催款函及律师函,存在被诉讼、被索赔以及银行账户被冻结的风险。调查发现该企业存在未按合同约定支付民企款项、被问责的情况。
(3) 搬迁项目受阻,生产成本增加的风险。A企业生产厂区场地限制,生产产能受限,导致营业收入下降;重型容器不能整装运输,导致二次倒运成本增加;新购三台大型设备无法投入使用。账面计提折旧238.8万元,未替换的老设备维修频次进一步加大,维修费用持续发生。
3. 疑点汇总
(1) 人为调节利润。2021—2022年某产品合同没有发生变化,产品生产正常,但会计核算在2021年确认毛利2508万元,2022年确认毛利-2595万元。会计核算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差。
(2) 毛利率异常。在账核算加工制造项目共355个,其中项目毛利率为50%以上的项目54个,毛利率为-50%以下的项目63个,103个项目有成本无收入,会计核算准确性差。
(3) 账外资产。2020—2022年,通过项目成本列支购置7台设备,金额共计61.16万元;签订加工定制合同,通过外部加工费列支购置设备1台,金额为79.65万元;以以租代购方式购置生产设备13台,金额共计310.30万元;通过安全隐患整改项目采购清理机,金额共计25.70万元,直接计入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对防腐作业线进行固定资产改良,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更新改造支出应资本化金额共计245.86万元,计入了当期损益。以上资本性支出均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形成账外资产。
(4) 绩效考核不严谨。2019—2022年该企业新开工程261项,完成绩效考核的项目有128项,133项未按照制定的绩效考核细则进行考核,项目绩效考核未能全覆盖。
(5) 经营数据存在偏差。该企业根据《项目经营成果确认表》进行绩效考核,43个项目考核结果为盈利,时隔半年其中有22个项目账面确认亏损,而后续未进行考核清算工作,多发放的考核奖金未扣回。
(6) 材料成本不实。抽查90个已完工项目的材料入库情况,有66个项目产品完工交付后,其相关的原材料依然持续办理入库,入库时间晚于产品交付时间的材料金额3042万元,造成产成品成本入账不及时不完整,存在跨年成本,影响当期损益。
(四)审前调查成果转化
通过审前调查,审计人员掌握了被审计企业的亏损情况并汇总了疑点线索和异常数据,把市场份额萎缩、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成本核算不清晰、连续亏损未能在账面反映、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薄弱、拖欠应付款面临诉讼风险、未落实民企清欠工作等方面作为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宏观层面把握了审计方向,再将调查成果转化,一是能够清晰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审计人员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使得审计方案更具可操作性,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5]。
四、强化审前调查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专业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主动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审计人员,规范开展审计业务,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二是增强实践能力。将“望闻问切”在审计工作中进行实践,以干代训,加深对审计流程、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推进数字化,解决工作壁垒
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强审”理念,具备信息化审计工具运用、大数据分析统计能力等,创新构建“大数据+审计”新模式,优化计算机方法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数仓模型,实现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双提升。
(三)提升沟通能力与技巧
审计组内部人员相互沟通,能够加强团队成员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审计质效。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仅能迅速建立信息桥梁,而且还能有效推进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更能让审计工作事半功倍。
(四)强化对审前调查报告的运用
审前报告编写要阐明审计调查概况,主要为审计调查过程和结果,文风要实事求是,法规引用要正确。发现多少问题,就写多少问题;是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让事实说话。做到把握总体、客观适当,充分体现整体性和宏观性。应以热点问题、苗头性问题、倾向性问题为重点,深入分析、全面预判,找准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目标和重点,科学制订出审计实施方案,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审前调查的观点理念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实践应用切实可行,针对审计对象的调查分析容易将问题逻辑清晰化,有助于揭示体制机制障碍、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将实践升华为理论,用以指导其他审计实践。
参考文献
[1] 江秀云,邹峰毅. 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 审计与理财,2022(4):7-8.
[2] 徐智花. 关于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J]. 财会学习,2022(22):110-112.
[3] 刘艳丽. 内部审计适用研究型审计的思考[J]. 教育财会研究,2022,33(3):79-86.
[4] 王殿雄,周丽. 做好审前调查的几点思考[J]. 中国商界,2010(2):118,120.
[5] 肖圣喜.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J]. 财政监督,2013(2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