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刘苑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文旅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徐州市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分析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及文旅产业融合现状,探索徐州的文化资源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此为徐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徐州;文化资源;文旅产业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趋势[1]。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汉兵马俑、汉代文物、楚王陵等特色汉文化标志,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发展优势。此外,近两年徐州旅游业增长呈现明显趋势。数据显示,2024 年“五一”假期,徐州共接待游客约571.78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实现旅游总收入51.46亿元,同比增长28.04%;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248.6 万人次,同比增长 52.4%,其中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外地游客占比为62.8%,创历史新高。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徐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徐州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汉文化资源丰富
      徐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势头较好[2]。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遗产,在徐州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与修复[3]。以汉文化景区为例,这里不仅集中展示了徐州汉文化的精髓,游客还可以下到墓地,近距离接触汉画像石,感受汉文化的魅力。
(二)产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徐州文旅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机制体制不够健全,加上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文旅类龙头企业少,市场运作能力较差,文旅品牌效应有待加强[4]。徐州文旅产业发展迅速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文化景点收入、餐饮等服务业方面,产业发展存在的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加上文旅产品影响力较弱,在挖掘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方面还存在不足,亟须在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上继续革新。
(三)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
      此外,徐州在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区被拆除了,或是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例如徐州市中心的钟楼建筑,被开放式停车场包围,没有受到重视,未来也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化过度开发的问题也时有发生,一些文化景点被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韵味。例如,徐州回龙窝片区建筑虽然尽可能地突出了古城的特色,也有保留城墙遗址,但是后期的夜市、集市活动太过大众化、商业化,未能体现汉文化特色。
      虽然徐州对古城内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与修复,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等方式,不断提升徐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这些文化资源未能切实突出“汉文化”的精髓,游客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缺乏参与感,也未能切实了解文化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徐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徐州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断推进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首先,徐州在文旅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深入挖掘城市特有的竞争力,徐州建成并投用了多个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如徐州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徐州乐园、徐州方特乐园等。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文旅产品的创新供给,还推动了文旅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同时,徐州还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徐州市委、市政府编制完成了《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开发规划》和《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以“新文旅”焕发老城活力,以“新业态”塑造现代城市新形象。其次,徐州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技术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数字演艺、沉浸式展览、影视制作、国潮设计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丰富了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体验,激发了文化市场活力。特别是光影秀等新型演艺形式,将旅游场景从白天扩展到夜间,激活了城市夜经济。例如,徐州打造的情景式演艺节目《彭城风华》,通过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演员的真实表演相融合,重现经典,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震撼和感觉上的满足,成为徐州“夜游”绚丽的名片。
      此外,徐州还积极推进文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徐州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着力打造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徐州成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5]。徐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见表 1。由表 1 可知,徐州市旅游市场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据统计,2024 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总量达 8 440.79 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15.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9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在入境旅游方面,徐州市共接待入境过夜游客 5.35 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增长82.3%,其中外国游客达 4.61 万人次,增长 92.1%。旅游外汇收入达6 973.15万美元,增长17.8%。另外,国内旅游市场同样表现强劲,全年接待国内游客 8 435.44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国内旅游收入达890.86亿元,增长11.6%[6]。

 

(二)境外游客稀少,城市国际知名度不高
      2024年,徐州市旅游市场游客结构呈现显著的不均衡分布特征见表2。徐州2024年游客接待总量达8 440.79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规模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达8 435.44万人次 (占比为99.94%),构成旅游市场的基础客源。然而,相比之下,入境过夜游客规模仅为5.35万人次(占比为0.06%),显示出典型的“单极集中型”市场结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入境游客中外国游客达4.61万人次,占入境总量的86.17%,表明国际客源市场具有较高的纯度特征。这种结构性特征体现出徐州对于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国际知名度不高。
(三)文旅产品大众化缺乏创新
      然而,徐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升文旅产品的品质和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加强文旅产业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等。这些问题需要徐州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解决。徐州开展过的文旅活动包括赏花、伏羊节、汉服巡游、文艺演出等活动,常见的文旅产品包括冰箱贴、非遗香包、食品类特产等,与江苏省内很多城市的文旅产品类似,缺乏创新性。徐州伏羊节是特色活动,与徐州本地的饮食文化有关,却很少有官方正式科普和宣传,且每年的活动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三、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徐州发挥了其丰富的两汉文化资源的优势,保护文物,修复文化街区,同时建成并投用了多个重大文旅产业项目,推动了文旅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徐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仍需不断努力和创新,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打造独属于徐州的特色文化品牌。例如,针对《彭城风华》这类成功的文化演出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还可以在一些节假日推出特别场,通过线上邀请函的形式,征集观众志愿者参与,既能增强观众的体验感,给观众留下深刻且特殊的记忆,也能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此外,徐州市政府可以合理整合城市资源,引导本市各大景区,结合游客不同喜好和需求,规划多条特色旅游路线,并选取合适的位置建造游客集散中心,一体化展示徐州最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旅产品。同时,游客集散中心还可以配备中文及外语宣传手册,增设中英文双语徐州两汉文化宣讲视频,让境内外游客都能深入了解徐州特色两汉文化,提升游客体验感。另外,政府可以联合当地高校和相关企业,创建文化产业聚集区,孵化产教融合项目,开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课题,专项资助,为徐州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未来,徐州文旅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坚持领导下,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贺林波,何家风,王嘉怡.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3):55-62.
[2] 胡春媛.徐州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3):68-71,78.
[3] 周得曦,沈静雯,张萌.徐州汉文化特色文旅品牌发展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21):80-82.
[4] 李筱刚,鲍镜屹.徐州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以汉文化景区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2(10):41-43.
[5] 张玉.基于新常态下徐州汉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营销界,2024(13):80-82.
[6] 徐州市统计局.2024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5-04-08) [2026-04-11].
http://tj. xz.gov. cn/govxxgk/01405176-5/2025-04-08/a5bc7994-28b0-4d15-8a70-48e8841c2fcc.html.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