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彭楷雯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均得以突破原有发展限制,释放更大潜力。在此背景下,国内数字金融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凭借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已成为金融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数字金融缺乏经验借鉴,因此,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需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金融发展路径为研究目标,通过探讨数字金融发展经历总结过往发展经验,叙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一、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数字金融的特征与现状
(一)金融产业的发展历程
截至目前,金融产业总共经历了3个阶段,实现了从单一的“点对点”服务到“链式”融资,再到“网状网络生态”结构的演变。最初,金融产业主要以线下交易为主,传统商业银行提供公司金融模式的“点对点”服务[1]。随后,金融产业发展进入以供应链金融为核心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主要靠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的“链式”融资。数字金融的出现,标志着金融产业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这一时期依托数字技术以及主体信用与交易信用制度,全线上、数字化、智能化相融合的“金融+非金融”服务供给得以实现。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业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有机结合重构了产业金融生态,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跨链条的全产业生态圈。这一时期,产业金融生态结构实现了从传统横向、纵向“链式”结构向纵向、横向交叉“网状网络生态”结构的转型升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运用到其中,改变了核心企业的底层授信逻辑,催生了数字金融,允许企业直接利用自身的数据信用和交易信用。
(二)数字金融的特征
数字金融展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1. 生态化
数字金融服务不仅超越了传统系统对接和数据挖掘的界限,还深入了产业的每一个角落,构建了一个覆盖广泛、要素丰富、服务全面的全产业生态系统。生态化转变意味着产业链从线性关系向网络化生态的演进,核心企业不再是唯一的产业中心。网络节点既独立又相互依存,可以作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对象从单一法人扩展到特定行业、产业链、集群乃至整个生态场景[2]。数字金融服务通过整合产业、生态、数字、科技、互联网和金融等众多要素,实现了产品流、信息流、订单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的全面集成。例如,在金融服务行业,数据集成的应用案例显示,通过整合不同数据源,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分析和利用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决策支持。供应链金融与网络货运及物流企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了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此外,金融服务系统集成项目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和测试等环节,确保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构建基于数据和交易流的信用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管理基础。金融机构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综合性的、去中心化的金融及非金融服务。
2. 普惠性
数字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使得产业中的各个企业能够平等地获得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依靠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数据处理和运营效率,为企业构建精准画像,凭借交易信用为社会各界提供公平、便捷且成本低的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减少信息收集成本[3];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更多资源能够流向中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的领域。
3. 融合性
数字金融是产业、技术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今后的趋势是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融合。产业融合是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分界线,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融合进程,跨领域和跨行业的融合式发展是数字经济的必然趋势。在产业层面,数字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要素的获取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发挥金融的活水作用,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营销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实现了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融合。在企业层面,数字金融服务推动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数据融合的能力,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跨界融合数字化生态,实现了数字经济与企业组织创新的融合,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数字金融现状
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数字金融行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其业务已覆盖个人支付、投资、融资和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高的渗透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金融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等应运而生,特别是针对消费者(C端)的数字金融服务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中国支付产业年报 2022》 显示,中国网络支付用户从2014年的3.04亿增长到2021年的9.04亿,支付用户比例从46.8%提升至87.6%,支付交易量稳居全球之首。同时,非银行机构的网上支付业务自2014 年以来增长了 13 倍,达到 355.46 万亿元;2022 年,互联网理财用户数达到 6.7 亿,比 2015 年增长了 1.8 倍。然而,数字金融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参与主体多、资金规模大、覆盖范围广、场景复杂、数据信息采集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国是拥有庞大产业体系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企业众多[4]。也就是说中国的数字金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随着数字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其将会产生巨大的网络经济效应。根据《产业数字金融研究报告 (2021)》 的预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到 2025年,数字金融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0万亿元[5]。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一)合理配置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产业在服务实体企业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企业“缺征信”的问题,缩短授信审批流程和企业资金等待时间,提升实体企业融资的质量和效率。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快速响应并精准匹配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扩大优质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在信用传递、上下游协作、欺诈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传统供应链向数字供应链的转型,使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够传递至供应链末端的中小微实体企业,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依靠智能合约机制提高交易的便捷性、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促进供应链、产业链的现代化转型,确保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能利用网络技术突破物理网点限制,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加快实体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及企业财务风险,进而促进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应用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金融市场的运营成本及操作风险能够得以显著降低,同时借款人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也会有所减少,资本结构也能得以优化,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赋能。数字技术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监管科技的发展,完善数字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减少市场不正当行为的发生,提高市场稳定性和公信力,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新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二)创新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国家金融实力的直接体现为金融普及程度,我国普惠金融推进与数字金融的创新中显示出了高度匹配。数字金融具有普及性、低成本和高效性等特点,与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的需求基本吻合。数字金融的普及性优势能够显著减轻融资难题,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数字金融推动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的有效连接,促使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例,其信用评估主要依赖于“硬信息”,数字金融能够深入挖掘中小微企业的“软信息”,构建更为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有效弥补中小微企业在征信记录和经营数据方面的短板,从而缓解其融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高度便利性,有助于实体企业维持稳定的利润水平,增加盈余积累,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进而减轻企业融资压力,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和融资成本。通过线上优化和下沉服务的双重策略,数字金融与实体企业能够实现互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可获得性,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资源价格,降低企业金融错配和融资成本
数字金融可以改善金融资源的定价效率,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的市场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数字金融的共享性、安全性和易于接入特点,增强了金融机构提供普惠和精准服务的能力,满足了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需求。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企业面临金融摩擦和资本配置失衡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往往要求更高的回报率来覆盖潜在风险,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此外,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融资渠道的收缩,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更为困难的方式来获取融资。数字金融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能够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企业的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数字金融提高了资金定价的精确度,优化了资金流向,支持企业获得负担得起的外部融资,促进了可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运营效率和风险评估能力,降低了运营和风控成本。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数字金融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更有效地贯彻了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数字金融的资源配置效应最终反映在贷款利率上,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增强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大量数据的出现,对于金融产业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压力和考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视角。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数字金融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实体经济,进而带动国内经济大循环,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双循环经济发展。今后对数字金融的研究,应将重心放在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和政策支持上,带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包容性。
参考文献
[1] 金琳,王志勇.东北三省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研究[J].税务与经济,2024(6):108-112.
[2] 宋玉臣,王颖.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4,40(21):150-155.
[3] 胡志飞,刘喜和,李欣宇.数字金融、绿色财政政策与企业绿色转型[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11):96-105.
[4] 田学斌,李玉姣.数字金融赋能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2024,38(6):1-8.
[5] 王儒奇,陶士贵.数字金融对中国实体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4(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