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音乐+文旅”双轮驱动:中小城市户外音乐节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
 

“音乐+文旅”双轮驱动:中小城市户外音乐节对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
商培培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摘要:本文以“空间溢出效应”为核心视角,探讨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的主要表现,并从资金、运营、市场3方面探讨当前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路径,以加强户外音乐节对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
      关键词:户外音乐节;中小城市;空间溢出效应
引言
      随着文化消费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小城市正探索通过“音乐+文旅”模式突破传统经济结构。户外音乐节作为一种高流量、强体验的文化消费形态,逐渐成为中小城市激活文旅经济、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空间溢出效应”为核心视角,结合案例分析与数据实证,探讨户外音乐节如何通过直接消费拉动、产业联动创新及品牌价值传递,推动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多维增长。
一、空间溢出效应的定义及机制
      空间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政策或社会现象对邻近或关联区域产生的跨域影响。这种效应通过资源流动、技术扩散、知识传播等渠道,形成区域间的联动网络[1]。随着“Z世代”的崛起与消费升级,体验经济蓬勃发展,年轻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现象持续升温,户外音乐节已成为新型文旅融合的载体,正引发文旅产业的结构性变革,成为激活地方消费活力的关键抓手。下面将从直接溢出、间接溢出和品牌溢出3个方面探讨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对区域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一)直接溢出:直接消费拉动
      户外音乐节对中小城市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直接体现在对门票、交通、餐饮、住宿等现场消费的即时拉动。户外音乐节的规模越大,来参加的外地观众占比越高。据统计,大型音乐节观众中,30%~50%的观众选择乘高铁或自驾出行,平均停留时间为2~3天。音乐节期间,承办城市商圈客流量普遍增长30%~50%。部分音乐节设置市集摊位,单日租金收入可达10万元,商户平均利润较平日能增长3~5倍。单场万人规模音乐节需临时雇佣安保、保洁、志愿者等500~1 000人,人均日薪150~300元,直接增加了本地居民短期收入。地方政府通过场地租赁、门票分成等获得直接收益。公园、体育场等公共设施通过承办音乐节实现资源变现,同时提升了设施利用率。以2024年温州大麓青年音乐节为例,4天内吸引10万人次观演,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75%,酒店入住率达到100%,跨城消费特征显著。直接营业收入为4 000万元,其中餐饮摊位营业额超1 000万元。音乐节期间,周边3 km内餐饮、零售商户营业额提升50%~70%。政府通过租赁场地、税收等一系列途径获得收入400万~500万元,同时卫生间、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得到了提升,为后续招商提供了便利。
(二)间接溢出:产业联动创新
      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还可以为当地物流、文创、旅游等关联产业带来收益。举办音乐会需要提前搭建舞台、租赁音响设备,其中 60% 以上由本地供应商承接,直接促进了本地企业订单量增长,其余设备材料的运输和物资储备则能带动本地物流企业业务量的短期增长。同时,应援物、文创产品等音乐节周边商品的销售额占比可达总收入的5%~10%。部分音乐节还通过线上直播分账、品牌广告植入等实现额外创收。一些承办城市抓住机会推进文旅联动消费,结合地域文化设计主题,打造音乐节IP,通过音乐活动串联自然景观、当地文化、商业服务等要素,形成“音乐引流—场景消费—产业延伸”的闭环经济模式。以贵州省为例,其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非遗资源与独特的自然风貌,成功打造了“音乐节+非遗展+山地旅游”模式,形成了文旅产业发展的“贵州样本”。2022年,荔波酷玩音乐节直接将舞台搭建在梯田、溶洞等自然景观中,强化“山地+音乐”的沉浸感。其在演出环节中加入“民族音乐舞台”,将非遗音乐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在音乐节现场设置非遗工坊,使游客可体验苗绣、银饰锻造、侗布制作等技艺,购买非遗文创产品;并将音乐节与八泉峡、梅雨潭等景区联动,使乐迷凭门票可享景区优惠,形成“观演—旅游—消费”闭环,延长观众消费周期,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三)品牌溢出:城市形象提升
      成功的音乐节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旅形象。中小城市受限于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传统文旅项目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户外音乐节通过“轻资产、高流量”模式,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运营,可快速形成差异化IP,帮助城市塑造年轻化、开放化、国际化的品牌形象,同时强化文化辨识度与情感认同。承办城市或利用草原、沙漠、竹林、海洋等地貌特色,或利用服装、建筑、手工艺品等当地特色,打造城市核心记忆点,强化城市标签,塑造城市气质。以张北草原音乐节为例,其通过“草原+摇滚”组合,将音乐与草原风情深度契合,使河北张家口从“冬奥小城”升级为“中国草原音乐圣地”,搜索指数提升300%。据蓝色光标测算,一场5万人规模的音乐节,可产生超100万条社交媒体内容,相当于5 000万元级广告投放价值。户外音乐节通过设计标志性舞台、制造演出名场面、鼓励观众共创等一系列活动,制造社交媒体爆点,提升城市形象[2]。
二、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存在的问题
      但是中小城市在依托音乐节推动文旅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资源禀赋不足、市场经验缺乏等挑战。下面将从资金、运营、市场3方面探讨当前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压力:招商难与成本控制失衡
      相较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着赞助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国际和国内的快消品牌更倾向于赞助一线城市的音乐节,中小城市招商则主要依赖本地房企或文旅企业,容易出现招商缺口,导致舞台规模被迫缩减、观众体验下降等后果。有些中小城市举办户外音乐节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度极高,资金超 50% 来自财政补贴。部分城市为吸引主办方,承诺补贴场地费、安保费等,但后续兑现率不足60%,因此引发主办方诉讼的事件屡见不鲜。此外,承办户外音乐节还存在一系列的隐性成本,如道路拓宽等基础设施临时升级费用多由地方政府承担,增加了单场成本,但仅考虑短期活动需求,复用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
(二)运营短板:专业能力与基础设施不足
      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都存在策划同质化的问题,多数音乐节依赖“大牌拼盘+市集餐饮”模式,缺乏差异化内容。观众吐槽“相似歌手、同质活动”,导致审美疲劳。据统计,70%中小城市的户外音乐节直接复制草莓音乐节或迷笛音乐节的模式,缺乏本土特色。部分音乐节甚至因为在地文化与音乐节主题不兼容,导致文化冲突,引发负面效应。相较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硬件设施薄弱,部分城市缺乏大型露天场地的配套支持,临时搭建设施质量较差,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突发性的人流涌入导致住宿、餐饮价格飙升,甚至出现“一房难求”或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问题,影响游客留存意愿。此外,中小城市缺乏大型活动统筹能力,容易出现安保不足、应急预案缺失的问题[3]。
(三)市场风险:票房波动与品牌失效
      相较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户外音乐节 60% 以上收入依赖票务,但户外音乐节对天气依赖度高,雨天退票率可达70%。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损失极为惨重。因成本限制,主办方常以“大牌+冷门乐队”组合降低支出。中小城市议价权低,倘若遇到头部艺人违约临时取消演出,就会引发观众集体退票,票务亏损可达几百万元。目前,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普遍持续时间不长,80%中小城市音乐节仅举办1~2届即停办,无法形成IP效应。部分主办方为降低成本压缩演出质量,或过度追求流量忽视艺术性,导致口碑下滑,品牌沉淀困难。基层还存在专业人员不足、机制不完善等缺陷,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容易出现研判滞后、回应与处置脱节等问题,导致城市文旅形象受损,游客数量锐减。
三、优化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中小城市需正视资源边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文化创新为核心,通过问题导向的精细化运营,加强户外音乐节对区域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
(一)政策与市场协同
      为缓解资金压力,中小城市可成立城市文旅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按比例跟投,撬动社会资本品牌;与专业主办方成立合资公司,分摊成本与收益。赞助方面,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应构建多元化赞助模式,与本地餐饮、交通等企业联合,覆盖部分成本。可以引入AR虚拟舞台或分众音响系统,吸引科技品牌赞助,实现科技赋能变现。同时,要优化成本结构与资源整合。可先从艺人成本入手,组合“顶流+新锐”阵容,用本土乐队替代高价艺人,规避高风险艺人,降低口碑风险;再通过精准营销降低推广成本,联合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定向推送,低成本触达目标群体。要多利用公园、体育场馆等现有场地,减少搭建费用;提升场地安全等级,形成长期可用的公共资产,提高复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二)提升专业能力
      中小城市应进行长期战略规划与差异化定位,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制定音乐节品牌战略,避免盲目跟风。应通过市场调研确定目标人群与主题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可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活动策划与执行能力,避免“外包依赖”。要为音乐节配备专业安保团队,预留应急资金,应对天气、政策变动等不可抗力风险;建立常态化志愿者培训机制,覆盖导览、秩序维护、多语言服务等场景,通过标准化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与反馈机制,活动后收集观众评价与投诉,建立问题台账;通过社交媒体舆情监测优化餐饮价格、卫生设施等服务细节;推进环保与可持续运营,推广绿色理念,提升城市形象[4]。(三)强化文化融合
      强化文化融合就是要通过多维度策略将地方文化基因融入音乐节,提升中小城市音乐节的独特性,增强观众黏性。首先,要将本地文化符号植入户外音乐节的场景之中,以地方标志性建筑为灵感设计舞台,利用传统工艺打造沉浸式展区,实现舞台与装置艺术的本土化。其次,要将本土音乐元素创新融合,推动传统乐器现代化,鼓励本地乐队用方言创作歌曲,实现音乐内容的深度文化嫁接。同时,可开设文化工作坊与市集设计,设计“音乐节+城市文化”的联动路线,实现观众互动式体验在地文化。后续应建立“文化创新实验室”,聘请专业人士做顾问,培养本土音乐人与创意项目,实现文化IP的长期孵化,并将部分音乐节收入投入本地文化保护基金,实现可持续运营。
四、结语    
      户外音乐节通过“音乐+文旅”的双轮驱动,为中小城市提供了突破地域限制、激活经济潜力的新范式。其空间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即时消费增长上,更通过品牌塑造与产业联动实现长期价值。但中小城市承办户外音乐节仍存在着资金压力、运营短板、市场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政府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强化文化融合,构建可持续生态,推动中小城市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 凤凰网.国务院:研究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EB/OL].(2025-4-18)[2024-8-3].https://finance.ifeng.com/c/8bkemqB2nu3.
[2]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5,38(7):120-142.
[3] 汪睿.区域文化旅游融合的户外音乐节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33(3):88-90.
[4] 张先悦,张茵.户外音乐节互动仪式共睦态体验形成机制及后续效应:以迷笛音乐节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6):837-846.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