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全覆盖视域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安全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项目,山东省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的应用效能研究,项目编号23CSDJ36;
课题:2023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年度项目:数字平台驱动参与者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3DGLJ16;
课题:2022年山东管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YJG2022-01
刘振晶,肖晓慧
作者简介:刘振晶,女,( 1986.10)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审计理论与方法
肖晓慧, 女, 山东青岛人,(1985.9.2)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资金管理
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是评估风险、优化治理、保障合规的核心要素,其安全管理关乎金融体系稳定与政策执行效能。本文立足于当前保障海量数据使用安全、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提升管理效能的现实需求,指出当前面临着海量数据管理压力大、技术迭代引发风险升级及跨部门协同困难等挑战。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体系、推动数据安全技术创新应用、优化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强化外部环境适应与合规能力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安全管理
引言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作为评估经营风险、提升治理效能与保障合规运营的核心资产,其安全管理水平能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与合规发展。随着审计全覆盖战略的持续推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正经历从分散式检查向系统性监督的范式转型,数据安全管理的复杂性与关键性显著上升。随着审计范围的延伸,审计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并具有类型多元复杂、敏感程度高等特征,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在应对数据体量激增、技术迭代加速、跨部门协作需求增强等新形势时,已显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不足。为有效应对审计全覆盖带来的数据安全治理挑战,商业银行需要立足实际管理需求,重点突破海量数据管控、技术风险防范和协同机制建设等关键难题,通过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控体系、推动安全技术创新应用、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等系统性举措,全面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审计全覆盖视域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安全管理需求分析
(一)保障海量数据使用安全的需求
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涵盖核心业务、风险管理、客户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数据类型复杂且敏感程度不一,保障海量数据的使用安全成为关键需求。首先,随着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人员对数据的调用频率和范围显著增加,为有效规避因权限过度下放、操作流程失范等因素引发的数据泄露或篡改风险,亟待构建精细化的权限分级管控体系与全流程操作审计机制。其次,面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混合使用场景,传统安全防护手段难以满足需求,建议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实时监测系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异常访问行为的精准识别和风险预警,从而提升对潜在安全威胁的主动防御能力。最后,数据共享与交互场景增多,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流动过程中,需要强化数据加密、脱敏等安全技术应用,保障数据在使用环节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二)保障审计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的需求
审计数据从采集、传输、存储,到处理及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中,每个环节都面临不同的安全威胁,保障全流程安全是审计全覆盖的基础要求。因此,需要建立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实现各环节安全风险的无缝衔接与有效管控。数据采集阶段,需要保障数据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防止非法数据混入审计体系。数据传输阶段,要抵御网络攻击导致的数据窃取或篡改,需要采用安全可靠的传输协议与加密技术。数据存储阶段,针对数据规模大、存储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构建分级分类存储体系,配套容灾备份机制,防范数据丢失与损坏。数据处理阶段,既要满足审计工作的数据需求,又要防止数据滥用,需要严格落实权限控制与数据脱敏策略。数据销毁阶段,必须遵循规范流程,彻底清除数据残留,避免敏感信息泄露。
(三)提升审计数据安全管理水平的需求
现阶段,数据安全环境呈现出威胁多元化、攻击智能化、风险动态化的复杂特征,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亟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一方面,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更新和数据安全法规的日益严格,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调整安全管理策略,保障合规运营。另一方面,面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传统被动防御模式亟待向主动防御转型,需要引入威胁情报分析、态势感知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安全风险的主动识别与预警。此外,数据安全管理涉及多部门协作,需要优化组织架构与管理流程,打破信息孤岛,建立高效协同的安全管理机制。同时,通过针对不同岗位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应急能力,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测评评估并持续改进。推动安全管理从技术驱动向“技术+管理+人员”协同驱动转变。
二、审计全覆盖视域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海量数据带来的安全管理压力
审计全覆盖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全面覆盖业务链条、组织架构与操作流程,导致审计数据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这些数据不仅涵盖传统业务的结构化交易记录,还包括金融业务衍生的非结构化用户行为日志、影像文件等多元形态,数据类型的复杂性与关联性显著提升。一方面,传统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在面对海量数据时,存在性能瓶颈,难以实现高效的实时防护与快速响应。另一方面,数据量激增导致人工审计与管理效率大幅降低,易出现权限分配疏漏、操作审计缺失等问题,增加数据泄露、篡改的风险。此外,审计数据的长期留存需求与合规销毁要求形成矛盾,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难以匹配数据量级增长,导致安全管理的复杂度与容错成本大幅提升,现有管理体系在数据分类分级、权限动态分配等核心环节的响应能力滞后于实际需求,加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与压力。
(二)技术快速迭代引发的安全风险升级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数智化转型,但同时也引发了安全风险上升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虽显著提升了风险识别效率,但算法偏差、训练数据失衡等问题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失真或恶意操纵。区块链技术在提升数据不可篡改性的同时,也因智能合约漏洞、节点安全等问题成为新的攻击入口。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与计算的外部化,使得数据控制权与管理权分离,第三方服务商的安全能力参差不齐增加了数据泄漏风险。与此同时,网络攻击手段日趋多样化和智能化,零日漏洞利用、自动化渗透、供应链攻击等新型手段不断突破传统防护边界,攻击频率与隐蔽性显著提升。技术应用的创新性与安全防护的滞后性形成“剪刀差”,商业银行在新技术安全评估、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动态防护体系迭代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数据安全防线在技术演进中呈现出结构性脆弱。
(三)跨部门管理协同的复杂性难题
审计全覆盖要求内部审计数据安全管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审计、业务、技术、风控等多部门协同治理格局,但现有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的协同障碍。审计部门侧重于数据的合规性审查与风险评估,信息技术部门关注技术架构与系统安全,业务部门则以业务发展为首要目标,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与利益冲突,使得数据安全管理在制度制定、责任划分、资源调配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此外,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交互频繁,在数据权限管理、传输安全、使用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出现管理空白或重叠,增加数据泄漏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内部尚未建立覆盖全链条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数据安全管理的协同成效缺乏量化评估与责任追溯,导致部门间协同停留在形式层面,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改措施落实存在推诿现象,难以形成系统性安全管理合力。
三、审计全覆盖视域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安全管理路径
(一)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体系
审计全覆盖视域下,商业银行需要以全流程闭环管理思维构建数据安全防线。数据采集阶段,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准入制度,明确数据采集的范围、频率和方式,通过多维度校验机制确保数据来源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杜绝非法数据流入审计系统。存储阶段采用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划分安全等级,对核心数据实施加密存储、多重备份和异地容灾,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传输阶段,运用安全协议和加密技术构建端到端的防护通道,防止数据在不同系统、部门间流转时被窃取或篡改。数据处理阶段应严格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建立动态权限分配机制,根据用户角色和业务需求实时调整访问权限,同时对数据操作进行全程审计留痕。数据销毁阶段,应按照既定规范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彻底清除存储介质中的数据残留,确保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可控。
(二)推动数据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
面对技术迭代带来的安全挑战,商业银行需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建主动防御型的数据安全体系。一方面,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审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深度分析,通过建立行为分析模型和风险预测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操作和潜在威胁,实现安全风险的智能预警与快速响应。另一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和不可篡改特性,构建审计数据存证平台,确保关键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提升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同时,采用零信任架构重塑网络安全边界,摒弃传统的基于网络位置的信任模式,对所有访问请求进行持续动态验证,结合多因素认证、设备指纹等技术,实现“最小权限、按需授权”的精准访问控制。此外,建立常态化的安全技术评估和迭代机制,定期开展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和攻防演练,及时更新安全防护技术和策略,确保安全防护能力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为数据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优化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审计全覆盖要求商业银行打破部门壁垒,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首先,明确审计、业务、技术、风控等部门在数据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定位,成立由高层领导牵头的跨部门数据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资源和监督执行。其次,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和流程,规范数据在不同部门、系统间的流转规则,通过制定数据接口规范、安全传输协议和权限管理办法,实现数据的安全高效交互。同时,构建跨部门的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安全事件处置中的职责分工和操作流程,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升应急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此外,将数据安全管理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机制,对数据安全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违规操作、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形成全员参与、责任共担的数据安全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坤.企业内部审计的数据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J].审计观察,2025,(05):31-36.
[2]林岸芬。以“绩效+跟踪”审计强化通信行业网络运行成本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22,(09):37-42.
[3]肖国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实践[J].网络空间安全,2016,7(06):36-39.
[4]黄亦宁.跨境数字贸易网络威胁的韧性规制体系建构: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5,(04):14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