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优化与价值创造
王徐焯
作者简介:王徐焯(1992.5—),男,汉,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会计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反舞弊管理, 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302
【摘要】在供应链竞争加剧、协同需求攀升的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亟须突破传统模式,通过流程优化实现价值创造,强化供应链韧性,本文基于供应链协同视角,深入探讨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优化与价值创造路径。通过分析供应链协同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提出流程重构与价值提升策略,旨在为企业强化风险管控、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协同价值最大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内部审计;流程优化;价值创造;风险管控
引言
在供应链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企业运营越来越依赖跨部门、跨环节的协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由于协同视角的缺失而难以适应供应链动态风险管理的需要。以供应链协同为依托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优化,发掘审计价值创造的潜能,已成为企业提高供应链韧性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供应链协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范围跨界延伸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核心策略,该协同模式突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其上下游伙伴之间的障碍,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等方式来达到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之目的,但供应链协同的不断深入也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更多的需要,在审计对象上,供应链协同使得企业业务边界模糊,审计范围由单一企业延伸至整个供应链网络。审计重点从传统财务管控转向全链条业务流程,包括供应商管理、物流配送等跨组织环节。这种演变要求内部审计建立适应供应链生态的新型监督机制。
(二)双擎重塑审计内容
供应链协同对于审计内容的影响同样显著,一方面,信息共享成了协同之本,供应链各个环节间海量业务数据流转,其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成了审计关注焦点。举例来说,当企业和供应商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传送采购订单和交货信息时,审计人员有责任核实这些数据是否遭到篡改,以及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供应链协同注重过程无缝衔接与资源优化配置,审计内容由传统合规性审计扩展到效率审计、风险审计与价值创造审计。审计人员有必要对供应链流程中有无冗余环节、资源能否有效使用、潜在的风险能否有效管控进行评价,并对供应链协同给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进行分析。
二、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的方法
(一)全链条风险联动,重塑流程节点
基于供应链协同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需突破传统审计流程局限,在全链条风险联动指导下重新梳理并优化审计流程节点,传统的审计流程通常是按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或者业务环节来划分,各个环节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同,很难识别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但在供应链协同环境中,审计流程要求以供应链业务流程为主导,在供应链各关键环节中植入审计节点,对风险进行全链条监控与联动管理。
数字化转型为供应链审计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可实时监控供应链全流程关键指标。比如在采购环节中,供应商的信用评级,交货及时性和产品质量都被列入审计节点;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的进度、原材料的使用以及设备的故障率等关键指标;销售环节主要监控应收账款的回收周期,客户满意度及其他方面的数据。当某一节点出现不正常情况时,系统会迅速触发预警,促使审计团队迅速与其他部门合作,对风险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打破了各部门之间数据壁垒,信息的共享和互动,使得审计流程由线性,独立工作方式向动态,协同网状结构过渡。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供应链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又可以全面地评估和分级管理风险,并依据风险等级的高低采用差异化应对策略,从而促进内部审计防范和控制供应链风险,确保企业供应链平稳经营和持续发展。
(二)数据共享驱动,实现流程自动化改造
供应链协同环境中,数据共享是协同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内部审计流程自动化重构的关键动力,传统的审计流程,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靠人工操作进行,工作效率低,易出错,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数据共享平台的帮助下,企业能够对审计数据进行自动收集、传递与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与准确性。
企业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来整合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数据资源,该平台应该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共享等功能,并能与外部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客户及物流企业进行数据对接。举例来说,企业有能力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自动地与供应商交换采购订单、交货单和发票等相关数据;通过所述物流信息平台获取所述货物运输的实时状态数据。审计人员可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一键调取全链条业务数据,极大地节约了数据采集时间与费用,之后,RPA机器人能够根据预设规则自动登录各业务系统提取审计需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与分析以生成审计底稿及初步审计报告。在应收账款审计方面,RPA机器人能够自动提取销售系统、财务系统的客户订单、发货记录、收款记录,进行账龄分析以及应收账款余额的核对,极大地提高审计的效率与准确性。
(三)对动态响应过程进行弹性化设计
在供应链协同环境的审计机制须具备动态适应性,这就要求企业审计的过程必须具有动态响应能力,并能根据供应链变化适时调整审计策略与侧重点,使过程设计弹性化。传统审计流程的风险评估通常定期开展,很难满足供应链瞬息万变的要求。而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则需要审计人员对供应链内外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注意,并对新产生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与评价。比如在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供应商存在重大质量问题以及市场需求骤变的时候,审计人员会立即开始风险评估程序,分析这些改变给供应链带来的冲击,并明确审计的新重点与新方向,同时,审计流程要有弹性调整能力。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供应链中存在新风险或者原风险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地对审计流程进行调整。调整结果主要表现在审计范围扩大还是缩小、审计方法选择与运用以及审计资源再分配。如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某一供应商质量问题比较严重,有可能会对企业产销造成重大影响,就立即将问题列入重点审计,加大其质量控制体系、生产过程审计,分配较多审计资源用于相关审计工作。
三、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创造的方法
(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扩大审计增值服务
供应链协同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应当突破传统合规性监督的局限,向战略增值型审计转型升级。战略导向审计增值服务需要审计人员深度介入供应链战略规划,基于行业对标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审计人员可从市场趋势、竞争对手的供应链策略和行业最佳实践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制定供应链战略提供参考建议; 构建“战略-流程-绩效”三位一体的审计框架,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识别关键改进节点,提供数据驱动的流程优化解决方案。
(二)审计成果转化为决策
1.构建高效的审计成果转化机制
审计成果所具有的价值不只是发现了问题,而是把审计发现变成了决策的依据,促进了企业的完善与发展,基于供应链协同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需构建高效的审计成果转化机制,以保证审计发现能及时传达至管理层并落实到具体决策与行动中。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报告质量与针对性,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准确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成因及产生的影响,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审计人员写审计报告时应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晦涩难懂的话,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来保证管理层对审计报告内容的理解。同时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能直接指导管理实践。例如,在审计报告中,当提出“强化供应商管理、构建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等”的建议时,应该详细说明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设置、评估方法及实施步骤等,并给出具体操作指南。构建审计成果的交流与反馈机制,审计人员要及时将审计发现及建议与管理层及有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得到有效传达。沟通方式可采用会议汇报、专题讨论和书面报告。沟通时,审计人员要认真倾听管理层及业务部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并优化审计发现与建议。
2.建立审计成果反馈机制
构建审计整改闭环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化台账跟踪、量化评估和持续优化,确保审计建议有效落实并转化为管理效能。如审计人员可定期检查审计建议执行情况,并向管理层报告整改进度,分析不执行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督促措施等,另外,企业要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入审计成果,以调动有关部门及人员主动执行审计建议的积极性。要把审计查出问题及整改情况同部门或个人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对于主动执行审计建议并取得较好整改成效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同时要追究整改不到位、敷衍塞责部门或人员的责任。该激励机制能有效地促进审计建议的实施和保证审计成果的充分发挥。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审计价值创造效能
在供应链协同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应深度融入数字化技术,通过技术赋能拓宽价值创造路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审计人员可对供应链全流程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采购订单、生产进度、库存变动到销售回款等数据中,精准识别异常交易模式与潜在风险,实现从抽样审计向全量数据分析的转变,提升审计的准确性与效率。例如,通过构建供应商交易行为分析模型,可快速识别异常交易频次、价格波动等风险信号,为企业规避潜在损失;引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搭建智能审计平台自动学习供应链业务规则与审计逻辑,对常规审计任务实现自动化处理,如自动生成审计底稿、完成基础数据核对等,将审计人员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高价值的战略分析与风险研判。此外,借助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对供应链交易数据进行存证,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
四、结语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内部审计流程优化和审计价值挖掘是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的战略选择。企业可以通过流程重构、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等方式将内部审计由监督职能转化为价值创造职能,从而为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今后需要不断深化协同审计实践,最终实现审计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参考文献
[1]徐金富,张伟耀,石小军,等.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与合规管理的协作融合[J].中国内部审计,2024 (06):33–36.
[2]李子琪.供应链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探究与应对策略[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5(Z1):64-69.
[3]陈蓓.大数据背景下钢铁制造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28(0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