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金融机构何以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
 

金融机构何以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
——基于其驱动力和障碍点的分析
娄田格 黄晓萱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建立健全养老三支柱体系的重要一步。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面临开户热但缴费冷的状况,主要包括储蓄、保险、理财、基金等四类产品。本文以金融机构的视角,研究了现下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面临的驱动力和障碍点。本文发现金融机构响应个人养老金建设有助于开发潜力巨大的养老市场,迎合社会养老需求,完善养老体系,拓宽赢利渠道,提高客户黏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不仅为个人提供了安全、稳健的养老资金储备平台,还带来了财务管理、税收优惠和资金增值等实惠,从而促进了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养老投资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个人养老金存在其他养老产品的替代、对参加人金融素养要求高等障碍。本文为金融机构参与构建个人养老金的必要性提供了证据,对于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有一定实践意义。
      关键词:个人养老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人口老龄化;税收优惠
引言
      我国是老龄人口大国,老龄化速度日渐加快,但为应对老龄化而诞生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推行以来却出现了开户热、缴费冷的现象。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人口老龄化现象为养老第一支柱带来可持续性的财务压力[1],当前我国养老体系急需第三大支柱的补充支持[2]。个人养老金能够提升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符合市场需求。养老金三支柱中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起在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实施。但经过两年的试点,该制度所展现出的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它存在着明显的“三高”“三低”问题[3]。多数开户人仍旧持观望态度,只开户不缴费。
      上述事实引出以下问题:作为个人养老金制度执行者之一的金融机构是否有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必要?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驱动力和障碍点是什么?为寻找问题的答案,本文将以金融机构的视角,对各金融机构试点推行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一、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的现状
(一)开户热、缴费冷
      从开户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先后多次公布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人数。2022年年底,政策推行仅月余,便实现了近2 000万的开户量。此后,开户人数虽持续上升,但增速逐渐放缓。截至2024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数已超7 000万户。部分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自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情况。截至2023年年末,建设银行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900万户,招商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535.62万户,兴业银行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424.91万户。这些数据无疑彰显了个人养老金的开户热潮。
      然而从缴费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12月,人社部仅公布了2022年12月末的缴费人数(613万人)和2023年3月末的缴费人数(900多万人)。实际缴费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30%左右。人均缴费额方面,2022年12月末为2 316.48元,2023年3月末降至2 022.22元。人均两千多元的存储量与个人养老金的年缴存上限12 000元相比差距较大。而若是以开户人数计算人均缴费额,上述2个时间段分别仅为 726.71 元、547.53 元,这表明当前的缴费情况尚待改善。
(二)产品种类多
      样从产品情况来看,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主要包含四大类。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465款储蓄产品、192款基金产品、82款保险产品和23款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理财公司、基金公司各司其职,提供了丰富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另外,有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获得了为参与者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资格。
二、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驱动力
(一)市场潜力巨大
      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助于开发潜力巨大的养老市场。根据 《2023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3 年全国 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这意味着大约每5个劳动者便需要抚养一位老人。随着养老负担的不断加重,现有的养老体系能否继续有效支撑全国的养老需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 2019—2050》 显示,若维持如今的企业缴费率不变,我国的社保养老金结余将会在2031年达到峰值,而后在2040年耗尽。社保养老已难以独自支撑起全国养老体系的庞大需求。为寻求这一困境的破局之法,学界展开了诸多讨论。讨论热点主要分为 2 项,一项是延迟退休,另一项便是鼓励加快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进程,建立健全养老三支柱体系。
      我国养老金体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美国养老金总规模为39.4万亿美元,与同年美国GDP之比约为171%。相比之下,2021 年,我国养老金体系总规模约为 9.04 万亿元,与GDP总规模之比仅为7.86%。在美国的养老金体系中,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和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IRA)共同构成了整个养老金规模的93%。我国则呈现第一支柱独大的局面。这一现象显示出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存在尚待开发的地方,有着巨大的潜力。积极响应并提前布局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为金融机构在养老市场中抢占先机提供有力支持。
(二)社会需求旺盛
      积极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符合市场对补充养老的需求。第一,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望改善低水平养老金替代率的现象。2000 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平均为 70% 左右,但此后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降。《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 显示,中国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为 46% 左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养老金替代率的最低标准为55%,而世界银行建议的养老金替代率目标为 70%。然而,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线,更未达到世界银行推荐的水平。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表明退休人员工资与其退休前的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个人养老金则可以起到补充养老的作用。劳动者可以在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将资产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这样既可以起到减税的效果,又可以为自己增加一条获得养老金的渠道。第二,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够满足灵活就业人员的补充养老需求。对于网约车司机、快递员、临时工群体等灵活就业者来说,无法参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进行补充养老。个人养老金以其广泛的覆盖范围,为那些被第二支柱养老体系排除在外的群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养老保障路径。
(三)拓宽赢利渠道
      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对完善自身养老服务体系、拓宽赢利渠道、提升赢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中央提出的金融强国建设“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是金融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且个人养老金不得随意支取,是真正的长期资金。这种封闭模式保障了账户资金及收益用于养老,同时能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资金,增强资金运作效率和赢利能力。
(四)提高客户黏性
      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利于提高客户黏性。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参加人只能选择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确定一个资金账户。这意味着一旦客户在某个商业银行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他们将与该机构建立起长期的服务关系。此外,通过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可以提高存量客户的黏性,并增强对潜在客户的吸引力。
三、响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障碍点
(一)各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同
      不同金融机构在规模、影响力、优势和服务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在个人养老金市场的布局和竞争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通常拥有更多的渠道和客户资源、与养老服务高度协同的优势,以及完善的运营能力。它们凭借庞大的规模和广泛的影响力,往往能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相较之下,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这些关键领域可能显得力不从心,进而在个人养老金市场中面临竞争力欠缺的困境。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从而增加其风险。
(二)存在其他养老产品的替代
      市场上存在多种养老产品,如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这些产品与个人养老金在功能和目标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个人养老金制度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持续的补充养老保障渠道。自2024年12月15日起,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参加。参加人可以通过多种线上服务入口或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然而,由于市场上养老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消费者在选择时会综合考虑经济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养老期望等因素。因此,消费者会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选择不同的养老产品,进而影响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度。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将资金投向其他养老产品,而非全部用于个人养老金。这也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客户存在一定门槛
      个人养老金自主选择、自负盈亏的制度设计既体现了其个性化特色,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一方面使参加人能够自主选择符合自身预期收益和可接受风险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对参加人的金融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自主选择投资产品意味着参加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自负盈亏的投资模式要求参加人具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开户人的金融知识水平和理财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缺乏专业指导的金融小白与养老意识淡薄者,面对个人养老金时往往遭遇信息隔阂,难以窥其全貌。这不仅会削弱参加人的决策质量,还可能使他们错失良机,选不到心仪的优质产品,或是在投资中蒙受损失。
(四)产品吸引力不足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目前,市场上个人养老金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新性不足,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感到迷茫,也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尽管2022年和2023年资产市场出现震荡,但特定的养老金产品类别,如年金养老金产品和个人养老金基金,仍表现出稳健的收益,如2023年年金养老金产品整体收益率中位数为2.57%,个人养老金基金年内平均回报为5.63%,这有助于维持产品的吸引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截至2023 年年末年化平均收益率为 7.36%,企业年金 2007—2023年年化平均收益率为6.26%。因此有理由对个人养老金的收益提出较高的要求。
四、结语
      我国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建立健全养老三支柱体系势在必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行是利国惠民的要事,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难题。金融机构积极投身个人养老金建设,不仅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充分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的迫切需求,还能进一步拓宽赢利渠道,提供更为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有效提高存量客户的黏性,对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相信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齐传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人群定位与深度困境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8(1):62-70.
[2] 夏昱,王韧.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行的动因、障碍与优化思考[J].中国保险,2023(4):24-28.
[3] 郑秉文.公募基金拥抱个人养老金新时代[J].中国金融,2023(14):40-42.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