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研究
袁阿丽
(西藏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 850000)
摘要:当前中小企业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面临融资渠道狭窄、信息不对称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活力。数字金融通过技术创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其核心在于重构金融服务模式。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借助技术赋能实现融资需求精准匹配,通过信用穿透降低信息壁垒,依托数据驱动优化风险评估,借助平台效应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作用路径上,支付结算渠道重构加速了资金流转,风险定价创新打破了抵押依赖,长尾市场覆盖延伸了服务边界,供应链协同强化了融资支持。在此基础上,需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动态追踪资金流向轨迹、开发场景化融资工具、防范数据滥用隐私泄露,构建更包容、安全的数字金融生态,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数字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引言
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始终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传统金融机构受限于服务成本与风险控制,往往难以有效触达中小企业真实融资需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改善“阶段错配”“领域错配”“属性错配”等传统金融存在的缺陷,同时展现出强大的企业创新推动力。从有序融资理论角度看,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拓展融资范围,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1]。本文旨在系统解析数字金融作用于融资约束的内在逻辑,厘清其关键作用路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优化建议,为完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一、数字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联
(一)技术赋能驱动融资需求对接
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错位的困境,传统模式下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导致供需双方难以精准匹配。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金融服务的底层逻辑,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将碎片化的融资需求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流。金融机构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企业经营特征,动态捕捉资金需求的波动规律,形成多维度的需求画像。云端服务平台的普及使得融资申请流程从线下迁移至线上,原本复杂的纸质材料提交转变为实时数据接口调用,显著压缩了业务处理周期。技术驱动的变革重构了金融服务的响应机制,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能够突破时空限制[2],在更广泛的资金供给网络中实现即时对接,有效缓解了传统模式下需求表达不充分、服务响应滞后的结构性矛盾。
(二)信用穿透消解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壁垒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核心障碍,传统征信体系难以完整反映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数字金融通过多维数据采集与交叉验证技术穿透企业财务报表的表层信息,挖掘隐藏在交易流水、供应链关系、用户评价中的信用价值[3]。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运营数据,动态监测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形成连续性的信用轨迹。社交网络数据与企业主行为特征的整合分析补充了传统信用评估的维度缺失。人工智能模型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将企业纳税记录、水电缴费信息等分散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指标,打通了不同机构间的数据孤岛,形成立体化的信用评价网络,使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水平得以客观呈现。资金供给方通过动态更新的信用画像准确识别优质客户,降低因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逆向选择风险,从根本上改善融资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数据驱动重构风险评估体系
传统风险评估依赖静态财务指标与人工经验判断,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特征。数据驱动的评估体系突破单一维度分析框架,整合企业交易数据、供应链信息、市场反馈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动态更新的风险评价模型。实时数据采集技术捕捉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资金流动、库存周转、客户付款周期等关键指标,形成连续性的风险监测图谱。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历史数据训练识别风险信号,自动预警潜在违约概率,实现风险预判从滞后性向前瞻性转变。多维数据交叉验证技术有效识别财务造假行为,例如将纳税记录与销售收入数据比对,验证企业经营数据的真实性[4]。云端风控平台支持多机构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对风险评估的制约,通过行业数据横向对比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
(四)平台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分散的金融服务供给与碎片化的融资需求长期存在匹配错位,数字平台通过聚合供需双方重塑资源配置逻辑。开放型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商业银行、风险投资、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跨地域、跨行业的资金对接网络。智能匹配算法根据企业融资需求特征,自动筛选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减少信息搜索与比价成本。实时竞价机制促使资金供给方基于风险收益动态调整定价策略,形成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供应链金融平台将核心企业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激活链属企业的融资能力。资源共享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复用平台风控模型与客户数据,降低服务小微主体的边际成本。动态优化算法根据资金供需变化调整资源配置策略,优先将资金导向高成长性领域。平台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反馈至产品设计环节,推动金融服务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定制演进,使偏远地区中小企业获得平等的融资机会,显著提升社会资本的整体利用效率。
二、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作用路径
(一)支付结算渠道重构效应
传统支付结算体系存在流程冗长、跨机构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数字金融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重塑资金流转路径,将原本需要多重验证的跨行交易简化为点对点实时清算。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交易条款,消除人工对账环节的时间延迟,确保资金划转与合同履行同步完成。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使企业能够实时归集分散在多个账户的流动资金,提升现金管理效率。跨境支付系统的区块链化改造,突破传统 SWIFT 网络的时区限制与汇率波动风险,为外贸型中小企业缩短回款周期。电子发票与支付数据的自动关联,生成可视化的资金流动图谱,帮助金融机构更精准评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加速供应链上下游的资金回流,缓解中小企业因账期错配导致的短期流动性压力,增强企业资金链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优化微观主体的资金使用效率,更在宏观层面促进社会资本形成良性循环。
(二)风险定价模型创新驱动
押品依赖型定价模式长期将轻资产中小企业排除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数字技术的突破为风险衡量提供全新维度。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企业交易流水、纳税记录、供应链关系等非结构化数据,构建多维风险评价矩阵。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历史违约数据训练,识别影响还款能力的隐藏变量,例如客户集中度对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系数。云计算平台实现风险模型的持续迭代优化,利用新数据反馈自动修正评估参数,增强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策略使金融机构能够细分客户群体,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设计梯度化融资产品,打破抵押担保的刚性约束,将风险评估重心转向企业实际运营能力与市场前景,提升优质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三)长尾市场服务覆盖延伸
传统金融机构受限于服务成本与风险控制要求,往往聚焦于头部客户群体,大量中小微企业的碎片化融资需求难以获得有效响应。数字技术突破物理网点与服务时间的约束,构建全天候在线的金融服务网络,通过移动终端触达县域经济与农村市场,释放人力资源,聚焦个性化需求解决方案。开放银行接口允许第三方服务平台嵌入金融服务模块,在电商交易、物流管理等场景中即时响应资金需求。动态额度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实时经营数据调整授信规模,满足小微企业灵活多变的融资特征,重构金融普惠的实践路径,使传统模式下被忽视的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得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支持,激活基层经济单元的活力。
(四)供应链金融协同赋能
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割裂状态长期制约供应链整体效能,数字技术推动的协同机制正在重塑链属企业的融资生态。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供应链交易数据的全链条存证,确保了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实时共享。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将核心企业信用转化为可拆分的数字债权凭证。动态库存监控系统关联物联网传感数据,实现质押货物的可视化监管与自动估值,分析产业链历史交易数据,预测链属企业的资金需求波动规律,将孤立的企业信用升级为产业链信用共同体。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生态中获得信用背书,融资可得性与资金使用效率同步提升,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升级。
三、数字金融发展的生态优化策略
(一)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相关部门需要主导建立跨部门数据整合机制,打通工商注册、税务缴纳、社保缴费等分散在多个系统的企业信用数据。金融机构应当接入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实时上传企业信贷记录与还款表现,形成完整的信用轨迹图谱。行业协会可以推动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标准,补充政府主导的通用信用评估体系。数据管理部门需制定分级授权访问规则,明确不同机构的数据使用权限与责任边界,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降低金融机构获取企业信用数据的成本,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为中小企业建立数字信用档案创造基础条件。
(二)动态追踪资金流向轨迹
金融监管机构应部署智能监测系统,对接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的核心交易数据库,实时采集资金流动的原始数据。技术团队需要开发特征识别算法,建立异常交易行为的预警指标体系,例如高频小额转账与经营规模不匹配的自动标记。金融机构应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资金用途与合同约定的自动比对机制,确保贷款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同时保障中小企业获得的融资切实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三)开发场景化融资工具
企业产品经理需对接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的交易数据接口,开发与销售周期同步的订单融资产品。技术公司可以设计嵌入式金融服务模块,将融资申请入口集成到企业常用的财务管理系统。监管机构要简化金融产品创新审批流程,建立适应快速迭代的沙盒测试机制,深度挖掘企业经营场景中的融资需求痛点,帮助中小企业根据实际经营节奏灵活获取资金支持,减少资金闲置带来的财务成本压力。
四、结语
数字金融的实践探索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创新解法,技术渗透正在重塑传统金融服务的供给模式,通过优化信息传递效率与信用评估方式来提升资金供需双方的连接精度。未来推进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金融机构深化服务模式创新,技术企业加强合规性技术研发,多方协同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随着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成本有望在市场化机制作用下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崔新飞,梅冰菁,吴义根.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与涉农上市公司创新[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24,36(3):19-33.[2] 赵纳晖,杜雨晴,牛彪.产融结合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的实证检验[J].管理学刊,2025,38(2):134-147.
[3] 余莉娜,赵华,刘靖宇,等.数字基建、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数字化[J].统计与决策,2025,41(7):174-178.
[4] 姜楠,王薪有,杨蕴丽.数字金融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基于融资约束和实质性科技创新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5,39(3):7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