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运作经营,让“小通道”走出“大产业”——以安徽对外开放通道为例
窦瑾 余茂军 张贝尔
基金项目:2024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安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现代化大物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4CX011
作者简介:窦瑾(1985.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副院长,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枢纽经济等研究,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安徽 合肥230091
【摘要】2023年,安徽全省进出口总值8052亿元,居全国第10,增速在长三角及中部保持第一,其中汽车出口72.9万辆、增长89.8%,数量居全国第2。202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648.5亿元人民币,外贸规模突破86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进出口总值在全国位居第九位、在中部位居第1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汽车出口95.4万辆,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增长30.8%。但同时,服务外贸发展的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滞后,保障一批万亿世界级产业集群“走出去”的能力已经明显不足,需要强化统筹,深化对外开放通道的布局、运作,超前谋划、深度经营、广泛合作,加快常态化开行近洋航线、提级经营中欧班列、体系化培育航空货运,让“小通道”服务安徽走出一批世界级“大产业”。
【关键词】对外开放;通道;策略建议
引言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外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外贸规模的持续扩大,支撑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却相对滞后,水运、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布局、运作和协同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安徽要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转变,必须加快构建高效,便捷,多元的对外开放通道体系。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安徽对外开放通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提出系统谋划、深度运作、广泛合作的发展思路,明确水运、铁路、航空三大通道的具体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安徽“小通道”服务“大产业”,助力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安徽省对外开放通道的现状
(一)水运
水运是安徽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全省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都是通过以海运为主体的水运通道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安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海运为主体的水运需求较快增长。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水运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贸易运输需求受到抑制。
(二)铁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陆路对外开放通道的需求持续上升,但“合新欧”班列延伸拓展不足。一方面,欧洲一些重点城市尚未覆盖,中亚有的国家没有通达;另一方面,在安徽省内虽然开通了“奇瑞号”“美的号”“江淮号”“马钢号”等企业定制化班列,但班次很少、密度很低,还没有常态化延伸至芜湖、滁州、蚌埠等地,不能满足外贸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
(三)航空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航空物流的需求逐步增加,但安徽航空物流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产业外贸需要。货源组织能力偏低。省内缺乏国际头部航空物流公司,难以形成龙头带动效应,行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势能不足。
二、建设安徽对外开放通道的布局认识
对外开放通道布局、建设、发展是一项长周期、复杂性、专业性较强的任务,借鉴沪苏浙等地在对外开放通道布局建设方面的经验,结合安徽发展实际,应全面统筹考虑。
(一)超前谋划是基础,前瞻布局与系统设计相结合
通道的价值在于高效、低价的服务产业对物流的需求,实现优质的服务需要综合不同的发展情况,特别是通道布局建设的早期,必须要求中长期发展的布局考虑,做好体系化、系统性的规划设计,不同目的地的布局设计,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联运,海关、税务、航司等衔接,没有体系化系统性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独开辟一两条航线就能解决物流问题。调研反映,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畅通便捷,主要得益于早期的全方位、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建设初期即提出“货运优先”,是国内首先提出来的机场,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6年时间,郑州机场新开了42条货运航线;同时,机场配套的综保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无缝衔接,牵头搭建航空电子货运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机场、海关、航司、货代等数据链,绝大多数流程转为线上办理,有效解决了重复填报、多头申报难题,全货机保障平均用时2小时、效率行业领先。
(二)运作经营是关键,国资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
对外开放通道运作经营涉及国内外不同市场主体,对运作经营主体要求高,没有专业化、市场化的资本力量入驻,难以实现长期的发展。新开辟或新开通一条航线、班次不难,一般半年到一年时间就能实现,但要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良性运行,往往需要3~5年的深耕。调研发现,早期,武汉港开通直航日本的航线,最大的难处是返程空船、成本高,为解决返程货物问题,搭建专业化团队,发挥武汉物流优势,深度挖掘日本客户需求,探索日本直航—武汉—欧洲海铁联运通道,返程运输日本出口至欧洲的汽车家电等,并通过武汉的中欧班列运至欧洲,形成“中日循环运营+多式联运延伸拓展”的物流闭环发展模式,用了4年多时间才实现航线通道的相对平衡良性发展。
(三)广泛合作是路径,宜建则建与宜借则借相结合
对外开放通道布局建设是一项投资体量大、风险系数高、收益周期长的任务,通道的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借用别人通道等,所有通道都通过自己独立投资布局建设、运营管理,不现实也不经济;一般来看,借用通道、独立开辟通道需要根据需求开展。调研来看,武汉港结合货物运输需求及运输条件,开通了形式多样的通道运输方式,比如,远洋的航线,江船、小船运输不经济,难以实现长期良性的平衡,很好地借用上海港、宁波港的运输服务能力,仍然通过运送至上海港、宁波港中转至欧洲、北美等地,为周边地区的市场主体服务,提升服务能级。河南、重庆中欧班列,通过入股合作方式,引入输入地物流公司,为目的地货物的集散提供服务,能够更好地摸清市场需求,较好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了双方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安徽对外开放通道的对策
对外开放通道是安徽对外贸易的重要保障,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对外开放通道对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坚持体系化、系统性规划设计,深度建设运营好开放通道。
(一)深入开展系统谋划
根据安徽外贸发展进展需求,参照国内外各地对外开放通道布局的经验,积极开展安徽开放通道的系统谋划。一是系统论证通道布局。充分研判安徽国际开放通道的需求,分析周边借用通道的货物量、未来安徽能够直接吸引服务的货物量等,为通道布局依据。二是编制发展战略规划。根据通道布局发展需要,按照近期、远期不同情况,编制安徽对外开放通道的战略性规划,做好不同通道类型的体系化设计,满足未来发展需要。三是多措并举建设通道。升级通道,提升现有铁路、水运、航空通道能力;借用通道,针对不同领域开放通道需要,借用外部的通道,实现更高效、更务实的发展;开辟通道,针对重点通道方向,根据实际稳步推进新通道开辟;提供通道,发挥安徽综合交通区位优势,为上下游、周边地区提供便捷的通道服务。
(二)打造高效水运体系
针对水运国际通道的需要,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加快打造高效的国际水运体系。一是推进深耕近洋直达航线。借鉴武汉港近洋直达航线开通经验,研究设计2万吨级集装箱船、滚装船等专用远航船型,探索开通安徽沿江主要港口直达RCEP等国家(地区)的近洋和部分远洋航线;研究借鉴九江模式,通过外籍轮船方式开通近洋航线。二是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根据水铁联运的实际需要,加快推动沿江港口、沿淮港口的铁路专用线建设;同时,支持新增、提级现有省内至上海港、宁波港的铁路专用线,提升运营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服务通过铁路转水运运送至全球各地。三是提升港口集散运作能力。支持芜湖港等扩大口岸资质能力,增加进境、出境的货物类型,更好满足周边产业外贸需要;支持通过引入社会专业运营团体、团队,为港口运营创新赋能;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等的合作,加快提升竞争力。
(三)提级经营铁路线路
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货物运输优势,加快优化运营组织能力,提升铁路对外通道的线路布局、货物集散、市场运作水平。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集结中心。大力争取国铁集团在合肥、芜湖布局集装箱中心站,改善班列集装箱集散和使用条件。积极争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安徽落地。二是提升中欧班列组织能力。学习重庆、河南等地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赋能班列组织能级和运作水平,支持依托合肥陆港集团,在省级层面组建中欧班列运营集团,更好统筹全省(市)资源,更好地服务“新三样”等产品走出去需求。三是提升口岸资质能力。争取在合肥设立一类铁路临时口岸,满足肉类、木材、粮食等特殊商品进境需求。
(四)联合培育航空货运
充分做好近期、园区航空货运发展规划,体系化优化提升航空货运的运输保障能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一是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安徽国际航空货运需求及现有条件,按照近期、远期等不同时间考虑,体系化培育发展对外航线,编制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同时,做好航空货运不同环节的规划设计,保税、海关、航司等实现同步。二是优化整合组建平台公司。支持合肥市航投公司、各机场下属航空物流公司的相关工作,以省内国有投资平台为主导,研究组建省级航空物流及相关经济产业投融资平台,吸引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国际资本及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安徽航空物流发展,加大相关产业投资力度。三是创新机场运输管理模式。探索全省运输机场的机场集团托管模式,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各运输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探索机场航空货运联动。
(五)广泛开展多元合作
对外开放通道布局建设是一项投资体量大、风险系数高、收益周期长的任务,通道的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借用别人通道等,所有通道都通过自己独立投资布局建设、运营管理,不现实也不经济;一般来看,借用通道、独立开辟通道需要根据需求开展。建议广泛合作加强通道建设,通过广泛合作社会主体,提升现有铁路、水运、航空通道能力;针对不同领域开放通道需要,借用外部的通道,实现更高效、更务实的发展;针对重点通道方向,根据实际稳步推进新通道开辟;发挥综合交通区位优势,为上下游、周边地区提供便捷的通道服务,发挥出通道的更大价值作用,挖掘潜力,服务周边需求,延伸通道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徽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正处于由“初步布局”向“深度经营”转变的关键阶段。当前,水运、铁路、航空等通道在布局、运作和协同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外贸快速增长和产业集群升级的需求。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新形势,安徽必须主动作为、超前谋划,统筹推进通道体系建设,深化市场化运作,强化多元合作,推动通道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系统谋划通道布局、提级经营铁路班列、打造高效水运体系、联合培育航空货运,安徽完全有条件将“小通道”建设成为服务“大产业”的重要支撑,助力全省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开放型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建设面向印度洋大通道国际陆港[N].大理日报(汉),2025-06-14(001).
[2]李玉涛,蒋中铭,乔婧.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北延更好支持西北地区开发开放[J].中国经贸导刊,2025,(07): 59-61.
[3]杨骏.重庆加快塑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开放新优势[N].重庆日报,2025 -03-10(005).
[4]罗茜,李萍,张辉.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南向开放新合作[J].泰国研究论丛,2024,(00):16-26.
[5]郭帅新.国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评价与推进策略[J].区域经济评论, 2024,(06):1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