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路径与价值
 

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路径与价值
——基于对天津泰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产业的考察
陈翠珊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的科技化发展可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质增效。科技可赋能于乡村特色产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提高乡村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智能流通,激发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活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对天津泰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产业的考察,分析科技赋能乡村特色的价值意蕴,并由此提出通过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投入、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企业转型升级等实践路径,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引领和赋能作用。关键词: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实践路径
一、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价值意蕴
(一)科技赋能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实现“小国大农”向“大国强农”的转变进程中,需“依靠科技创新和品质革新手段,驱动农业整体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农业质效的整体跃升”[1],以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为抓手,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1. 实现精准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
      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农业领域,推进了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稳步上升,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产业工作效率的提高[2]。借助集成遥感探测系统、网络化监控设施以及田野监测综合平台等先进技术设备,农作物生长状况得以持续跟踪。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对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和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施用肥料和农药,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数据显示,金平地区实施数字化管理的柚子生产体系每年每亩成本减少80元至150元,而收入则增加900元至1 500元[3]。
      2. 提高农产品溯源能力,保障产品质量
      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深度整合,构建了农产品安全的透明化追踪系统。采用“一物一码”的编码方式,为每件农产品赋予独特的“身份证”,实现了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踪,确保了来源可查、流向可追,极大地增强了防伪和溯源的能力。如金福农业协同广西电信、华为等,在隆安县创建数字化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和种苗培育基地。产业链管理方面,每天高达40 GB的火龙果生产数据通过千兆光网被快速上传到云端,确保了每一位消费者都能随时随地追溯火龙果生产全过程,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程度,给金福火龙果营造了良好品牌效应。
(二)科技赋能运输环节,实现农产品智能流通
      交通设施对社会资金流转效率起着关键作用[4]。《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2022—2035 年)》 中提出的“以县级行政区作为基础单元,聚焦农产品,着重打造农产品流通的主体网络,完善以县为中心、镇为支柱、村为末端、深入乡村的农产品分销网络架构,同时增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成为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科技进步在农产品储存和物流配送效率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过去,水果蔬菜烂在田间地头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今农村地区蔬果和肉类等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使用科学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专业化的冷链设备来完成,以此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降低损耗率。我国乡村地区在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智能物流体系,形成适应本地区发展的特色物流模式的政策指引下,构建起福建茶叶、东北大米、陕西苹果、四川柑橘、山东大蒜等特色农业品牌智慧配送网络,利用科学技术优化运输路线、调配车辆和货品,缩短了流通时间,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能,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智慧配送平台还可以实时跟踪农产品运输状态,提供可视化的物流监控服务,增强物流运输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三)科技赋能销售环节,激发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活力
      “数商经济”催生了直播助农、订单农业和产地直供等销售新模式,实现了供需两端的有效沟通,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局限,提高了农产品供需匹配水平和产品的总销量。如山东省某市的葡萄酒在发展过程中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信息化服务体系,不仅实现了将葡萄种植基地、葡萄酒酿造工厂和销售市场进行整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还探索出了将科技、农业与文化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
      “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极大激活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活力,以特色农副产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催生出了田园综合体、短视频创作、共享农庄等乡村经济新业态。这些新业态正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挖掘和模式创新重塑乡村经济结构。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称,“电商平台+产业带”已打造2 000多个产业品牌,推动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6.4%和15.8%,“数商兴产”提升了产业链质效[5]。
二、案例分析:天津泰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产业
(一)公司简介
      天津泰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技术研发、草莓种植、品牌运营及产业拓展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是当地果蔬产业的标杆企业。目前该企业的农场(以下简称“农场”) 拥有标准化草莓种植大棚 6 个、樱桃棚 15 个、蓝莓棚5个、番茄棚1个,占地约30亩。农场通过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把草莓本土化种植经验转换成技术参数,提高了草莓种植的效率与品质。2024年,企业负责人“草莓西施”夫妇注册“草莓西施”商标,开辟了自有品牌草莓的全新销售渠道。
(二)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1. 运用创新技术,解决草莓产销痛点
      农场依托冷冻苗种植技术实现草莓的错峰上市,提升了利润率。聚焦解决草莓传统种植存在的劳动强度大、连作障碍等问题,“草莓西施”夫妇引进立体化无土栽培技术,以搭架的形式按垂直梯度分层栽培,充分利用棚内空间和太阳能,筛选适合观光采摘、适应无土栽培的草莓品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单位面积产量。农场还运用草莓授粉增产技术,使得农场生态效益显著。      
      2. 以科技为驱动力,优化草莓种植
      农场种植区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智能灌溉、大棚自动化通风、智能系统确保温度和湿度参数恒定等,开展农业生产精准作业,大大减轻农业生产工作量,摆脱了人工的不确定性。负责人可在手机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还可通过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预警等操作,减少资源浪费与生产风险。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种植经验为网络销售、质量安全等业务提供支撑,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快品牌推广
      “草莓西施”夫妇使手机化身为“现代农具”,让数据扮演“新型农资”的角色,充分利用直播电商、短视频带货等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品牌推广与产品售卖,同时对本地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资源进行提炼总结并贯通、运用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等方面,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独特的品牌印象,提升了自身特色IP的知名度,为草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草莓产业发展成效
      天津泰肥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产业通过品种优化、智慧种植、产业融合等举措,实现了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和经济增收。一是推广“冷冻苗”“丹东99”等优质品种种植,使草莓糖度稳定在 12% 以上,商品果率得到提升;二是物联网监测与水肥一体化系统普及,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产品得到绿色认证;三是从单一鲜果销售拓展至深加工、休闲采摘、文旅融合等。
三、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产学研合作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力度
      可以通过设立有针对性的资助基金,打造一个集合农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学府、农业技术推广实体以及农业公司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平台,致力于研发和普及前沿种植技术、智能化农业设备、病虫害防治策略以及土壤改良新技术。例如,江苏省近年成功打造了涵盖“科研与产业联动、院校合作、院校与推广实体协作、农科教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合、产业链整合、线上线下融合”六大联动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使得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获得了显著效果。并且确保了农民在农业技术使用中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其接受并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加大了对返乡创业人员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操作数字化农机设备,应用遥感传感、无人机等技术的培训力度。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应加速推进小规模农户的产业升级。要激励头部企业与小规模农户之间建立农产品订单化的生产与销售对接机制,由电商平台企业承担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及产品质量监管等技术支持工作,而小农户则在企业协助下开展标准化生产、智能化仓储等活动,从而通过高端市场需求引导农户接纳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持续培育家庭农场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现代化管理的积极性,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使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数智化方向发展。
(三)加快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支持科技赋能乡村产业
      可以借和美乡村建设资金投向农业物联网建设之势,利用物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整合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资源,解决农作物种植全程管理难题。随着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农业品牌化战略正成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整体效益的关键途径。农业企业需致力于加速有机农作物、绿色营养食品、地域特色标识产品的认证工作,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与安全跟踪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内在竞争力,确保高品质供应为品牌打下坚实基础,进而构建与主流电商平台之间的定制化生产机制,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采购策略,从而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同时,要利用多样化的视频媒介强化农产品的在线直播及短视频宣传,推动涉农电商、兴趣导向电商的发展,深入发掘网络对农业的增益作用。
四、结语
      当前,“两个大局”复杂交织,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空前激烈,想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历史性机遇,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以科技的创新性引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点,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24(4):36-46.
[2] 孙久文,张翱.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乡村建设:意义、挑战与对策[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0(1):127-134.[3] 中国信通院 .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2024 年)[EB/OL]. (2024-08-06) [2025-05-12].
https://www. 100ec.cn/detail--6641155.html.
[4] 李耀富,黄庆.学习马克思的运输经济思想: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83(1):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介绍 2024 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EB/OL].(2025-01-24) [2025-01-30].
https://www. mofcom. gov. cn/xwfb/sjfzrfb/art/2025/art_667f7eec3e4d49ffab30b886f51a669e.html.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