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探析
梁磊 何颖
(兰州工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摘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当前数字技术在养老金融中的应用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讨当前养老金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构建支持数智化养老金融发展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产品创新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与监管等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策略,以推动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数智化;高质量发展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数智化技术的发展为养老金融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数智化背景下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相应对策。
一、文献综述
老龄化是全球突出的社会问题,养老金融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集中在概念、发展困境及意义、发展模式三方面。
概念研究上,Blake(2006)[1]最早提出养老金金融概念,孙博(2016)[2]在国内定义养老金融,董克用(2021)[3]提出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三大支柱概念。
发展困境及意义研究中,林义(2023)[4]认为发展养老金融是应对老龄化战略的重要部分和扩大养老保障与服务领域的关键,胡金焱(2024)[5]指出当前存在资金缺口和制度不完善等困境,陆岷峰(2024)[6]强调了数智化技术对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意义。
发展模式研究多聚焦商业银行,如邢乐成(2019)[7]提出“平台+产品”模式,曹乐勇(2020)[8]提出四种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张旭(2020)[9]提出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国外养老金融发展快、成果多,数智化技术应用渐多,本文旨在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智化养老金融发展路径。
二、数智化技术在养老金融中的应用
一是统一行业信息平台。数智化技术通过整合政府、金融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商等资源,共建金融服务养老保障生态圈,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为多方协同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是拓展线上服务渠道。数智化技术丰富了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智化服务体系,实现了线上服务的个性化和便捷化,满足了老年人群体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实现客户精准画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金融机构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深入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和偏好。这有助于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强了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构建广覆盖、多触点的数智化服务能力。数智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构建广覆盖、多触点的数智化服务能力。这包括线上服务渠道的拓展及线下服务的数智化改造,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三、数智化背景下养老金融的挑战与机遇
(一)养老金融发展中的挑战
1. 技术进步加剧老年人数字鸿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1%,人口抚养比达到22.5%。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但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7%。技术进步虽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便利,但也加剧了老年人数字鸿沟。这不仅限制老年人享受数智化金融服务的能力,还影响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潜力。
2. 养老市场需求增加了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压力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 (2016—2030 年)》 提出,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3.62亿,占总人口的25% 左右。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市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大规模增长,这对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数智化技术应用可提升服务效率与消费者体验,金融机构理论上可借此提高服务质量。然而,受人才供给、产品创新及相关政策等因素限制,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3. 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风险管控的矛盾凸显
最新金融稳定报告指出,数智化技术应用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增加了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数智化技术促进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也带来新风险。从微观层面看,金融机构需构建全面的养老金融风险评估框架,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非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管控;从宏观监管角度看,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数智化金融产品的监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数智化技术虽能推动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提升服务个性化与效率,但需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风险,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二)数智化背景下养老金融面临的机遇
在数智化背景下,养老金融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数智技术在养老产品创新、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成为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首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能助力金融机构精准定位客户群体。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机构可实现更精准的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FOF(基金中的基金)等多种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设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矩阵,满足养老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其次,数智化技术能改善全链条养老金融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金融机构可拓展7×24小时咨询服务、动态监测、紧急呼叫和情感陪护,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增强养老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再次,数智化技术应用能强化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实现综合化投资管理。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投顾服务,设计“资产配置+养老规划+健康管理+法律顾问”的综合化养老金融服务场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规划服务,实现养老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鼓励各类资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积极科学配置“银发经济”领域相关股权、股票、债券、指数基金等多种形式资产。
最后,数智化技术能助力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养老金融机构借助智能化手段,可加强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养老金融运作。
四、国外养老金融的借鉴
(一)新加坡的数字养老金融模式
新加坡的数字养老金融模式以 SPM (SingPass Mobile)应用和 CPF 在线服务为核心,涵盖数字支付结算、数智化产品、个性化服务、知识普及平台及风险监管措施。其先进性体现在: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借助高速互联网和在线平台普及养老金融知识、提供服务;重视金融教育,通过丰富在线资源、工具及讲座,帮助公众理解养老金制度与金融规划;实施积极政策支持和有效金融监管,构建明确的政策框架与监管机制。该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强调技术提升效率与可达性,注重权益保护,值得我国借鉴。
(二)瑞典的数字养老金融模式
瑞典通过银行在线服务和专门应用程序管理养老金账户,利用数字平台管理产品并提供多样化选择。其模式特点包括:推动养老金融产品数智化与个性化,满足多样需求;采用加密技术和身份验证系统保障安全;政府、监管机构和企业间充分合作沟通。瑞典在养老金融领域运用先进数智技术,提升服务个性化与效率,对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有启示意义。
五、我国数智化养老金融发展策略
(一)培育数智化养老金融模型运行环境
我国应建立支持数智化养老金融发展的环境。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加强对 5G 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养老金账户管理、养老金融服务和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在鼓励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提供资金扶持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二)完善数智化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全面、高效的数智化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金融科技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达性和便捷性。这样既可以对现有金融产品进行改造升级,也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的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理财等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金融机构应强化与政府养老主管部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实现批量获客,并尝试老年学校、文体俱乐部等多种获客模式,做深客户群体金融服务。
(三)推动数智化养老金融产品创新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要加大数智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出更多个性化、高效的养老金融产品,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需要更加精准地了解老年群体的多元化投资需求,绘制更加精准的客户画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利用数智化技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开展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并提高养老金融服务的效率。
(四)加强养老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管
数字监管通过促进金融供给侧提供“守正创新”的服务,推动养老金融活动“扩面增效”。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中,通过智能化手段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机制,使养老金融风险管理实现“人工”到“智能”的转变,有利于养老金融的稳定和安全,实现高效的养老金融运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智化背景下,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数智化虽给养老金融带来老年人数字鸿沟、产品供给压力、风险管控等挑战,但也在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投资管理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创造了机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应从培育运行环境、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产品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与监管等方面发力,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突破发展瓶颈,构建适应国情的养老金融体系,实现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Blake David,Pension Finance,Chichester;John WileySonsLtd,2006.
[2] 孙博.老龄化时代应建立大养老金融思维[J].清华金融评论,2016(2):91-94.
[3] 董克用,孙博,张栋.从养老金到养老金融: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与逻辑框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1,10(6):14-23.
[4] 林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养老金融健康发展[J].经济学家,2023(12):11-13.
[5] 胡金焱,王田田.中国养老金融:现实困境、国际经验借鉴与发展对策[J].东方论坛,2024(3):1-11.
[6] 陆岷峰,徐玉锋.基于数字养老金融理论与国际案例借鉴的数字养老金融探索[J]. 金融科技时代,2024,32(5):23-32.
[7] 邢乐成.中国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 平台+产品”模式[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1):116-124.
[8] 曹俊勇,张乐柱.基于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经验的模式设计与案例实践[J].西南金融,2020(9):49-59.
[9] 张旭,曾章蓉 .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点[J]. 国际金融,2020(1):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