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和应对措施分析
赵翊含
(青岛万嘉集运物流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1)
作者简介:赵翊含(1988—),女,本科,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货运财税。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先阐述了当前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但不限于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沟通缺乏系统监管、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缓慢;然后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和账龄分析、做好内部沟通、制定操作流程、完善现有的应收账款考核制度、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期改善当前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确保应收账款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应对措施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一)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过度重视市场份额提升,却忽视了风险防范,核查客户背景的力度不足,随意赊销,缺乏有针对性的信用等级档案管理。同时,只是对业务和箱量进行关注,对于应收账款回收期过度延长的情况未予重视,难以确保企业及时地收回大量应收账款。除此之外,由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具有非常多的客户,一般是利用外币的形式进行业务结算,折算后产生的金额大,与其他行业相比,企业更容易发生财务风险问题。
(二)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要想确保应收账款工作顺利实施,促进应收账款管理效率提高,需要有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然而,当前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三)缺少内部沟通和系统监管
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内部,要想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高质量地完成,提升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销售部门和操作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多沟通交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但在当前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面临挑战,主要由于销售、操作和财务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信息沟通不畅,以及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具体表现为:销售部门在工作中盲目赊销给信用不佳的客户,操作部门未建立共享平台以实时共享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对业务细节了解不足,因此难以有效督促收款进程。若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全面统筹销售、操作和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并进行详细记录,不仅会影响催收工作,还会降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
(四)考核制度不健全
考核制度不健全也是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有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只是注重市场份额,既应用销售业绩,又运用奖金挂钩的方式,在业绩评价方面以实行业绩为指标,没有将以客户信用控制为主的约束机制考虑好。与此同时,由于考核制度不完善,销售人员即便在平时对效益问题进行关注,有些方面考虑得也会不全面。而且在维护客户业务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常常也不够合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经营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缓慢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合理的应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过程中,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为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然而,当前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尚显不足,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这不仅阻碍了应收账款信息在内部的高效流通,也增加了对业务流程有效监管的难度。
二、做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要想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1]。同时,企业需从现有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出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始终将其视为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来抓。近年来,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市场不断发展,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货运代理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促进自身发展,往往会选择延长款期。但通过上述的方法,应收账款不仅会增加,还可能发生风险问题。所以为确保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质量,务必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
对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工作,信用标准应被视为最关键的一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需携手合作,共同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并加大对业务客户征信背景的调查力度。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应采用有效的搜集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广泛搜集客户信息,并细致评估赊销客户的信用状况[3]。
(二)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和账龄分析
要想提高应收账款管理的效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需要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和账龄分析。在赊销业务这一产生应收账款的源头上,要想避免产生应收账款,应注重应用付现的方式,这样还能降低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对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而言,应在运费账款到账后再执行相关制度,为客户签发货运提单。企业需将应收账款的工作任务明确分配到每个部门员工,确保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从而保障各部门能高质量地完成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应保持联系,多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务部门需要向操作部门提交货运业务,操作部门需要配备具体的货物[4]。财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应收款到账情况,并据此了解详细状况,要求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海运提货单,并及时签发。具体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采取账龄分析法。这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方式,能对超出结算的具体限额进行明确,找到具体的原因。企业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应收账款业务会议,要求财务部门参与,并加强对应收账款情况的整理。
(三)做好内部沟通,制定操作流程
在进行应收账款工作的过程中,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要按照相关的流程,对现有的应收账款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并以业务系统为核心。销售部门、操作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要多沟通交流,相互配合,做好各自的工作,以完成应收账款的回款[5]。第一步是录入信息。操作人员需要向系统中认真录入业务委托书,确保该业务委托书中含有的信息多而具体,尤其是提单号和签单方式必须有。第二步是账单生成和发送。业务结束后,在系统中,操作员负责生成账单,并迅速向客户发送费用账单,同时完成对账工作。系统还会自动记录账单生成与发送的时间。第三步为开具发票。操作员在系统中提交开票申请,财务人员随后进行发票的开具。由此除了能提高开票的及时性以外,还能降低发生错误的概率。同时,系统能将开票的时间记录好。第四步是收款和核销。应收账款回款后,财务人员应意识到系统起到的作用,并通过该系统将收款核销做好。账单编号特别重要,涵盖具体的客户提单下费用的明细单号,而且该系统也特别重要,能记录好具体的时间。企业生成详细的报表,借助该系统和内部各个部门保持联系,并进行沟通,有利于提高应收账款回款工作的智能管理水平。
(四)完善现有的应收账款考核制度
为将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完善现有的应收账款考核制度,并明确绩效的目标,加大考核力度,采取有效的考核方法,全面考核销售人员和结算对账人员工作实施的具体情况,以提高考核工作水平。同时,在考核销售人员时,企业可将应收账款是否到账等量化指标与绩效考核奖金挂钩。通过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促使他们合理选择赊销方式及评估用户信用,以有效催收应收账款。除此之外,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流动资产当中应收账款占据一定地位,企业需要予以重视,并在今后重点管理,加速回款,确保资金能正常周转,得到合理应用。在当前市场变化的背景下,充足的现金流对于提高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硅谷银行因现金流不足而破产的案例所示,现金流量管理不善可能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重视现金流的管理,以避免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五)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涉及非常多的操作环节,费用项目具有一定复杂性,在结算过程中,对账结算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错误。所以,今后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要想有效实施应收账款工作,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就需要发挥网络优势,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打造,确保业务和财务顺利开展,并结合在一起,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对于对账结算人员而言,应意识到财务管理系统起到的作用,并借助该系统认真导入客户应收账款明细,及时提交给客户,由客户确定对账问题。这时系统会记录好具体的时间。同时,要先完成应收账款到账核销。在具体实施期间,若财务人员了解银行已收到的应收账款,可充分利用系统优势,高效执行,并及时通知签发海运提货单的工作人员。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管理人员在监督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时,可依据财务管理系统中记录的时间信息,特别是应收账款的生成时间和到账时间等,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制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打造专业的工作平台,制订应收账款工作计划,除了能确保应收账款的合理性以外,还能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效率,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莹.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 中国市场,2024(30):183-186.
[2] 彭望. 应收账款的精细化管理与坏账风险控制探讨[J].商业文化,2024(19):113-115.
[3] 黄鑫. 企业应收账款全过程管理研究[J]. 市场周刊,2024,37(27):116-119.
[4] 刘蔚冰.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及管理对策探析[J]. 商讯,2023(3):96-99.
[5] 张博.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