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左延钊 王珍(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作者简介:
左延钊(1999—),男,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正在深刻改变着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这一金融工具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已成为连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深入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对于完善金融监管、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货币政策
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尽管该领域在国内的起步时间落后于国际市场,但其推进速度较为显著[1]。2005年,在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合推动下,我国正式启动相关试点工作,这标志着该金融创新工具在境内市场的实质性落地。受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试点项目曾暂时中止运行,经过政策调整与市场恢复,直至 2012 年才在监管机构的引导下重新开展业务。2014年后,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宽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最新统计显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维持强劲增长动能。2022 年全市场证券化产品发行总额达到1.97万亿元,这一数据印证了结构化金融工具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融资结构方面的市场价值正获得广泛认同。作为核心参与方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和完善交易结构,持续推动基础资产类型多元化发展,有效激活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活力。截至 2023 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达到了18667亿元,其中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全年发行 3567.34 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类型日益丰富,主要包括:(1)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RMBS):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证券化产品,占比达到了 58%;(2) 企业贷款支持证券 (CLO):以企业贷款为基础资产,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3) 汽车贷款支持证券 (Auto-ABS):以汽车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近年来增长迅速。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市场主体及其作用
(一)借款人
借款人与贷款方相对,是贷款或收益权等基础资产原始权益人的债务人。贷款方的资产便是借款人的负债。在贷款证券化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对债务人的通知、债务人抵销权以及抗辩权的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发起人
作为基础资产出让主体,发起人的身份构成呈现双重特性:既可以是持有原始资产权益的机构 (如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亦可是通过市场运作整合分散债权的特殊载体 (如专业从事资产归集的投资机构)。
(三)发行人
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方通过购买发起人提供的资产池中的打包资产来完成证券发行。为实现基础资产信用与原始权益人主体信用的风险隔离,通常采用间接发行模式:原始权益人作为资产提供方并不直接参与证券发行,而是设立具备破产隔离机制的特殊目的机构 (SPV) 作为专项运作主体,该 SPV 实质上承担着证券发行的法律主体角色,专门负责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结构设计与实施。
(四)服务商
服务商管理资产池的日常运营,通常由发起机构或其子公司担任。其负责收取贷款本息,监控借款人还款情况,处理逾期或违约,定期向SPV报告资产池表现。
(五)受托人
受托人作为资金流的核心管理者,在交易架构中发挥桥梁作用,连接服务商、信用增级机构与投资者群体。受托人需将服务商划入SPV 专户的资金及时分配给投资者,并对暂存资金进行审慎运作以实现保值增值;履行持续督导责任并及时向市场参与者进行信息披露;在发生违约事件时及时发布公告并启动法定救济程序,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此类专业角色通常由具备资质的证券经营机构等金融机构担任。
(六)承销商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投资银行主要起到两种作用:一是作为承销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保障证券发行成功;二是发挥专业顾问作用,为发行人构建合规发行架构,协助其满足法律、财税等监管要求。其核心价值体现在通过资源整合与专业服务,推动证券发行全周期的高效运作。
三、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虽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在发展,对于其作用机制,不同学者也存在着不同观点,但归根结底,货币政策在经济变量中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是宏观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之一,是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核心。当央行调整基准利率时,这一变化将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传导至实体经济,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在这一机制中,利率的变化会触发信贷市场、资产价格、汇率等多个领域的连锁反应。它的基本思路是: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水平↓→投资↑→总产出↑。
2.信贷传导机制
伯南克提出,要从银行借入资产和负债。从银行的信用角度来看,货币升值是货币扩张的结果,可以增加银行的资金。企业可以向银行借贷,从而使投资增加。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途径就是信贷传导机制。其传导机制表示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投资↑→总产出↑。
3.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市场中的资产价格 (如股票、房地产、债券等),进而通过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及信贷效应等渠道作用于消费、投资和整体经济活动的过程。它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路径之一,尤其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经济体中作用显著。其传导机制表示为:货币供应量↑→股价↑→托宾q↑→投资↑→总产出↑。
4.汇率传导机制
汇率传导机制是指一国货币汇率变动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价格调整等渠道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变量 (如通胀、产出、就业等) 的过程。它是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依赖进出口或资本流动的经济体至关重要。其传导机制表示为: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总产出↑。
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主要对两个方面有影响:一是对实际利率的影响,二是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所以本文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二)影响机理
1.信贷资产证券化
(1) 信贷资产证券化会导致信贷扩张效应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运作过程当中,SPV 承担了大部分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等,同时还存在一些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预期对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评级和相应的收益,可以使商业银行的自身价值得到提高,同时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对于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都是有好处的。贷款发放后,银行没有持有该项贷款,而是通过证券化包装出售来获得新的流动资金和新一轮放贷。这样周而复始,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将扩大内生流动性,形成信贷扩张效应[2]。
(2)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减轻商业银行资本紧张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对产品期限结构的设计,调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期限结构,由此,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得以优化。资产证券化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信贷资产转到银行表外,使其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以获得最佳的信贷资产质量。将高风险资产转换成低风险资产,能够有效地释放剩余的资金,减轻资本紧张,扩大信用额度。
2.信贷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发生转变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将低流动性资产及不良债权进行出表处置,推动商业银行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这一过程显著重构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信贷资产占比下降,表内外流动性资本储备相应提升。借助特殊目的载体(SPV) 对非流动性高风险的信用资产实施“真实出售”,金融机构得以重构赢利模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扩大有效降低了对传统存贷利差的依赖。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益增加使得银行对于利差收入的依赖性降低,改变了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使得中央银行不能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控制银行贷款规模,由此降低了银行赢利能力对信贷规模的依赖程度,使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弱化[3]。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及信贷供给能力存在显著关联[4]。该金融创新工具通过释放存量信贷资金,不仅拓宽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更在客观上形成信贷扩张机制,可能弱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机构均可依托证券化操作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具体表现为降低高成本流动性资产占比、提升资本回报率以及增强信贷投放能力等综合效益。
从风险管理视角分析,此类业务通过缓释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调整及市场融资成本变动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平滑资产收益波动幅度,降低组合风险敞口,进而强化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与整体运营的稳健性。这种双重效应在完善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市场主体具有的发展条件,结合国内外现实,本文对如何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立法机关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并且根据我国 10 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开展中出现的一些不明了的法律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规定,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拓展基础资产种类。目前,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对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融资困难问题,必须通过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与风险管理,使其资本池比例进一步提高,进而实现基础资产的规模扩张,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三,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需从多维度着手。首先应优化评级技术体系,通过引入国际先进评级方法并开展跨境同业交流,构建标准化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提升评级结果的国际认可度。监管层面需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严格机构准入标准,完善问责机制并强化违规惩戒,确保行业规范发展。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建议央行以基准利率为核心调控工具,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关键监测指标,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 雷萧宁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浅析[J].商展经济,2021(20):50-52.
[2] 时波 .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J].青海金融,2014(12):39-41.
[3] 谭海鸣 .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因研究[J]. 债券,2022(3):7-13.
[4] 蔡琛 . 浅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J]. 对外经贸,2015(5):77-7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