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韧性与遗产廊道构建的关联机制研究
梁福兴 田越豪* 高培翔 梁景慧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作者简介:梁福兴(1963—),男,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
通信作者:田越豪(1998—),男,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
摘要: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遗产廊道作为连接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关注。经济韧性作为衡量区域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指标,为遗产廊道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深入探析了经济韧性在遗产廊道构建方面的关联机制,揭示了经济韧性如何影响遗产廊道的规划、建设、运营及可持续发展,并分析经济韧性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产业发展、社区参与及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提出基于经济韧性的遗产廊道构建策略。
关键词:遗产廊道;经济韧性;关联机制
引言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遗产廊道作为连接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1],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遗产廊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是民族记忆与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3],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新引擎。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如何确保遗产廊道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具备抵御外部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当前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韧性作为衡量区域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指标[4],为遗产廊道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近年来,遗产廊道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理论探索方面,李辛夷[5]、任唤麟[6]等对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方法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应用方面,学者大多采用MCR模型和适宜性分析方法,研究范围涉及河流流域[7]、工业遗产[8]、丝绸之路[9]等。近年对经济韧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韧性内涵[10]与测度方法的深化[11]、数字经济与城市[12]、产业经济韧性结合的新趋势[13]等方面。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经济韧性在遗产廊道构建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实践路径及效果评估等方面仍缺乏深入探讨。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经济韧性在遗产廊道构建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理论,进一步揭示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本文将从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产业发展、构建运营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遗产廊道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并探索遗产廊道构建与运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关联理论
(一)韧性城市理论
韧性城市理论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与遗产廊道及经济韧性的概念紧密相连。该理论着重于城市抵御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经济波动) 的能力及快速恢复能力[14]。遗产廊道,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构成,须具备抵御市场、政策变动等挑战的能力,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传承与持续利用。其高韧性有助于灾后迅速恢复,通过有效修复与重建,保障文化服务功能。同时,遗产廊道需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创新保护模式、开发多元文化产品,维持吸引力与经济价值。面对挑战与机遇,遗产廊道需灵活应变,适时引入新文化业态,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从而彰显其经济韧性之强。这不仅体现了遗产廊道应对挑战的能力,更是其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韧性城市理论为遗产廊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了经济韧性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二)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它将文化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列,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及个人成就中的关键作用[15]。在探讨遗产廊道与经济韧性的框架下,该理论提供了深刻见解。文化资本涵盖文化遗产、艺术瑰宝、知识与技能,被视为具有转化潜力的经济资源。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现,其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构成文化资本的具体表征,通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途径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廊道运维提供资金,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地,文化资本的创新性被强调,遗产廊道融合传统与现代,能够创新文化表达与传播,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促进经济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提升适应经济变迁的能力。此外,文化资本在代际传承与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遗产廊道作为文化传承平台,能够传递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深远的文化价值,培育潜在的文化爱好者与消费者群体,进一步加深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为经济韧性奠定长远的文化基础。
(三)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梯度特性[16],其中经济韧性成为维系稳定与恢复力的关键。该理论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又深受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影响。遗产廊道作为跨区域的文化遗产纽带,其布局需遵循此理论。通过科学规划,将沿线各地的文化遗产按发展阶段与特色整合,构筑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展示带。这一过程加速了产业与生产要素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有效流动,从而驱动整体经济的稳健增长,并体现在文化遗产领域由高梯度向低梯度的转移。遗产廊道作为转移载体,不仅助力缩小经济差距,还增强了经济体的韧性。实践中,应引导高梯度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经验向低梯度地区扩散,提升廊道整体的保护效能与运营水平。如此,梯度推移不仅促进了对文化遗产的均衡保护,更为遗产廊道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韧性的增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二、遗产廊道构建运营策略
(一)完善廊道构建的阻力面
遗产廊道构建中,大多采用麦克哈格千层饼模式,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方法构建阻力面。计算区域经济韧性,并把高韧性区域设定为低阻力区,这是经济韧性导向的遗产廊道构建策略的核心环节。经济韧性高的区域,通常在面对外部经济冲击时具有更强的抵抗和恢复能力,能够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构建阻力面时,必须综合考量经济韧性、地形地貌、交通可达性、生态环境等因素。经济韧性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抵御风险、适应变革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关键。例如,中国在面对多重冲击时,通过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有效的宏观调控,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展现了其经济韧性。此外,区域经济空间过程阻力面模型的构建,也强调了经济过程阻力的空间分布和运动趋势的重要性。其中,经济韧性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遗产廊道的经济功能的发挥。同时,构建阻力面应兼顾经济韧性、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确保遗产廊道的和谐构建。因此,构建以经济韧性为核心的阻力面,可以为遗产廊道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空间导向和决策依据,有助于促进区域协同和持续发展,为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稳定支持。
(二)遗产廊道的文旅深度融合
由于遗产廊道空间依赖文化和旅游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遗产廊道文旅融合是强化区域经济韧性的首要策略。文旅融合是遗产廊道发展的核心,需深入挖掘遗产廊道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价值,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例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通过实施配套工程和开辟精品线路,打造出多种文旅品牌。同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此外,应根据遗产廊道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文旅融合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遗产廊道的保护、修复和文旅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成本。
(三)遗产廊道的多元化发展
经济韧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遗产廊道的多元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其一是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应以遗产廊道的核心文化资源为依托,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涵盖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休闲娱乐等多环节的产业链;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的发展,以丰富文旅产品体系;推动遗产廊道与农业、林业、体育等多元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心打造独具魅力的农旅、林旅、体旅融合新品,从而拓宽遗产廊道的经济渠道,进一步加固其经济韧性。其二是提升创新与研发能力。要深入挖掘遗产廊道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可以举办文化创意大赛、艺术展览等活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也可以建立遗产廊道数字化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拓宽文旅市场。遗产廊道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是遗产廊道的整体性要求,也是促进经济韧性提升的首要因素。
三、结论与展望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其构建与运营需要考虑到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经济韧性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经济韧性为视角,为遗产廊道的构建和运营提供了科学的空间导向和决策依据。遗产廊道阻力面的优化、文旅融合的深化以及多元化路径的拓展等措施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廊道区域经济韧性的增强,进一步提升遗产廊道应对风险的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经济韧性在遗产廊道构建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来增强遗产廊道的经济韧性。同时,可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验证基于经济韧性的遗产廊道构建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王凯,王军,周亚杰. 区域视角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考[J]. 城市规划,2024,48(6):4-13.
[2] 张子博,曹如姬,康峰. 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与遗产廊道适宜性构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1):40-51.
[3] 张书颖,龙飞,刘家明,等. 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3,46(2):1-14.
[4] 孙久文,孙翔宇.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 经济地理,2017,37(10):1-9.
[5] 李辛夷,夏海山. 铁路遗产廊道再生价值评价研究:以京张铁路(北京段)为例[J]. 南方建筑,2023(3):40-51.
[6] 任唤麟.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以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为例[J]. 地理科学,2017,37(10):1560-1568.
[7] 杜怡帆,史承勇,唐英,等. 流域视角下黄河流域遗产廊道空间构建研究[J]. 文博,2024(4):103-112.
[8] 张子博,曹如姬,康峰. 太白铁路沿线工业遗产时空分布特征与遗产廊道适宜性构建[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1):40-51.
[9] 汪永臻,曾刚. 空间视角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以甘肃段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 31(4):862-871.
[10] 荆林波. 韧性城市的理论内涵、运行逻辑及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机遇[J]. 贵州社会科学,2021(1):107-115.
[11] 田光辉,苗长虹,胡志强,等.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概念内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J]. 人文地理,2023,38(5):1-8.
[12] 生延超,谭左思,徐珊,等. 数字经济与旅游企业韧性:基于制度环境与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研究[J]. 旅游学刊,2024,39(9):47-61.
[13] 李中建,王志华. 我国县域经济韧性的实践检验[J]. 中国流通经济,2024,38(4):90-101.
[14] 王刚,吴嘉莉. 城市韧性:理论渊源、定位张力与逻辑转变[J]. 南京社会科学,2024(2):56-64.
[15] 李全生.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 东方论坛,2003(1):8-12.
[16] 李博翀,葛京凤,黄志英,等. 基于梯度推移理论的石家庄市城区住宅地价时空演变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4):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