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
张含月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不仅要重视科技驱动,也要突出文化引领。文化哲学强调以“文”化人,育人,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究,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并落实到生产主体的思想革新,对劳动者文化内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应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振兴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文化哲学;生产主体
引言
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国、复兴民族伟业的新时代,而生产力模式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这一时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1]。与传统生产力重物质、轻精神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同,新质生产力注重物质精神双重属性,突出文化引领作用,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文化哲学特性。这不仅从宏观上点明了文化环境对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提升,还从中观上影响了构成新质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在微观上显现出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将生产主体的思想观念革新置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位置,促进了新质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中,劳动者作为最活跃、最主动、最具革命性的生产主体,其思想观念的革新对于生产力的跃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宏观下沉到微观视域,致力于探究生产主体的思想革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双丰收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文化哲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定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新质生产力的“新”并非仅体现在科技层面,而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重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文化创新在推动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以新颖方式结合,以及引领产业实现深层次转型与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国运昌盛、民族复兴及民众富裕的深层精神基石与核心构成。“从文化哲学的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则是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系统。其中从广义的角度看,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可以统称为‘文化’”[2]。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但同时也揭示出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作为经济、政治的反映,必然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文化维护现实社会中与自身性质相同的东西,批判与自身性质相反的东西。而这种维护与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先进的文化思想理论能够为人们提供指导,为人们构建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社会制度与体制框架。通过协调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的社会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即生产主体的思想观念。而这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创新,所培育起来的人格意识、民族情怀、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都汇聚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尤为重大。因此,对新质生产力而言,文化的内在本质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外在展现则囊括了生产主体在物质与精神活动领域内所取得的全部成就,具体表达就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制造和产生具体的物质产品,而精神生产力则聚焦于人类创造和生产精神及文化内容的潜能和领域。传统生产力关注的是物质生产力,重视的是物质财富,而语言、文学、法律、道德、制度、思想、文化和技术等诸多因素都属于精神产品,常常被物质生产力所决定,难以发挥对物质生产力的反作用。究其原因,就是忽视甚至是缺少文化的引领作用。精神产品,无论是智力劳动的产物,还是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娱乐消遣等精神内容,都带有文化的特征,属于文化哲学的范畴。新质生产力不局限于物质生产力,而是对物质生产力的超越,突出精神产品,重视文化内涵,引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也是新质文化生产力。文化领域的生产力可被视作一种兼具精神与物质双重特性的生产性实践。它不仅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融合统一,也体现出文化性与经济性的生产性联结。换言之,文化并非生产活动之外的存在,实现精神与物质、文化与经济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促进,也是对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规定。
二、生产主体思想革新的文化意蕴
新质生产力要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促进经济社会由简单追求速度效率,过度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和高效能的集约化方式转变,增强新动能和新优势,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虽然这种转变要求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但首要的路径还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挥生产主体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如此就不能仅仅要求科技引领发展,也要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劳动者的深层素养。
无论传统生产力还是新质生产力,生产主体都是生产诸要素的核心,因为只有人才是生产力的主体,而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都是辅助主体的生产活动所展开,由劳动者创造和使用。“正因为具有主体性,劳动者才能成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才能成为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力量”[3]。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只是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尽管这些因素都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但没有劳动者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整合、挖掘、开发和运用,生产活动就不可能实现。然而,传统生产力的生产主体更多需要体力、知识和技能,而新质生产力则更侧重于智力和文化,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以文化为支撑,使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优化组合,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其核心在于能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即有足够的物质资源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还体现在精神层面,即追求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满足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物质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基础,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核心。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精神生活的渴求,需要生产主体思想观念革新,使劳动者呈现高素质化,能够丰富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生产主体思想观念革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为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生产主体与科技在生产力构成及演进中的角色与功能赋予了新的诠释。
生产主体思想观念的进步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更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同时,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跃升的首要动力,也为生产主体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无限的可能性。以科技为突破配置生产要素升级,目的不只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是为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科技毕竟是手段,即使发展到人工智能,也需要文化指引,“既要凸显工具理性,使科技研究和成果应用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要尊重人的价值和需求,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维护人的价值尊严,满足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4]。生产主体利用人工智能发展生产,解放了一些体力和脑力劳动,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契机。
三、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延伸
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探究,突出科技的驱动,缺少文化价值的引领。一方面,带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的全要素优化组合,“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这些都要受所处文化环境和所含文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同样发展经济,大力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要关注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培育具有生态意识的生产主体,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的绿色跃升,增强绿色产业创新,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指引,使生产主体不仅具有科技素养,也有责任担当,站在国家社稷、人民福祉的文化战略高度,增进生产全要素的文化跃升,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创新与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文化领域延伸,以文化创作生产为基本主题,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新业态、新类型。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文化更能够表征人的精神生活,不仅是凝聚人心、提升素养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筑牢幸福之基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却无法替代精神生活,“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需求上升规律’;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后果”[5]。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振兴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
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包括精神内涵,涉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突出作用。因而,相对于农业、机械制造、金融等物质生产行业,文化产业对生产主体的要求更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科技素养,更要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文化自信、自主发展、自立自强等主体性特征,“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还是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主体性双向赋能的桥梁纽带”[6]。如果说,传统生产力过于突出物质生产,激发人们无限的物质欲求,但缺少精神生活的滋养,那么新质生产力则是通过科技创新,解放生产主体的劳动强度,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基础上,上升到文化主体,以科技为驱动、文化为源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生产和传播高品质文化产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认同,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 丁立群 . 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哲学意蕴[N]. 光明日报,2024-10-14(15).
[3] 房玫 . 关于生产力主体性的思考[J]. 学术界,2010(10):127-132.
[4] 邓环.科技文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融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25-28.
[5] 王岩,秦志龙.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J].红旗文稿,2018(18):25-27.
[6] 王威峰.论文化主体性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发展: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视角[J/OL].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06)[2025-03-29].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41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