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中国养老金融现状以及发展对策探究
 

中国养老金融现状以及发展对策探究
常文杰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2)

      摘要:我国当前正遭遇一系列复杂的人口老化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中主要体现为“未富先老”“养老服务不足”以及“照护服务不足”。尽管中国在养老金融领域积极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养老制度在覆盖率、替代率以及制度成熟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面对中国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建议通过深化第一大支柱的改革,增加第二大支柱的覆盖面以及提升居民养老金融素养等多种具体方式,来发展养老金融,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应对和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养老金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社会
一、养老金融的定义
      养老金融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架构,旨在应对人口老化引发的各种问题,并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涵盖了一系列金融活动。其覆盖了三大核心领域: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1]。二、养老金融的现状
(一)养老金金融
      养老金金融是养老金融的核心和基础,它主要包含两大核心要素:首要的是养老金的制度设计,即借助政府、企业及个人三方共担的责任体系,搭建起一个既多元又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架构。其次是养老金资产的管理议题,即如何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市场导向的投资策略,确保养老基金价值得以稳健增长。1991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意味着我国开始正式研究以“三支柱”为中心的退休金体系[2]。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约10亿人,占总人口的 73%。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尽管覆盖率较低,但为职工提供了额外的补充养老金。第三支柱则是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个人退休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第一大支柱中,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金的首要支柱,涵盖了城市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两个主要部分。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基础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体现社会共济的基本原则,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执行,同时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第二大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它们与职业紧密相关,受到国家政策的指导,并得到单位和员工的参与,主要起到补充的功能。第三大支柱中,个人养老金制度构成了养老金体系的主要部分。2022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一行动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金融体系的正式启动[3]。
(二)养老服务金融
      养老服务金融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方面的财富积累和消费等多样化的需求,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活动。除了制度化的养老金,其还包括了非制度化的养老财富积累和养老财富的消费这两个主要方面。针对备老和老年人群的投资和养老保障需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已经逐步推出了包括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和养老基金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投资产品。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养老保险类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了6万亿元人民币,而个人养老金产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发行946只,其中储蓄产品466只,保险产品168只,理财产品26只,基金产品286只。
(三)养老产业金融
      养老产业金融是满足老年群体在物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养老产业提供必要的投资和融资援助。这同样涵盖两大核心领域:
      一是养老产业的融资活动,其根本宗旨在于推动养老产业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鉴于养老行业对资金需求的巨大以及回报周期的长远性,采用市场化或政策性的资金策略,对于进一步推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个要点聚焦于养老产业的资金投入,旨在探索如何高效分配金融资本,并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出发,明确金融资本在养老产业成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资料,养老行业被细致地分为12个核心类别,其中包括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和社会参与等。
      其中,养老照护服务和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构成了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两大核心行业。当前,银行信贷市场已成为我国养老行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而保险资金也已转变为养老产业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例如,截至2023年12月 31 日,个人养老金产品中,银行发行了 465 只储蓄产品,107只保险产品,显示出银行和保险资金在养老产业中的核心作用。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我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不断发展,一个日益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在生育观念上的重大转变,目前,我国正以空前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指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即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202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的人口年龄分布数据,到2023年底,我国总人口达14.09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5.33%,即2.16亿。根据联合国老龄化分类准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即标志着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已符合此标准,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4]。
      全球正面对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其他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也受到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影响。这导致了我国面临的养老难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未富先老”“养老服务不足”以及“照护服务不足”等几个方面。
(一)“未富先老”问题
      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养老金总资产规模达15.8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金资产的总规模仅占当年GDP总额的13.23%。2022年,日本的养老金资产规模达到了当年GDP总额的23.4%。从这一方面看,我国的养老金资产的投入比例不足。
      然而,截至 2023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1.27 万美元,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普遍水平。相比之下,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近30%,这表明日本是一个高龄社会。日本人均GDP为3.38万美元,而韩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19.2%,同样面临深度老龄化问题,其人均GDP为3.31万美元。
(二)“养老服务不足”问题
      2022年,我国养老护理补贴惠及943654人,老年养老服务补贴覆盖5748715人,分别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4%和 2.7%。2019 年,我国老年活动中心的数量为 193719,平均每917位老人仅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三)“照护服务不足”问题
      如表1所示,2020年,我国每户家庭平均人数为2.62人,较2010年的3.10人减少了0.48人。这一变化致使传统家庭照护的支持能力日渐削弱,进而加剧了养老服务的短缺问题。
      在2022年,民政机构和养老机构提供的住宿床位总数达到了10354803,每张床位平均需承载20位老人,凸显了养老资源的紧张状况。

四、养老金融发展对策
      鉴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本文从养老金融的角度出发,在养老金金融领域、养老服务金融领域和养老产业金融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养老金融的发展策略,以应对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中的“未富先老”“养老服务不足”和“照护服务不足”的问题。
(一)养老金金融领域
      首先,第一大支柱应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保障功能。此外,应该扩大养老金的投资途径,采纳如海外投资、非传统投资等多样化的投资策略,为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创造新的可能性。其次,第二大支柱年金的覆盖面亟须扩大。目前,我国的年金体系主要是基于自愿的原则。由于缺乏监管和法律支持,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发展初期。面对人口逐渐老龄化的问题,企业年金的自愿设立所能产生的效果是受限的。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年金投资范围及运营管理标准,以此拓宽企业年金覆盖面,并激励企业主动设立年金账户。最后,要增加第三大支柱的占比。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实现“老有所养”目标。提升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比重,不仅能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为居民开辟更多元的养老资金渠道。
(二)养老服务金融领域
      首先,需要提高居民对养老金融的认知,并协助居民确立早期规划和配置的观念。其次,为了减轻医疗护理的经济压力,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期照护的保险体系。同时,要增强家庭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重视与参与。鉴于医疗护理是老年群体最为显著且迫切的需求,因此,强化医疗保险产品的普及力度,对缓解其经济压力至关重要[5]。最后,应加速推进“时间银行”的发展,助力居民达到相互帮助的养老目标。“时间银行”的建立,旨在通过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的有效对接,为老年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新路径[6]。“时间银行”作为一种高效的互助养老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加养老服务的供应,还能有效地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此外,这也有助于形成尊重和爱护老人的正面社会风尚。
(三)养老产业金融领域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养老产业的扶持基金,并尝试通过PPP模式来支持养老产业的成长,以形成一个更加多样化的养老产业资金来源体系。要发挥市场化和政策性融资工具的协同作用,积极引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多元资本运作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养老产业,进而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1] 芮萌,龚铭.中国养老金融现状及与国际经验对比[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4,25(6):76-93.
[2] 李佩珈,平婧.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融的未来[J].国际金融,2024(11):47-59.
[3] 李国娟.河北省养老金融的探索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6):53-55.
[4] 王坤宇.做强养老金融支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J].产权导刊,2024(10):12-16.
[5] 李喜云.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10):106-108.
[6] 徐仁琼.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市场周刊,2021,34(8):176-178,18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