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区域融资中心构建与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索
 

区域融资中心构建与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索
杜明静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摘要:中小企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及创新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信用支持薄弱这类结构性难题。本文着重关注区域融资中心的构建及其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能力的路径,梳理我国当下在平台建设、信用体系以及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实践状况,指出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信用机制缺乏、融资产品单一等问题,并且结合典型地区案例,从顶层设计、信用体系优化以及金融产品创新这三个方面提出对策。研究显示,健全的区域融资中心可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便利性与可及性,为区域金融服务结构优化以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关键词:区域融资中心;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体系;金融产品创新;政策协同
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非均质性,决定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区域性,特别在企业集群地区建立区域信用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能力有限,除了少量的内源融资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 来满足资金需求。当下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不断向前推进以及金融体系日益完善,区域融资中心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正在加快构建步伐。它承担着资本聚集以及资源配置等功能,同时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区域融资中心的构建给出了制度化解决办法。从区域角度而言,该平台有利于优化资金与信用的匹配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从企业方面来讲,中小企业可借助融资中心接入信贷、股权、债券、基金等多种工具,提高融资能力以及抗风险水平,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区域融资中心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区域融资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展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区域融资中心作为连接地方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关键载体备受政府与市场的高度关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比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凭借本地产业优势和金融资源集聚,陆续建立起一批颇具特色的区域融资中心。这些中心大多以地方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对接平台、科技金融专板等形式呈现,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中小”的发展格局。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之下,中西部以及东北等地区也开始积极培育并布局本地融资服务平台,期望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之际,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撑功能。
(二)中小企业融资路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身为我国经济的关键构成部分,近些年来其融资生态呈现出多样且网络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传统银行信贷依旧是主要渠道,然而因受到风险偏好以及抵押物要求的限制,融资门槛相对偏高;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区域股权市场、私募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持续涌现,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政策性融资担保、政府引导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也为企业融资拓宽了途径。从实践角度来看,一些地区积极引领中小企业对接区域融资平台,促使“银政企”三方实现联动,初步构建起了“政策推动—平台支撑—市场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融资服务体系,为化解传统融资困境积攒了初步经验[1]。
二、区域融资中心服务中小企业的现实困境
(一)融资平台功能定位不清,统筹能力不足
      当前部分区域融资中心在建设起始阶段缺少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功能的界定以及服务的边界较为模糊,没能对现有的金融资源和政策工具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平台“建而不强”“设而不动”的情况广泛存在。一些平台更多地停留在信息发布或者融资撮合的初级阶段,缺少多维度金融产品以及专业服务的支持,没有形成资金供给、信用评价、风险缓释、投融资咨询等闭环服务体系[2]。不同职能部门在融资事务中的职责交叉、协同机制不顺畅,也对平台整体运行效率和资源统筹能力造成了制约,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程度与获得感。
(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不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缺位
      中小企业一般存在财务规范性欠佳以及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状况,这使得它们在区域融资平台上难以得到准确的识别与评估,信用风险定价体系也难以构建起来。一些地方建设了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或者共享平台,然而数据来源较为分散,更新较为滞后,交互机制也并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难以依据这些进行科学的决策。在风控手段不足的情形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判断大多趋于保守,使得“惜贷”现象加剧,导致融资平台无法切实发挥桥梁的作用。并且由于缺乏独立第三方征信与评价机制,平台无法构建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信用评价系统,对融资撮合的精准性与可行性造成了限制。
(三)融资产品供给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需求
      多数区域融资中心的金融产品主要还是传统信贷类,对于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多样化融资需求的响应能力有所欠缺。一方面,地方金融机构在创新能力、风控手段以及专业支持上存在比较突出的不足,很难针对不同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适配的金融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部分平台在制度设计方面没能有效地引入基金、信托、券商等多元金融主体,缺少跨界融合与资源共享的机制,使得融资服务手段单一、路径封闭,企业融资选择的空间受到限制[3]。科技型、初创型和文化类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不稳定等特性,对新型融资方式的依赖程度更高,然而当前平台的供给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支撑,无法契合其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健全机制与多元联动:区域融资中心赋能中小企业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提升融资平台服务功能
      区域融资中心的建设需要地方政府发挥牵头作用,制定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以及功能定位,以此明确该区域融资中心在金融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在整合资源方面,要把财政、税务、金融、科技等多个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推动“融资+服务”一体化平台的搭建工作。而在平台内部功能构建上,要设置企业注册、信用评级、产品匹配、融资撮合以及跟踪服务等功能模块,达成融资流程的智能化以及闭环化管理。另外,还要对平台运行机制加以优化,清晰地明确部门职责边界,建立起常态化协同机制以及绩效评估体系,保证政策和服务切实落地实施。
      例如,江苏省南通市以“南通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为依托,将金融办、工信局、税务局、人民银行等多方力量进行整合,构建起一个统一的融资服务调度平台。在此平台上,企业可依靠一键操作来申请自身的融资需求,后台会借助系统对银行与产品展开智能匹配,之后由窗口进行统一办理,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得以提升[4]。该平台还设立了“融资绿色通道”机制,针对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在项目评估、贷款审批以及担保费率等方面都实施优待政策,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健全风险评估与保障机制
      破解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创建一个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要做到覆盖范围广泛、信息更新及时以及标准保持统一[5]。地方政府可联合税务、工商、法院、社保、环保等多个数据源,去构建企业信用画像体系,并且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以此来提升风险识别的能力。还应当推动与第三方征信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形成“政府+市场”的双重征信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真实、有效且可追溯的企业信用依据。基于此,建立起依据风险等级的差异化信贷机制,以此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信心。
      以山东省威海市作为实例,当地构建了“企业信用融资平台”,把税收贡献、用电水平、纳税信用以及社保缴纳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加以整合分析,为企业生成信用评分,此评分成为推荐银行与担保机构时参考的核心依据。平台上线以后,对传统信贷审批中的企业资料欠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达成了从“人找资金”到“资金找人”的转变。
(三)创新金融产品供给体系,拓展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渠道
      区域融资中心需依据本地企业结构以及产业特色来开展工作,促使融资产品朝着多元化且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信贷的基础之上,要着重推进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融资租赁等产品的设计并实现落地,探寻引入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机制,打造契合初创型、科技型、轻资产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体系。要推动金融科技与产品进行融合应用,引入智能匹配、动态风控、合同线上签署等数字手段,以此提升产品触达率以及融资效率。
      以浙江省绍兴市的“科创贷”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由地方科技局、财政局联合多家银行以及创投机构共同推出的,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只要提交项目立项文件以及知识产权证明,就可进入平台预评估流程,银行会依据风险模型来发放信用贷款,而且还可叠加政府贴息支持。该项目有效地缓解了技术企业面临的“有市场、缺资金、缺抵押”的困境。2023年,绍兴市累计为273家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了超过18亿元的融资支持,使得一批高成长性专精特新企业得以脱颖而出。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打造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区域融资中心,已然成为地方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手段。从实际情况而言,区域融资平台在推动政银企对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融资效率等方面收获了一定成果,然而若要切实达成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依旧需要在机制设计、信用建设以及产品创新等多个环节不断努力。特别需要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企业融资实际状况,构建适配性良好、协同性较高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区域融资中心的建设需要朝着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实现升级,要依靠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促使融资服务模式从以往的“传统撮合”朝着“智能匹配”的方向转变。还应当推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双轮驱动格局,引导金融、产业、科技等要素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出可进行复制且可以推广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只有依靠这样的方式,区域融资中心才可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跃升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馨文.区域融资中心构建与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探索[J].上海商业,2025(4):68-70.
[2] 张满军.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综合开发投融资机制研究[J].中国财政,2019(3):67-69.
[3] 蔡均.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 马小琴,李景春,唐靖廷.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17(3):146-148.
[5] 李日新.企业集群、区域信用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J].农村金融研究,2008(9):37-39.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90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