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数字经济视域下COS文化赋能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
 

数字经济视域下COS文化赋能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
罗滋麦
作者简介:罗滋麦,2002.1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英国利兹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摘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以COS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圈层壁垒,与城市文旅产业产生深度交融。据中国动漫协会2024年度报告,我国COS文化爱好者规模已突破4000万,相关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80亿元,年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但是当前学界对COS文化与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仍存在明显滞后,特别是在数字经济赋能的新语境下,亟须建立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文章就数字经济背景下COS文化对城市文旅产业的带动效应展开了相关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市文旅产业;COS文化
    引言
    本研究从文化经济学与数字传播学的交叉视角出发,突破了传统文旅研究对亚文化现象的忽视,系统构建了COS文化带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四位一体”分析模型。与既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大数据爬取与空间计量分析,量化了COS活动对周边商业的辐射效应;其二,提出了“数字孪生+文化IP”的文旅场景创新模式;其三,深入剖析了社群自组织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上述研究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文化消费的新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城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COS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持续推动下,COS文化正经历着从边缘亚文化向主流消费符号的深刻转型,其发展轨迹呈现出技术赋能、产业融合与文化破圈的三重特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COSPLAY的创作与展示早已突破传统线下漫展的物理限制,逐步演变为跨越虚实边界的沉浸式文化实践。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上的#cosplay话题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亿次,其中汉服改良、游戏角色还原等垂直类内容更以年均120%的增速持续扩张,折射出Z世代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需求。数字原住民的文化消费习惯正在重构文旅产业的价值链,COS活动已从单纯的兴趣社群聚集,升级为具有显著经济外溢效应的文化场景。技术的迭代加速了文化符号的流动,虚拟主播洛天依线下演唱会门票3秒售罄的现象,揭示了二次元IP与实体消费场景融合的巨大潜力。产业资本的大规模介入正在改变COS文化的原生生态,而AI换脸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则让素人创作也能达到影视级专业水准,技术民主化趋势进一步扩大了参与群体。
    二、数字经济赋能下COS文化与城市文旅产业融合路径
    (一)线上平台助力IP沉浸体验构建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COS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渠道,短视频平台、直播经济以及虚拟社交空间的兴起,使得COSPLAY发展为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B站、抖音等UGC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精准触达二次元爱好者,形成“线上创作—社交裂变—线下转化”的完整闭环。以《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热门游戏为例,其角色COS内容在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强化了IP影响力,更反向推动了游戏主题线下活动的火爆,如上海“米哈游嘉年华”单日吸引超10万游客,带动周边商圈消费激增。
    “线上引流+线下沉浸”的模式,降低了文旅项目的获客成本,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延长了IP的生命周期,使城市文旅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二)线下场景联动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
    COS文化的社群聚集效应,使其天然具备改造传统文旅场景的能力。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通过“动漫+文旅”的融合策略,使原本静态的文化地标转变为动态的二次元消费空间。例如,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联合本地COS社团定期举办“国风主题日”,游客可穿着汉服参与沉浸式剧本杀,带动了周边汉服租赁、妆造服务等衍生消费。同样,重庆洪崖洞借助《千与千寻》的COS热潮,打造“赛博朋克”风格夜景,吸引大量年轻游客打卡,更具创新性的是“主题酒店+COS体验”的商业模式,如广州某动漫主题酒店提供角色定制化客房服务,住客可选择《鬼灭之刃》《咒术回战》等IP主题房间,享受专业COS摄影服务,使酒店单价提升200%仍供不应求。上述案例表明,COS文化已从表演艺术升级为文旅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社交属性可以有效激活存量文旅资源,创造高附加值的消费场景,推动城市文旅从“看景点”向“玩文化”转变。
    (三)COS活动促进城市品牌年轻化重塑
    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品牌形象通过年轻群体热衷的文化符号实现“软传播”。COS活动凭借其高话题性,成为城市吸引Z世代游客的重要媒介。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古风COS巡游”成功塑造“国潮之都”形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50亿次,使西安在年轻游客心中的旅游意愿排名跃居全国前三;武汉依托本土动漫企业“两点十分”的IP资源,举办“江城动漫节”,邀请知名COSER扮演《灵笼》等国产动画角色,提升了城市文化自信,更带动动漫衍生品销售突破亿元。COS文化可以帮助城市突破地域限制,形成一定的文化标签,例如,沈阳借助“机甲COS”活动,打造了“硬核工业风”文旅品牌,吸引了大量科技与动漫爱好者,这种“文化破圈”效应增强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更通过年轻群体的自发传播,使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意驱动”,最终实现城市品牌的可持续年轻化发展。
    三、COS文化带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文化传播力提升机制
    COS文化的驱动力在于其强大的跨圈层传播效应,使其成为城市文旅IP的最佳放大器。在数字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角色扮演内容可以迅速突破亚文化圈层,形成现象级传播。以长沙“铜官窑古镇”为例,景区与《剑网3》合作举办国风COS大赛,参赛人员还原游戏角色在古镇实景拍摄,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突破3亿,带动景区客流同比增长45%。爆发式传播的背后,是COS文化独特的“符号再创作”机制,粉丝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主动的二次创作者,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赋予IP新的生命力,在社交平台形成自发性传播链。同时头部COSER的KOL效应进一步放大了文旅项目的曝光度,如某知名COSER在重庆洪崖洞的《鬼灭之刃》主题拍摄,单条抖音视频获赞超500万,直接推动该景点成为二次元游客的“朝圣地”。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播具备长尾效应,优质COS内容在平台算法推荐下持续发酵,使城市文旅IP的营销周期从短期活动延伸至长期品牌塑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二)产业联动机制
    COS文化的繁荣绝非孤立现象,而是通过跨产业协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带动了文旅、服装、科技、娱乐等多个领域共同发展。在服装产业端,汉服、Lolita服饰等COS相关品类已形成百亿级市场,一些品牌专门为景区定制了国风主题服饰,推动角色扮演从表演艺术向大众消费转型。更值得注意的是文旅IP的衍生开发,成都某园区与《王者荣耀》合作打造主题咖啡馆,服务生以游戏角色造型提供服务,仅周边商品月销售额就突破200万元。
    多产业联动的模式,使COS文化从单纯的兴趣活动升级为城市经济的增长节点,各行业在协同中共享用户流量,最终形成“内容创作—商业开发—场景落地”的产业生态闭环,为城市文旅提供了持续的变现路径。
    (三)消费场景重构机制
    传统文旅项目的痛点在于体验单一、互动性弱,而COS文化的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上海迪士尼的“星黛露互动区”便是典型案例,游客除了可购买玩偶服饰,也能直接参与角色情景剧演出。更具创新性的是“剧本杀+COS”的融合模式,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让游客穿戴唐风服饰参与剧情任务。当文旅场景从静态展示变为可互动的动态空间时,消费者的付费意愿自然水涨船高。
    四、发展建议
    (一)完善文化IP授权与监管体系
    当前COS文化与城市文旅融合的最大障碍在于版权问题的模糊地带,因此要合法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又要避免过度限制。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二次元IP授权交易平台”,整合国内外动漫、游戏公司的可商用角色资源,提供标准化授权合约,降低文旅项目的法律风险。可借鉴日本“同人志即卖会”的著作权豁免制度,对非营利性COS活动实行备案制管理,而对商业性漫展则要求主办方按比例支付版权分成。同时要建立快速维权机制,针对国内原创IP,应鼓励“开放共创”模式,类似米哈游对《原神》角色二创的宽容政策,既要保护核心版权,又允许粉丝在限定范围内自由演绎。
    (二)构建“文旅+COS”产业链体系
    碎片化的活动策划难以形成持续效益,笔者这里建议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重点培育“COS内容制作—场景运营—衍生开发”的全链条企业。在内容端,工作室开发定制IP角色;在场景端,推动主题乐园与COS深度合作,像上海迪士尼季节性开放的“COSER专属拍摄日”;在衍生端,鼓励景区开发可穿戴的轻量化COS道具。关键是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当IP开发、场景营造、衍生消费形成闭环时,COS文化才能真正从文化活动升级为产业引擎。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要在规划层面预留弹性空间,建议参考东京秋叶原的“动漫特区”模式,在城市文旅集聚区划定固定时段或固定区域的COS自由展示区,配备更衣室、寄存柜等基础设施。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COS拍摄,可以制定分级管理制度,历史建筑区实行预约制限流,商业综合体开放绿色通道,而公园绿地则可设置“主题摄影角”。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管理经验值得推广,其“国风巡游”活动采用分时段交通管制,既保证游客体验又不影响市民生活。
    (四)加强城市品牌建设与数字传播联动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城市要学会用Z世代的语言讲好文旅故事。建议组建专业的“二次元城市营销团队”,邀请头部COSER担任文旅推广大使。数字传播要突破简单的内容搬运,要打造具有互动性的城市IP角色,应重视UGC内容的战略价值,发起“#我的城市COS”等话题,对优质创作人员给予景区门票、限定周边等奖励,形成持续的内容生产循环。当城市品牌建设与COS文化的传播规律同频共振时,文旅推广便能从“我说你听”变为“我们一起玩”,在年轻群体中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
    五、结语
    在数字经济与体验经济交织的时代背景下,COS文化已悄然突破亚文化圈层,成为连接虚拟IP与现实文旅的重要纽带,COS文化这一由年轻人主导的文化实践,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文旅产业的底层逻辑,当我们审视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国风巡游、成都动漫主题街区的昼夜不息,不难发现,城市正在成为巨型的文化展演现场,而COS文化恰是最生动的演绎语言。
参考文献:
[1]饶金涛,杨琳,邵雨薇.数字经济视域下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1):84-92.
[2]汤火勇.数字经济背景下泉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 2024(7):75-78.
[3]赵娜,许哲铭.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J].经济师, 2023(3):11-12.
[4]郭瑞琦,刘怡晨。在次元间再构亲密关系:乙女向游戏衍生的“cos委托”实践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61.
[5]周子星。“乌托邦”还是“异托邦”?——“cos委托”模式下青年亲密关系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72-82.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