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管理处招标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
陈旖旎
作者简介:陈旖旎(1994—),女,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为行政管理。
福建省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599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资产管理处招标工作信息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目前高校招标信息化面临着管理平台分散与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协同性不足与安全防护机制薄弱等问题。本文从理论基础与价值出发,系统分析高校招标信息化面临的运行障碍,提出构建一体化招标管理平台与实施数据标准化规范,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与完善安全防护体系等集成方案。
关键词:高校招标;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平台;数据标准;信息共享;安全防护
引言
高校资产管理处作为高校资产管理以及招标采购的核心职能部门,承担着保障教学科研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招标采购业务量持续增长,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招标工作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招标工作带来重大变革机遇,推动招标工作向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面对招标管理平台分散与数据标准不统一,系统协同性不足与安全防护机制薄弱等问题,高校亟须从理论以及实践层面深入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一、高校招标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高校招标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招标采购全过程进行电子化与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理论、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以及价值链理论。其中,信息系统理论强调信息资源的系统化管理以及优化配置,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关注信息技术与管理过程的深度融合,价值链理论则着重分析招标信息化对提升管理效能的价值贡献[1]。
高校招标信息化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以及经济价值,通过构建电子化招标平台,能实现招标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投标文件的在线提交,评标过程的智能辅助以及合同签订的电子化管理,显著提升招标工作效率。同时,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了招标过程的公开性以及透明度,为高校招标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校招标信息化运行障碍
高校招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系统性障碍,这些障碍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从管理平台的分散性到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从信息系统的协同性不足到安全防护机制的薄弱,形成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这些运行障碍,对完善高校招标信息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招标管理平台分散化碎片化
高校招标管理平台呈现出明显的分散化以及碎片化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以及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分别构建独立的招标管理系统,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招标信息发布平台与电子投标平台以及评标管理平台相互割裂,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以及共享,平台功能设计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2]。分散的平台架构增加了系统维护以及运营成本,影响用户体验以及系统性能;各平台间的业务流程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满足招标工作全流程管理的需求;平台数据传输需要人工干预以及二次录入,增加了数据错误风险。这种碎片化的建设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招标业务规模以及不断提升的管理要求,影响了招标工作的整体效能。平台间的技术架构以及开发标准不一致,导致系统集成难度加大,升级维护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了招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
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招标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各招标管理平台采用不同的数据格式以及编码规则,缺乏统一的数据定义以及分类标准,供应商信息、产品规格与技术参数等基础数据缺乏标准化描述,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可比性。招标文件模板与评标标准以及合同文本等关键要素的格式规范不一致,增加了数据转换以及处理难度;数据采集以及存储过程中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有效的数据资产;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交换缺乏统一接口规范,阻碍了数据的顺畅流转以及共享应用。这种标准化程度低下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招标决策的科学性,制约了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化应用的深入发展。数据标准的缺失还导致数据统计分析困难,无法为招标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升以及业务创新的发展。
(三)信息系统协同性不足
高校招标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不足表现为系统集成度低以及业务协同效率差。招标管理系统与学校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未能实现深度集成,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存在壁垒,系统功能模块间衔接不畅,导致业务流程断点频现,跨部门与跨系统的业务协同依赖大量人工干预。系统间的数据同步机制不完善,造成信息更新滞后以及数据不一致问题;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以及权限管理机制,影响了系统间的安全协同;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功能优化脱节,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整体提升,难以满足招标业务协同办理的实际需求。系统协同机制的缺失导致业务处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招标工作的整体协调性以及连续性;跨系统业务流程的协同效率不高,增加了管理成本以及工作难度,制约了招标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安全防护机制薄弱
高校招标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防护机制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系统安全架构不完善以及防护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护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数据传输以及存储环节缺乏有效的加密措施,存在严重的信息泄露风险;访问控制以及身份认证机制不够严密,系统容易受到未授权访问以及恶意攻击[3]。数据备份以及灾难恢复机制不健全,影响系统的持续可用性;安全审计以及监控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及时发现以及处置安全隐患;招标敏感信息的分级保护制度执行不到位,增加了商业秘密泄露风险。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单一,缺乏主动防御以及动态响应能力,系统安全隐患日益凸显;安全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机制不完善,无法及时识别以及消除潜在威胁。总之,目前的安全防护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招标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三、高校招标信息化集成方案
针对高校招标信息化运行中存在的平台分散与标准不统一,协同不足与安全薄弱等关键问题,亟须构建系统化的集成方案,通过打造一体化招标管理平台与规范数据标准,建立共享机制与强化安全防护等举措,形成全方位的解决体系,推动高校招标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构建一体化招标管理平台
一体化招标管理平台的构建需以统一的技术架构为基础,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松耦合与高内聚。平台功能模块涵盖招标项目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电子招投标与开评标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项目管理模块能实现招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供应商管理模块能建立供应商资质评价以及黑名单机制;电子招投标模块具有在线发布招标公告与下载招标文件以及提交投标文件等功能;开评标管理模块能提供标书解密与专家抽取以及在线评标等功能支持;合同管理模块能实现电子合同的签订与履约监管以及付款管理。平台采用统一的用户认证以及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各模块间的无缝衔接以及数据共享。平台集成了招标数据分析功能,支持招标趋势分析以及决策支持,提升招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二)实施数据标准化规范
数据标准化规范的实施需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数据标准体系,从数据采集与存储以及交换到应用的全流程进行标准化设计,统一数据格式与编码规则以及接口规范,制定招标文件模板与评标标准、合同文本等关键业务要素的格式规范,实现数据的规范化表达,建立供应商信息与产品规格以及技术参数等基础数据的标准化描述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可比性,规范数据采集以及录入标准,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4]。应开发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接口,支持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施数据标准化评估以及监督机制,定期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及改进;建立数据标准化培训体系,提升相关人员的数据规范意识以及操作能力;设置数据标准管理岗位,使其负责数据标准的制定、维护以及更新,确保数据标准的持续优化以及动态完善。
(三)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信息共享联动机制的建立需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招标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预算管理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深度集成,采用ESB企业服务总线架构,建立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以及服务调用机制,开发标准化的接口服务,支持业务数据的实时同步以及共享。要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以及权限管理体系,保障跨系统业务协同的安全;优化跨部门业务流程,实现招标采购业务的全流程联动管理;构建数据共享目录,规范数据共享范围以及使用权限;建立共享数据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共享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制定数据共享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数据共享过程中的责任以及义务;设置专门的数据共享管理岗位,使其负责协调解决数据共享过程中的问题;建立共享绩效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共享效果,不断优化共享机制,提升协同效率。
(四)完善安全防护体系
安全防护体系的完善需构建多层次与立体化的安全保障架构。应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事件响应以及应急处置机制;在网络层面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以及漏洞扫描等安全设备,构建纵深防御体系;实施数据传输加密以及存储加密,保护敏感信息安全;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以及身份认证机制,防范未授权访问;完善数据备份以及灾难恢复体系,确保系统持续可用[5];建立安全审计以及监控预警机制,实时监测安全威胁;落实分级保护制度,强化重要信息的安全管控;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识别以及消除潜在安全隐患;建立安全意识培训机制,提升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构建主动防御机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安全威胁的智能识别以及防范;建立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四、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处招标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举措。本文从理论基础与价值入手,系统分析招标信息化运行障碍,提出一体化平台构建与数据标准规范,信息共享机制与安全防护体系等集成方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校招标信息化建设框架。通过构建统一的招标管理信息平台,规范数据标准,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安全防护,高校能够有效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体系,强化标准规范,深化信息共享,创新管理模式,持续推进招标工作向科学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梦茜,李垚,李晓妍“.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研究[J]. 投资与创业, 2024, 35(17):152-154.
[2] 包苏日娜. 高校采购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探究[J]. 中国信息化, 2024(5):75-76,63.
[3] 李凯,李天福. 高校建设工程招标采购工作实践与思考[J]. 中国招标,2024(2):187-190.
[4] 杨启航. 高校小额度招标管理优化对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4):212-214.
[5] 王丽敏,田明昊“. 放管服”背景下高校采购与招标管理的新模式[J].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3(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