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成人员 封面文章 海商论坛 品牌培育 管理在线 企业文化 刊号索引 联系我们 登录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策略探索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策略探索
项目:广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JG066)
余文慧 肖柳 李玉玲
作者简介:余文慧(1997 年1 月),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肖柳(1984 年5 月),通讯作者,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玉玲(2003 年10 月),女,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
广州理工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管理日趋精细化,财务治理在高校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大数据技术为财务管理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为预算编制、执行控制、风险预警及资源配置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粗放、信息孤岛、风险预警滞后及人才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细化管理策略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
    引言
    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财务管理作为资源配置与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其科学性直接影响内涵式发展。传统模式以核算为中心,缺乏业务联动,导致预算效率低、决策依据不足、风险识别滞后。大数据技术推动财务管理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新模式转型。
    一、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大数据技术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从粗放模式向精准治理转型。财务精细化管理通过流程重构、数据赋能和协同机制,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其一,流程重构优化财务业务流程,消除冗余,建立高效框架;数据智能为治理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财务数据资源,对预算执行、资金流转、成本管控等核心领域实施实时监控与精准分析。
    其二,全员协同是精细化管理落地的关键,需教学、行政及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通过制度、执行与反馈的多维协同网络,提升财务政策实施效果,优化资源配置。
    其三,从特征维度观察,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凸显标准化、信息化与动态化三大属性。标准化表现为制度体系与流程控制的规范统一;信息化依托智能平台推动财务业务的数字转型与自动处理;动态化聚焦预算执行与资源配置环节的即时调适能力,这种特征体系能有效匹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叠加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需求。
    二、高校财务的现存问题
    (一) 预算管理粗放:编制维度狭窄与调整机制缺失
    高校预算编制普遍采用静态年度模式,存在三大短板:一是数据割裂,历史数据、绩效指标与发展预测缺乏系统整合;二是范围局限,重财务数据轻业务数据;三是执行僵化,缺乏弹性响应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资金调拨滞后。
    (二)系统孤岛困境:跨平台数据交互失效
    高校信息化架构存在显著的数据壁垒现象。财务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AMS)、科研项目管理平台(RPM)、人力资源系统(HRIS)间数据接口缺乏标准化对接,形成数据孤岛。这种割裂导致数据重复存储、逻辑矛盾,严重制约跨领域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阻碍财务管理向智能化转型。
    (三)风险预警机制滞后: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科学模型
    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仍以传统“人工判断”为主,缺乏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量化预警机制。预算超支现象、科研经费异常支出行为、合同履约偏差等典型场景中,尚未建立覆盖风险预判、动态追踪和效果反馈的全周期预警体系,导致潜在风险持续累积。
    (四)人员能力结构断层:传统会计思维与数字化能力脱节
    财务工作智能化转型进程加速,从业人员能力标准发生结构性变化,除传统账务处理技能外,数据清洗能力、信息系统交互水平、预测模型构建技术等数字化素养成为刚性需求。
    高校财务队伍存在明显的专业能力断层:传统会计核算能力扎实,但普遍缺乏数据分析和智能系统操作技能,导致业财融合转型中的人才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精准化管理进程。
    三、大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策略体系
    (一)全流程预算智能管控:构建动态化与智能化协同机制
    大数据技术驱动高校预算管理转型升级,全过程、全要素、全维度的智能体系逐步形成。传统预算编制依赖静态估算模式,难以匹配教学科研需求动态变化特征。基于近3~5年(2019—2023年)财务支出数据构建动态预算模型,整合教学计划量(课程门数、人均课时数)、科研立项数量、资产折旧周期(年)、学生规模变动率(%)等参数,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回归模型、时序分析模型)支撑需求预测精准度提升,预算编制科学性显著增强。
    在预算执行阶段建立系统联动机制,一级预算至三级明细(项目-支出科目-使用单位)实现全流程追踪与实时调控。如,“教学科研经费实时监控系统”接入300余个数据字段,关联教务、科研、资产等6大业务系统,±10%预算波动阈值设定触发自动预警功能,超额支出与滞后支出监管效率提升至分钟级响应。
    此外,动态审批机制嵌入预算调整流程,±15%总额范围内(万元)支持单位自主调剂权限开放,财政制度合规性约束下资金使用灵活性优化,“以需定额、以效调控”的预算管理模式完成范式迁移,其审批时效缩短60%,跨部门协调频次降低45%,资源配置与战略目标契合度提升至92.3%。
    (二)业财深度融合的数据治理
    1. 建立“财务–资产–人事”一体化平台
    高校信息化架构常呈现碎片化特征,财务、资产、人事模块分立运行形成数据壁垒,异构系统接口标准差异导致信息同步效率低下,重复数据录入比例超过65%。需建立 财务-资产-人事集成管理架构 ,采用标准化数据字典与接口协议(API遵循RESTful规范,字段长度≤64字符),实现跨系统语义解析与即时交互。
    人事管理系统对接资产数据库后,科研岗位分级数据(岗位等级1-5级)可自动关联设备使用参数(实验室面积㎡、设备估值≥10万元),预算模型据此智能划拨绩效资金与设备维护费用。财务模块同步获取在岗人员数量、合同期限等变量,动态优化人力成本预算结构。
    系统部署采用“基础平台+三大模块”架构,数据中台承载超5TB存储量的数据仓库,配合Power BI等分析工具进行可视化呈现,形成“单点录入-全局共享-流程驱动”的管理生态,业务子平台(财务/资产/人事)通过标准化接口与中台保持数据同步,多维数据集成为决策提供支撑。
    2.应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可追溯性
    高校设备采购面临立项审批、资产验收等环节数据孤岛化与流程黑箱化困境,预算执行偏差与采购风险频发。采用区块链技术搭建采购管理系统,可确保关键环节数据防篡改、全周期操作可审计。
    采购流程涵盖立项至验收7个核心阶段,各节点涉及合同编码、供应商信息等要素均需执行哈希加密(区块尺寸 :KB,链深度>100层),交易共识机制保障数据永久存证。某高校采购¥580,000核磁共振仪案例显示,该设备从合同签署到验收共产生27条交易链,原始数据压缩存储仅占用28.6MB空间,满足全周期信息核查需求。
    电子签章系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支持数字签名与纸质凭证双重验证,RFID标签配合物联网技术精准追踪设备运输坐标(m2)、环境参数(±2℃),温控数据异常触发自动预警机制,资金挪用与虚假采购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3.7%,高校资产管理透明度提升42%。
    (三)智能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高校财务运作日趋复杂,依赖人工经验的风险识别模式难以适配现代化管理诉求,“前置预警、动态响应”成为治理新基准。建立大数据分析驱动的智能风险预警系统,成为实现财务精细化治理的关键路径。其构建涵盖偿债能力、资金流动性、预算执行偏差的多维度预警指标架构,将科研项目绩效与合规性纳入核心监测范围。以“现金流预警”为例,当月末可支配现金余额低于上季度平均水平的80%(万元),系统自动激活一级风险提示;支出进度偏离计划值±20%范围(%)的科研项目,立即转入重点监控清单。数据来自财务系统流水、合同管理平台及资产处置记录,设定预警变量超过60个,确保全面覆盖和及时响应。
    在技术实施层面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与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混合建模方案。逻辑回归模型擅长线性分类任务,“是否超预算”等二元变量判断效率显著,BP神经网络则揭示指标间非线性关联特征,适用于多层级、模糊边界的财务风险数据解析。训练数据集不少于10000条,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设为8:2,误差容忍阈值不超过0.05,保障模型预测精度与鲁棒性。系统上线后,还可通过仪表盘形式(如红橙黄绿四色标识),实时展现高校整体财务风险热力图,辅助财务管理人员实现“可视化识别、智能化干预、系统化控制”,有效提升风险治理能力与管理预见性。
    (四)数字化人才能力提升路径
    高校财务管理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传统以会计核算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无法适应管理需求,构建数字化人才能力发展体系成为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
    首先,需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数字技术应用维度,会计与财务管理基础课程之外,增设“Python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财务建模”“应用实践财务机器人(RPA)”等前沿课程模块。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数据清洗、建模预测、图表生成等技能,学生须具备独立完成预算执行可视化展示的能力,这类课程既增强数据工具操作熟练度,又促进财务决策逻辑认知的深化。
    其次,校企协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产教融合场景,对接智能财务系统服务商引入智能报账、凭证自动识别、预算审批自动化等典型应用模块,构建真实业务导向的教学实训平台,在校内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到分析反馈的全流程训练,显著提升学生适应智能财务环境的能力。
    最后,还可构建数字化能力认证体系,针对财务人员系统操作、数据建模、信息识别等技能实施分级评价,将认证结果纳入岗位聘任与职业发展评估体系,培育兼具数据思维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财务管理队伍。
    四、典型案例与成效验证——电子账户系统实践
    在大数据支撑的财务精细运作框架下,某高等院校近年着力推进电子账户系统工程,作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实施路径,收获突出管控成果。该平台构建“事前监管—流程追踪—事后复核”功能体系,借助财务中枢与数据仓库,完成预算落实全周期闭环运作。
    新系统推行阶段,各预算单位在学期初配置专属电子账户,账户架构遵循“项目属性—支出分类—责任主体”三维度划分原则,预算控制参数自动关联账户体系。经费支取行为均需经过平台端发起申请、核验与拨付程序,不同类别资金触发差异化审批路径,传统五日审核周期被压缩至两天内完成,整体审批时效提升幅度达60%以上。在事中管控环节,电子账户系统完成与科研管理、资产监管、人事系统的数据互联,消除信息壁垒,经费流动实现动态追踪。系统内置风险识别规则库,自动比对支出行为与预算范围——超额度报销、重复支付、无合约支出等异常情况触发实时警报,账户权限即刻冻结,构建预警与处置的闭环体系。
    此外,上线六个月后,该系统回溯分析全校370个预算单位财务数据,预算超标率同比下降近45%,经费闲置率降幅突破30%。事后审计模块依托数据存证功能,完整记录财务凭证、审批流程、使用说明三类文档,财务追溯效率与合规水平获得实质性提升。
    五、结语
    综上,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高校财务管理可通过动态预算模型、数据整合、智能预警和人才数字化培养,实现从核算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型。实践验证显示,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财务执行效率、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并促进制度落地。未来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应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与数据治理协同,推动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形成制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生态,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黄雨霏. 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9):49-51.
[2]杨海萍. 大数据技术驱动下的高校财务管理转型探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90-92.
[3]刘佳慧. 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财务稽核浅析[J]. 财经界,2023(23):96-98.
[4]陈彦强.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 商业观察,2023,9(15):77-80.
[5] 吴飞.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J ] . 当代会计,2023(11):53-55.

 
 
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11室   邮编:200041   电话:021-52282229,62727208   传真:021-62727208        E-mail: sh62727208@163.com
版权所有 上海商业杂志社  客户管理
制作单位    商益科技(电话:021-62710011)
沪ICP备案20019254号
 沪公网安备(备案办理中)号
网站访问量:899089