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基建、人才与技术的三维耦合机制:新质生产力重塑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的机制研究
 

基建、人才与技术的三维耦合机制:新质生产力重塑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的机制研究
周巧燕
(福州工商学院财经学院,福建 福州 350715)
基金项目:2024 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JAS24199);2024 年度福州工商学院横向科研项目(GSHX2024030)
作者简介:周巧燕(1996—),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学。
    摘要:农村电商经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支撑,构建了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平台。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农村电商领域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基于“数商兴农”政策框架,本研究系统解析新质生产力要素,构建“基建—人才—技术”三维支撑体系,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新农人培育系统化以及技术迭代深化等方面,系统性重塑农村电商的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村电商;数商兴农;高质量发展
    引言
    传统农村电商发展长期受制于地理与物流条件,其市场覆盖与销售效能受到显著制约。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赋能正在重塑这一格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有效突破了地域空间限制,构建了全国性农产品流通网络[1]。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2.90%[2]。这一增长曲线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集群的协同支撑,其不仅实现了供应链效率的量级提升,更推动了营销精准化与服务个性化范式转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需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要素资源整合,通过“数商兴农”战略的实施,构建新型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同步推进数字基建与农民增收机制创新。
    一、农村电商的现状与挑战
    (一)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早期政策从制度层面确立发展基调,但缺乏系统性支持框架;后续通过多部门联合实施示范工程,分阶段推进物流网络、人才培育与数字基建,推动发展规模化[3]。近年来政策凸显技术驱动导向,重点构建全链路数字化平台提升供应链效率,实施品牌专项计划强化产品溯源溢价能力,创新仓储配送融合模式优化末端服务。制度演进与网络零售规模持续扩张形成互动,政策工具创新与数字技术渗透的协同效应,有效释放了农村电商的产业潜能,形成覆盖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现代化服务体系。
    (二)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1. 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电商现代化进程面临双重制度性约束。在基础设施领域,尽管初步构建了覆盖网络,但空间配置失衡与数字基建缺位导致服务效能衰减,地域分散性加剧了建设边际成本,传统设施运维失序与智慧化转型滞后形成叠加效应;在电商经济维度,价值链短板制约产业升级,初级产品主导、品牌化缺失与数字技能鸿沟削弱市场竞争力,而金融支持薄弱与数据利用低效进一步加剧了要素错配。物流体系则受限于区域发展梯度差异,东部成熟网络与中西部资源禀赋间的时空错配推高流通损耗,冷链断链与成本转嫁机制抑制全国市场整合,形成“高成本—低效率—弱可持续”的闭环困局。
    2. 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匮乏
    农村电商人才发展受制于城乡制度性落差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公共服务非均衡配置与营商制度缺陷形成流动壁垒,代际断层加剧了人力资本积累困境。从业主体呈现知识技能双重约束,中等教育群体为主力,存在电商运营等专业领域系统缺口。产业同质化竞争与收益波动削弱人才留存机制,薪资刚性及职业风险降低了岗位吸引力。深层矛盾在于人力资本投资与产业升级需求错配,传统管理模式滞后与公共服务短板加剧了人才流失。
    3.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首先,农村电商发展受制于产业离散化与标准化体系缺失的双重结构性矛盾。产业空间分布碎片化割裂了生产与市场的内生联结,利益分配机制松散导致规模经济效应难以释放,部分经营主体治理架构缺位进一步削弱了质量管控与供应链协同能力。技术渗透不足与物流网络断层形成要素约束,智慧化转型滞后既推高交易成本,又衍生出存储损耗、配送迟滞等系统性问题,加剧了消费信任危机。其次,市场信息机制失灵与标准化缺位构成深层障碍。互联网技术应用滞后与信息管理人才匮乏导致数据碎片化,产权界定模糊与数据安全漏洞加剧了“信息孤岛”效应,抑制了市场透明度提升。传统营销路径依赖更使农产品陷入“高投入—低溢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一)新质生产力概述
    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与制度创新深度耦合催生的新型生产范式,其本质是通过新技术、新模式与新组织形态的有机融合,重构以效率跃升、质量精进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产力要素体系[4]。在“数商兴农”实践中,新质生产力作为农村电商的驱动引擎,通过渗透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人才培育及生态资本转化等维度,重塑农业经济底层逻辑,构建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价值重构的螺旋上升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内生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1. 新质生产力为农村电商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与要素重组,系统性重构了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体系。其核心逻辑在于数字技术与传统生产函数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产品溯源体系、物联网实现供应链全链路可视化、智能合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共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2. 新质生产力重塑农村电商人才培育体系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渗透与人力资本升级的协同演化,重构了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的底层逻辑。其核心要素在于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重点培育兼具数字运营能力与乡土实践智慧的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赋能—创业孵化—生态反哺”的闭环培育体系,依托沉浸式数字平台培育“数字新农人”。通过新业态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最终构建数字技能与当地知识深度融合的人才生态,为农村电商价值链攀升提供智力支撑。
    3.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技术要素耦合创新
    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函数的深度重构,系统性重塑了农村电商市场与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智能算法解析消费偏好,驱动供需精准匹配;机器学习优化仓储网络布局,实现冷链物流效率跃升。分布式数字平台突破要素流动约束,催生云端协同新型组织模式。直播电商与即时零售重构交易场景,智能合约规范协作关系,沉浸式技术增强消费体验。技术驱动倒逼从业者兼具数字工具应用能力与乡土市场洞察力,构建双向赋能生态闭环,横向贯通数据共享链路,纵向整合全价值链资源。该过程不仅弥补了质量管控、物流时效等结构性缺陷,更通过要素重组创造增量价值,推动土地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技艺价值重构,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范式革新。
    三、新质生产力重塑农村电商生态系统的实施机制
    (一)推动农村电商完善基础设施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优化需构建“政—产—物”三维协同体系。政府层面应强化数字治理效能,通过社区服务枢纽整合政务便民与农村电商服务功能,构建网络监管、数字治理与商业服务多轨协同支撑框架;同步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制定标准化数据接口规范,构建信息采集、分析与决策闭环体系,形成可持续的信息中介培育机制。品牌培育需融合文化赋能与数据驱动逻辑,将农耕文明符号转化为品牌叙事要素,通过新媒体矩阵构建沉浸式营销场景;构建数据驱动型柔性供应链体系,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子品牌联动计划,形成品质文化双重溢价效应。物流体系优化需实施基建升级与数字改造双轨战略,强化冷链设施区域均衡布局,部署智能调度算法与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形成高效协同、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物流生态系统。该体系通过三方协同作用,系统性破除农村电商发展桎梏,实现了数字技术优势向产业增长动能的转化。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农村电商人才发展体系重构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双轨并进特征:其一,构建“理论研修—实践孵化”双元培养模式,分层设计培训体系。基础层面针对普通农户开发数字工具应用模块,强化智能设备操作与平台运营基础能力;进阶层面向创业群体开设大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课程,提升市场研判与商业模式创新能力。通过“田间实训—云端模拟”混合式教学,培育兼具农业生产认知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并建立“赛事选拔—典型培育”成长通道,形成示范效应。其二,实施“乡村人才回引计划”,构建“政策扶持—金融助力—技术赋能”三维支持体系,破解人才空心化难题。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乡一品”电商品牌矩阵,培育“非遗传承人—网红主播”跨界团队,构建“农产品溯源+文化叙事”内容营销体系。通过建立“政府—平台—协会”协同治理机制,制定区域电商人才认证标准,形成“引进—培育—认证”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三)夯实技术基础,助力数字升级
    新质生产力驱动农村电商市场融合与农产品标准化升级需构建数据赋能的协同治理体系。在市场融合层面,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动态需求预测模型,整合消费偏好、区域特征及趋势预测生成多维决策画像,推动电商决策范式向数据驱动转型;建立全要素农业数字平台,集成质量追溯、供应链可视化及市场响应模块,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数据闭环;打造农村电商大数据中枢,实现产业数据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构建精准市场洞察与决策支撑系统。在标准化升级层面,应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农户参与”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科技特派员网络与田间学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物一码”分布式溯源体系,针对特色产品实施区域性品质认证与数字防伪标识。创新“线上节会+产地直播”营销模式,深化“预售定制+柔性生产”供应链创新,开发订单数据驱动的金融衍生品,形成“生产—销售—金融”价值链闭环,强化产业抗风险能力与农户收益稳定性。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系统性重塑农村电商发展范式,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与市场标准化等领域形成了多维突破。其以数据要素重构传统生产函数,催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向智能化转型,驱动供需匹配效率与质量管控能力双重跃升。构建“数字基座+人才矩阵+标准体系”协同框架,不仅能突破物流时效、质量溯源等结构性约束,更可推动产业链向“生产—加工—营销”全价值链延伸。技术创新催生“云端协作”“沉浸式营销”等新型业态,倒逼从业者数字素养与乡土认知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组织—制度”三螺旋演进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农户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能够在要素重组中释放增量价值,实现乡村振兴从“产业赋能”到“生态重构”的范式跃迁。
参考文献
[1] 张寒,张晓宁.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学术论坛综述[J]. 农业经济问题,2024(8):139-144.
[2]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5%,有哪些推动因素?[EB/OL].[2024-04-12].http://www.scs.moa.gov.cn/xxhtj/202404/t20240424_6454290.htm.
[3] 秦芳,王剑程,胥芹.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农户增收?:来自农村电商发展的证据[J]. 经济学,2022,22(2):591-612.
[4] 洪银兴. 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J]. 经济学动态,2024(1):3-11.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