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消费迭代与数字浪潮的双重驱动下,上海商业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到创新生态的深刻蜕变。无论是商务谈判桌上的策略博弈,还是老字号百货的破局转型,背后都凝结着沪上商业人对“价值创造”与“效率提升”的持续探索——这正体现了我们开设《商道》专栏的初衷:聚焦本土商业实践,拆解从决策到落地的底层逻辑,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上海经验”。
本期专栏收录了两篇深具实践价值的文章。张健先生从商务谈判的微观视角切入,将心理博弈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揭示了如何通过情绪识别、信息整合与认知校正实现决策优化,为商业谈判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心理双轮驱动”提供了操作路径。而孙勤芳女士则以上海时装商店的转型实践为例,详解传统百货如何锚定核心优势,通过对“羊绒羊毛品牌聚集地”的战略解码,在新零售场景、新媒体运营与跨界体验中重塑专业价值,为老字号“从泛到专”的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两篇文章虽聚焦领域不同,却共同指向商业的本质:在变化中找到确定性,在专业中构建竞争力。期待本专栏能成为沪上商业人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共同书写上海商业的新篇章。
商务谈判决策优化与情绪管理的实践浅析
张健
(上海南站汇金百货有限公司,上海 200231)
摘要:谈判贯穿于日常,商务谈判在数据浪潮的席卷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便于搜集、分析和处理批量数据,窥视谈判对手的历史轨迹,为每次谈判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阐述了在商务谈判中心理博弈、信息不对称、认知偏见带来的纠正和调整,结合情绪识别、情绪干预和情绪管理智能化赋能等技术整合提出优化对策和方案,为高质量、优质的商务谈判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心理博弈;情绪识别;情绪管理;优势谈判心理学
引言
在技术赋能商务谈判的同时,人们更需清醒认识到谈判的本质仍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博弈”。谈判桌上看似理性的决策过程,实则深受情绪、认知偏见和心理策略的影响——“人都是疯狂、冲动、情绪化的非理性动物,我们自以为用理性做出的判断其实都有情绪的因素在做决定”[1]。
一、商务谈判决策优化与情绪管理的相关概述
商务谈判不限于在谈判桌前的相互沟通,信函往来、现场办公、参观考察等都是其不同形式。谈判人员的工作技能也绝非仅为语言表达能力,精确的计算、建筑、法律、物业管理等知识都须具备才能驾驭谈判。与客户的沟通也不都是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必要的让步、真诚的理解是商务洽谈的制胜法宝。
归根溯源,商务谈判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博弈,在这一认知框架下,“情绪管理的技术化实现”成为突破传统谈判瓶颈的关键路径。其通过实时捕捉谈判者微表情和面部情绪变化,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对话中的情绪倾向,为谈判者提供及时的情绪预警和基于情境的策略调整建议,使谈判者既能依托数据制定科学决策,又能敏锐管理情绪波动,形成“决策优化与情绪管理的双轮驱动”模式。
二、商务谈判决策优化的心理学基础与技术路径
(一)价值创造的心理博弈机制
《优势谈判心理学》揭示了谈判中价值创造的核心机制——通过识别和整合“分布性议题”(distributiveissues)实现价值增值[2]。
当议题基于不同的衡量标准时,就难以从整体上来评估。为了整体评估成功的谈判,需要确定共同衡量标准,把多维度的变量 (如时间和金钱) 放到共同衡量标准里,以此来引导谈判对手评估,做出决策,如确定接受或者拒绝。
商务谈判中可以通过量化分析谈判数据中的议题关联性[3],构建多议题价值转换模型。例如,在商业地产谈判中,租金、物业费、免租期、交付期,都可以转换为敏感的价格及租售收益来度量,通过评估或者洽谈的收益转化,达成共同的标准的契合,据此以“缩短免租周期”换取“更多的租金”。这种交换策略正是“改变对方心中估值”的技术实现。
(二)信息不对称的心理攻防
传统谈判中,信息优势往往意味着心理优势。《优势谈判心理学》中强调:“情报收集是谈判成功的基石,所有成功的谈判都是情报搜集的过程。”首先是环境。选择的谈判环境(居家优势)、座次安排(圆形桌减少对立感)等能反映双方心理状态的变化。其次是过往数字痕迹。可以通过获取并分析谈判对手的偏好兴趣、社交媒体动态、价格参考、货品储备等多维度信息,形成谈判对手决策偏好画像。最后是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分析对手的行为模式推测其谈判模式、沟通技巧等,以便做好应对。(三)认知偏见的系统性校正
人类谈判者常受制于 “ 固定馅饼偏差 ”(fixedpiebias) ——认为谈判是零和博弈的认知误区,习惯性地将竞争情景描述为成败情景。
首先,如果认为谈判是一场零和游戏,那么将很难发现谈判中的价值创造潜力。其次,克服这种零和的推定,要对信息进行细致审核,打破一方让利、另一方必然承受损失的僵局。通过价值整合和创造,使一方愿意支付部分成本或者承受一定损失获取更多想要的东西,即发掘交易的综合潜力[4]。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面对经济的下行,商户提出的唯一的方案就是撤柜,细致审核乙方资源后做好让渡部分价值准备,保乙方获益,如增加副牌,产品线向下延伸,辐射低收入群体;如给予会员的到店支持,确保业绩提升;如给予销售目标的设定,达到目标业绩给予供应商返利和让利,营造和供应商双赢的局面。
三、情绪管理的技术实现与心理机制融合
(一)情绪识别的多模态技术整合
好的谈判者需要有一张扑克脸——并非毫无表情或时刻隐藏真实情绪,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出恰当的情绪。
握手、站姿、双肩、面部表情、眨眼频率,都是谈判要注意的细节。例如,歪头、手触碰下巴表示全神贯注,手放在胸前位置表示开放和真诚。应实时反馈生理信号监测[5](如面红耳赤,语速加快等),微表情识别 (分析面部肌肉的微妙变化,识别“基本情绪倾向”)以及语气语调等语义情感运用,解析对话中的情绪关键词、语气强度及情感极性。首次接触洽谈时,会因为缺乏了解,戒备心理较重,所以不便涉及价格、免租期、递增率等较为敏感的问题,适合简单向对方介绍项目的特点和优势。(二)情绪干预的策略化设计
“策略性同理心干预机制”这一概念源自FBI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的实践智慧。策略性同理心是在当时的情势下洞察,然后用语言表达出能预料到的感情,把当时的情绪重复给对方听。好的谈判者不会否认或者忽略情绪,而是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和影响情绪,然后标注出各类情感。
谈判中通常具有某种情绪就会引发某种反应,如反感的情绪会触发抵触,降低决策质量;愤怒的情绪会导致矛盾升级,减少合作可能;过度兴奋的情绪会引发对方挫败感,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失望的情绪能促使对方反省,生成补偿方案。在整个商务谈判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倾听力。倾听力与表达力同等重要,不错过每一句表达、每一个停顿、每一个语气将有助于做出正确判断。“不说,不表示”同样是一种态度,要敏锐把握。
遇到谈判情绪时,要适当引入技术干预。例如,谈判双方僵持不下时,就要打破僵局。有新的人员加入,吐槽现场的场地,有人送茶水进来打断谈判,等等,都是技术暂停。短暂的缓冲时间,如5~10分钟,能够让双方彼此平复情绪,重返谈判桌,避免情绪失控导致谈判破裂。
(三)谈判策略的智能化赋能
谈判中除捕捉心理变化外,还要善于使用各种智能化赋能的策略协助谈判的推近。
(1)蚕食策略:通过逐步推进,步步紧盯的方式,分析对方的让步模式,注重“追加次要条款”(如服务) 的时机
(2) 红白脸策略:协调团队内“强硬者”与“调和者”的角色切换。谈判中要始终有幕后决策者,给自己留有余地。可以是领导,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流程。要充分运用红白脸的策略。
(3) 声东击西策略:对方对次要议题的关注度上升时,应做象征性让步,以换取核心条款的主动权。
四、协同效应与挑战应对:心理学视角的技术优化
(一)决策与情绪的闭环强化
谈判的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演绎了“谈判是动态博弈”的核心观点[6]。
商务谈判本质就是一种博弈,一种对抗,充满了火药味。这个时候双方都很敏感,如果语言过于直率或强势,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本能对抗意识或遭致反感。
因此,商务谈判时要在双方遇到分歧时面带笑容,做到语言委婉地与对手针锋相对,避免陷入僵局。应做到情绪不被对方所引导,心思不被对方所洞悉,坚守“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做一颗柔软的钉子。
在谈判中,哪怕是让步,也要做有条件地让步,绝不能轻易答应对方条件,白白让步,每一步的退让都要换来对方妥协。可以发散性地多提出想法,如业绩回馈奖励、宣传投入等,增加自己的谈判空间。还可以适时提出一两个很高要求,哪怕没同意,也可以讨价还价,把要求降低或修改。这些不影响达成的协议,即使让步也没损失。
(二)文化心理差异的技术适配
《优势谈判心理学》 强调“看人说话”的谈判原则,中华语言博大精深,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季羡林先生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在谈判中,要充分运用语境文化。处于高语境文化的氛围时,应间接表达关注非语言信号,避免冲突;在低语境文化的情况下,应直截了当,注重细节,减少模糊空间。
在谈判之初,寻找双方观点一致的表述,易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后双方的心理就会发生奇妙的改变。遇到客户意见咨询时,应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将反面的意见留给谈判对手想象和思考。
(三)心理优势的愉悦解决方案
谈判过程中,应给予谈判对手心理暗示和赞美,如“你是一个厉害的谈判高手”“我们棋逢对手”“今天真的非常愉快”“你的表现非常出色”。熟记对方的名字、表示认可会让谈判对手感染到正面的情绪,促进双赢局面的达成。
告别也要讲究技巧,应该让洽谈结束得自然、得体、迅速。如果谈判是在你的办公室进行,你应该把对方送到门口,甚至是电梯或是办公楼外。这种特意相送的举动,会有效地传递你非常认可和重视对方的态度。
五、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人机共存的提升带来谈判的飞跃,但是技术演进始终需要回归本质。谈判从本质上说,仍是一种对话、沟通和协商一致的语言,是一种迅速建立起关系,让话往一处说,心往一处想的方法。
我们更需铭记谈判艺术的本质——在利益平衡中建立信任,在价值创造中实现共赢。只有将冰冷的数据算法与温暖的人文智慧相融合,才能构建真正符合人性需求的智能谈判生态系统,在数字化时代重塑商业关系的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沃斯,塔尔·拉兹.掌控谈话[M].赵坤,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2] 玛格丽特·A. 尼尔,托马斯·Z. 利斯 . 优势谈判心理学[M].王正林,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3] HAN J,KAMBER M,PEI J.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 FISHER R, URY W,PATTON B.谈判力:无需让步的说服艺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 PICARD R W.情感计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 THOMPSON L L.谈判者心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