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人工智能背景下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研究

任磊(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基金项目:
2025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52400410096)

作者简介:
任磊(1978—),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如何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与挑战,然后探讨了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构建路径,接着给出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深化融合的具体保障机制。总之,企业主导的深度融合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技术转化、提升创新效率,并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企业主导;构建路径

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构全球产业链和创新格局。根据毕马威中国 《前沿趋势报告》 [1],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能力边界持续扩展,但其发展仍面临技术协同不足、应用场景碎片化等挑战。以DeepSeek 大模型为代表的认知智能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转型,更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发挥企业在市场需求感知、技术应用验证及资源整合中的主体作用[2]。企业主导模式通过需求牵引机制,将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例[3],企业联合高校攻克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仅用一年便实现从实验室原型到马拉松赛场的跨越,凸显了市场导向下的研发效率优势。

一、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与挑战
    首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能够精准把握产业痛点和技术需求。例如,河南省提出的“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四题协同机制,正是通过企业需求牵引科研方向,解决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其次,企业能够统筹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与产业资本。如海南中种集团通过“揭榜挂帅”模式,联合全国科研团队攻关种业技术难题,推动成果快速产业化。据河南省科技厅数据,2024年该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承担了 44 项国家级科技项目,显著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4]。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主导模式下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 40% 以上,其核心在于企业能够精准识别市场需求并整合跨学科资源。传统模式中高校与科研机构常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参与度不足。教育部于 2020 年指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基础理论薄弱、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5]。同时,产学研融合过程中还存在技术、资金和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例如,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发现,成果转化供需错位问题突出,需通过全流程服务机制破解。据无锡市政协委员刘骏调研,人工智能人才多流向一线城市互联网企业,制造业领域面临“引才难、留才难”困境[6]。

(一)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的必要性
    第一,企业作为市场一线主体,能够精准识别技术痛点和产业需求。第二,企业具备整合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的优势。第三,企业主导模式能够通过中试平台、技术经理人等机制,加速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
(二)企业主导产学研融合的主要挑战
    第一,企业与高校的利益诉求差异导致合作难以持续,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仍以论文和纵向课题为主,横向课题的贡献常被低估。例如,青岛大学通过改革职称评定标准,将横向课题的经济效益纳入考核,显著提升了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积极性。但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类似的激励机制,导致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意愿不足。第二,校企合作常因缺乏信任而进展缓慢。例如,青岛的橡胶轮胎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长期与高校共建研发团队,形成信任“基因”;而多数企业因担心技术泄露或合作风险,仅选择短期项目合作。第三,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匹配效率低下。第四,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研发资金短缺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浙江调研显示,70%的中小企业因短期回报低不愿投入产学研合作。

二、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强化企业主导地位
    一是混合所有制与多元投资主体整合。通过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科研团队及地方政府联合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发挥各方优势。国有资本提供长期支持与风险承担能力,民营资本增强管理灵活性,科研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并深度参与管理,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保障。例如,湖南高新创投集团通过“国有资本+科研团队+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模式,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本与机制瓶颈。其设立理事会领导下的新型研发中心,采用企业总工与高校专家、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机制,实现了需求对接与成果共享。二是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设计。由政府、企业、高校按比例投入专项基金,降低合作风险,例如郑州市设立“揭榜挂帅”专项,单个项目支持资金达千万元[7]。动态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需兼顾多方诉求。高宏伟提出基于创新过程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模型,认为在研究与发展阶段,产方应根据学研在研究与发展阶段投入的大小、贡献程度和承担的风险等情况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将研发成果的预期价值在产学研各方之间进行分配[8]。

(二)以需求为导向,建立高效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作为“出题人”和“阅卷人”,应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与市场需求发布攻关任务,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跨学科团队。例如,中种集团通过“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模式,在种业领域成功推动30余项“揭榜挂帅”项目落地。西安交通大学与近200家头部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贯通。企业应主导建立“四主体一联合”研发中心,将市场需求反向传导至基础研究环节。例如,河南“四题协同”机制有效解决了技术供需错位问题。

(三)搭建平台与生态,加速成果转化
    一是建设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例如,河南郑州市首批 19 家概念验证中心试点,聚焦科技成果“最初一公里”,筛选高潜力项目进行商业化验证,降低企业应用风险。二是数字化与资源共享平台。例如,郑州市科创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技术交易、融资服务、政策匹配功能,实现了供需精准对接。

(四)政策与要素支持,优化创新环境
    要想筑巢引凤,首先要进行财税金融激励。例如,郑州市将企业柔性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使其享受购房补贴等福利;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弥补企业高端人才缺口。

(五)深化治理机制改革,推动范式转型
    应依托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推动产学研从资源整合转向能力共建。例如,浙江雅弗泵业与上海交大共建智慧工厂,通过数字化协同提升产业链韧性。应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大兵团作战”模式。

三、典型案例分析
    新乡银金达公司聚焦塑料瓶高质化回收技术,解决转化率低、能耗高的行业难题。其与郑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组建联合实验室,形成“实践导师+科研团队”一体化模式。实验室直接建在生产线上,通过系统模拟优化工艺。河南省新乡市中原农谷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其建立“科研平台+政府+企业”协同机制,引入 16 名院士、82 家种业企业;收集保藏种质资源 18 万份,联合攻关育种技术。平顶山高新区引进百名博士入驻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推动“真干活、干真活”。

四、深化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协同与顶层设计保障
    河南省出台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方案》,整合科技、教育、产业等部门的政策资源,建立“一链一策”,避免政策碎片化。例如,中原农谷针对种业创新链,集成财政补贴、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河南省还设立省级产学研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跨部门资源,破解多头管理问题。

(二)资金投入与风险分担保障
    一是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研发费用税收激励优化。河南省设立50亿元产学研融合专项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例如,郑州高新区联合社会资本成立 10 亿元“概念验证基金”,专注早期技术转化。二是推行“政银保”联动,政府为产学研合作贷款提供风险补偿。河南省扩大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将校企合作中支付的横向课题经费纳入加计基数。河南双汇集团通过该政策年均节税超2000万元,反哺技术攻关投入。

(三)人才流动与评价机制保障
    应确保“双聘制”与柔性流动,推进评价体系改革,将横向课题、成果转化贡献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平顶山高新区推行“百名博士进高新”计划,高校教师保留编制入驻企业,企业工程师兼任高校产业导师,形成“科学家+工程师”双聘机制。郑州轻工业大学与宇通客车合作,5 名教授常驻企业研发中心,成果纳入高校考核体系。河南理工大学规定横向课题到账经费300万元可视同1 篇 SCI 论文;郑州大学实施“代表作制”,允许专利转化、标准制定替代论文要求。

五、结语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是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机制创新、生态优化和政策突破,构建“需求—研发—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协同网络。要聚焦芯片、种业、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组建使命型创新联合体,推动“大兵团作战”模式,保障产业链安全,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优化资源匹配效率。

参考文献
[1] 毕马威中国,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全域变革图景展望:跃迁点来临(2023)[R/OL].(2023-12-05)[2025-07-8].http://aigcdaily.cn/news/a23m6pnhbr5rqmu/.
[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 天工开源计划[N]. 新京报(科技类), 2024-11-11.
[4] 河南省科技厅 . 河南省技术合同成交数据报告(2024)[R].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24.
[5] 教育部 .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白皮书(2020)[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6] 刘骏.无锡市人工智能人才流动调研报告[R].无锡市人工智能协会,2023.
[7] 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揭榜挂帅”专项管理办法[Z].郑州:郑州市人民政府,2024.
[8] 高宏伟.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30-34.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